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84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所述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起落架、机翼、涵道、涵道风扇和尾旋翼,两个涵道布置在重心两侧机翼外段用以提供无人机主升力并通过涵道转速差动实现无人机的横滚运动,机尾水平布置可以周期变距的旋翼系统,通过纵向、横向周期变距进行俯仰及偏航控制,通过总距操纵产生前向或后向力,使无人机具备垂直起降、悬停、前后飞及侧飞的能力。该无人飞行器充分应用涵道动力推力大、噪声小、安全性高的特点,整体结构紧凑、有效载荷空间大,适合于楼宇、丛林等密集型环境的低速空中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
,具体涉及为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技术背景涵道式无人飞行器结构紧凑,具备垂直起降功能,涵道的存在首先可以有效降低叶尖损失,具有一定长度的涵道可以维持桨盘上下压差,良好的涵道唇口设计可以产生一定的进气吸力,从而比普通多旋翼产生更大推力,其次涵道可以降低整机的热辐射性和桨叶噪声从而提高隐蔽性。同直升机相比没有大直径的高速旋转旋翼,在飞行过程可以近距离接近目标,更适合于在丛林、楼宇间等密集型环境的空中作业。鉴于以上优点国内外对涵道式无人飞行器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主流的涵道式无人飞行器主要有两类构型:以单涵道作为飞行器的主体并提供主升力,无人机形如一个涵道发动机,任务载荷及航电设备挂载于涵道中心或壁面,挂载空间狭小,受发动机影响机体震动环境恶劣,无人机的高度控制依靠涵道桨叶变速或变距等方式,控制难度较大且对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较高;无人机姿态变化依靠内部导流板产生控制力矩,作用力臂较短,导致无人机的姿态控制难度较高,控制特性较差,。采用辅助涵道用来控制姿态的多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飞行器采用常规无人机的机身,在重心两侧布置涵道并在尾部水平布置旋翼系统,所述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涵道、涵道风扇,其中所述机身为面对称的多面体构型,在所述机身两侧有机翼,所述机翼外端为涵道,所述涵道垂直放置并与机翼通过承力主梁固连;/n在所述机身尾部布置可周期变距的尾旋翼,旋翼主轴方向与机身纵轴重合,用于产生无人机前飞推力并参与姿态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飞行器采用常规无人机的机身,在重心两侧布置涵道并在尾部水平布置旋翼系统,所述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涵道、涵道风扇,其中所述机身为面对称的多面体构型,在所述机身两侧有机翼,所述机翼外端为涵道,所述涵道垂直放置并与机翼通过承力主梁固连;
在所述机身尾部布置可周期变距的尾旋翼,旋翼主轴方向与机身纵轴重合,用于产生无人机前飞推力并参与姿态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身重心处截面最大,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整体呈面对称型多面体结构,沿纵向在各段连接处及承力处设置有隔框,在机身与起落架、机翼及尾旋翼连接处有结构加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推式无舵面双涵道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涵道包含环形进气道,进气道内设有风扇和驱动风扇的电机;所述承力主梁贯穿机身横截面方向,两端连接有电机及风扇;所述机翼位于涵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震杨忠清郭剑东祝小康田宁永孙哲沈伟李浩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