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01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具体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包括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所述前连接器包括第一塑胶主体、前铁壳、后铁壳以及三个一级端子,所述前铁壳、第一塑胶主体、后铁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一级连接组件,三个一级端子并排穿过一级连接组件,所述后连接器包括带有第二塑胶主体、前保护壳、后保护壳以及三个二级端子,所述前保护壳、第二塑胶主体、后保护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二级连接组件,三个二级端子并排穿过二级连接组件,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相互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结构上改进,不仅可以使对插的两端受力均匀使得对插顺利,还可以进行对毁坏的物件进行替换,即实用又节约材料,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D-SUB连接器应用广泛,连接端子在投入使用时,由于对插的花瓣式结构设计得不均匀,对插有可能会对花瓣式母端插歪,造成接触阻抗变大,耐久次数也会相应减少,造成连接端子寿命大减,电路不安全,严重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通过在结构上的改进,改变对插的两端结构,使得对插受力均匀,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所述前连接器包括第一塑胶主体、前铁壳、后铁壳以及三个一级端子,所述前铁壳、第一塑胶主体、后铁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一级连接组件,三个一级端子并排穿过一级连接组件;所述后连接器包括第二塑胶主体、前保护壳、后保护壳以及三个二级端子,所述前保护壳、第二塑胶主体、后保护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二级连接组件,三个二级端子并排穿过二级连接组件;所述位于中间的一级端子内部和位于两边的二级端子的内部均设置有冠簧,带有冠簧的一级端子的母端与未带有冠簧的二级端子公端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带有冠簧的二级端子的公端与未带有冠簧的一级端子母端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的外部均设有卡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内壁上设置有卡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塑胶主体与前铁壳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导通的一级防护柱。<br>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塑胶主体与后铁壳相邻的一端设置有两根一级隔板,所述一级隔板用于阻挡相邻两个一级端子之间相互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塑胶主体与前保护壳相邻的一端设有一个导通二级防护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塑胶主体与后保护壳相邻的一端设置有两根二级隔板,所述二级隔板用于阻挡相邻两个二级端子之间相互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的外侧均设有凹槽,该凹槽用于限制卡圈滑动错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通过铆钉和螺栓相互配合扣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经过结构上的改进,对插的两端结构均设计有冠簧,使得一级端子的母端和二级端子的公端对插形成导通的电路时受力均匀,解决对插时受力不均匀容易脱落的情况发生,而且将冠簧也设计成可拆卸的状态,只要断电的情况下,扭开铆钉和螺丝,分开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就可以更换受损的器件,既方便又节约资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组合效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的后连接器结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的前连接器结构爆炸图。图4是图3的A结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包括前连接器1和后连接器2,所述前连接器1包括第一塑胶主体101、前铁壳102、后铁壳103以及三个一级端子104,所述前铁壳102、第一塑胶主体101、后铁壳103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一级连接组件,三个一级端子104并排穿过一级连接组件;所述后连接器2包括第二塑胶主体201、前保护壳202、后保护壳203以及三个二级端子204,所述前保护壳202、第二塑胶主体201、后保护壳203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二级连接组件,三个二级端子204并排穿过二级连接组件。进一步的,所述位于中间的一级端子104内部和位于两边的二级端子204的内部均设置有冠簧300,带有冠簧300的一级端子104的母端1041与未带有冠簧300的二级端子204的公端2041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带有冠簧300的二级端子204的公端2041与未带有冠簧300的一级端子104母端1041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再进一步的,所述一级端子104和二级端子204的外部均设有卡圈301,所述一级端子104和二级端子204的外侧均设有凹槽302,该凹槽302用于限制卡圈301滑动错位,如图4所示,所述一级端子104和二级端子204内壁上设置有卡槽303,所述冠簧300在卡槽303的作用下,使用针辅助可以将冠簧300卸下。另外,所述第一塑胶主体101与前铁壳102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导通的一级防护柱1011,所述一级防护柱1011用于保护一级端子104,所述第一塑胶主体101与后铁壳103相邻的一端设置有两根一级隔板1012,所述一级隔板1012用于阻挡相邻两个一级端子104之间相互接触;所述第二塑胶主体201与前保护壳202相邻的一端设有一个导通二级防护柱2011,所述二级防护柱2011用于保护二级端子204,所述第二塑胶主体201与后保护壳203相邻的一端设置有两根二级隔板2012,所述二级隔板2012用于阻挡相邻两个二级端子204之间相互接触。最后,所述前连接器1和后连接器2通过铆钉1013和螺栓(未画出)相互配合扣紧。本技术的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在具体实施时,前连接器1和后连接器2对接,一级端子104的母端1041和二级端子204的公端2041对插形成导通的电路,再使用铆钉和螺丝将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锁紧扣合一起。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经过结构上的改进,对插的两端结构均设计有冠簧,使得一级端子的母端和二级端子的公端对插形成导通的电路时受力均匀,解决对插时受力不均匀容易脱落的情况发生,而且将冠簧也设计成可拆卸的状态,只要断电的情况下,扭开铆钉和螺丝,分开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就可以更换受损的器件,既方便又节约资源。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n所述前连接器包括第一塑胶主体、前铁壳、后铁壳以及三个一级端子,所述前铁壳、第一塑胶主体、后铁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一级连接组件,三个一级端子并排穿过一级连接组件;/n所述后连接器包括第二塑胶主体、前保护壳、后保护壳以及三个二级端子,所述前保护壳、第二塑胶主体、后保护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二级连接组件,三个二级端子并排穿过二级连接组件;/n所述位于中间的一级端子内部和位于两边的二级端子的内部均设置有冠簧,带有冠簧的一级端子的母端与未带有冠簧的二级端子公端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带有冠簧的二级端子的公端与未带有冠簧的一级端子母端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的外部均设有卡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连接器和后连接器;
所述前连接器包括第一塑胶主体、前铁壳、后铁壳以及三个一级端子,所述前铁壳、第一塑胶主体、后铁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一级连接组件,三个一级端子并排穿过一级连接组件;
所述后连接器包括第二塑胶主体、前保护壳、后保护壳以及三个二级端子,所述前保护壳、第二塑胶主体、后保护壳三者扣合于一体形成二级连接组件,三个二级端子并排穿过二级连接组件;
所述位于中间的一级端子内部和位于两边的二级端子的内部均设置有冠簧,带有冠簧的一级端子的母端与未带有冠簧的二级端子公端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带有冠簧的二级端子的公端与未带有冠簧的一级端子母端对插形成电路导通设置,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的外部均设有卡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端子和二级端子内壁上设置有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SUB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增仕
申请(专利权)人:康联精密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