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火明专利>正文

一种反力触线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3499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力触线漂,具有浮漂,所述浮漂由鱼线穿过,鱼线末端连接第一铅坠,浮漂上方设有反力器,所述反力器具有供鱼线穿过的固定环,固定环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反力板,入水时反力板朝下,反力器上方的鱼线装配有第二铅坠,浮漂下方的鱼线装配有至少一个或多个浮球,浮球下方的鱼线装配有第一限位件,第二铅坠两端的鱼线装配有第二限位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浮漂上方加设反力器,该反力器能够依据水流状态自动调整鱼线的灵敏度,且能够在鱼儿咬钩时提供反向阻力,保持整个浮漂组合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提高上钩率。

A kind of reaction line dri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力触线漂
本专利技术属于钓鱼器具
,特指一种反力触线漂。
技术介绍
浮漂的主要作用是表明钓饵的位置,通过浮漂的动作传递鱼儿是否咬钩的信息,浮漂通常包括浮球本体与浮漂杆,浮球本体固定于浮漂杆中部,浮漂杆位于浮球本体上方的一段称之为漂尾,位于浮球本体下方的一段称之为漂脚,浮球本体浮于水中,通过水面上漂尾的吃水深度判断鱼儿是否咬钩。目前,现有的浮漂处于静水中通常为垂直状态,这种浮漂只有提示作用,在遇到缓流或急流等情况则容易导致浮漂杆倾斜,则不利于观察,且不具备反力起到调节收线灵敏度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力触线漂,能够根据水流状态产生相应的形态变化,以此调整触线的灵敏度,在鱼儿咬钩后能够产生阻力,提高上钩率。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反力触线漂,具有浮漂,所述浮漂由鱼线穿过,鱼线末端连接第一铅坠,浮漂上方设有反力器,所述反力器具有供鱼线穿过的固定环,固定环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反力板,入水时反力板朝下。本专利技术的反力器上方的鱼线装配有第二铅坠。本专利技术的浮漂下方的鱼线装配有至少一个或多个浮球。本专利技术的浮球下方的鱼线装配有第一限位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铅坠两端的鱼线装配有第二限位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加设反力器、第二铅坠及浮球,与浮漂形成组合结构,反力器不仅能够依据水流状态对鱼线进行卡位,保持整个组合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够在鱼儿扯线咬钩时提供反向阻力,利用水的浮力使组合结构形成一定的弹性,提高上钩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静水中的实施状态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缓流或急流中的实施状态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鱼儿扯线时的实施状态图;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反力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反力触线漂,具有浮漂1,所述浮漂1由鱼线2穿过,鱼线2末端连接第一铅坠4,浮漂1上方设有反力器3,如图4所示,反力器3具有供鱼线2穿过的固定环31,固定环31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反力板32,所述反力器3采用EVA、泡沫、碳纤维等轻质材料制成,入水时反力器3与浮漂1能够一同上浮,且反力板32应当在水面下。反力器3所起到的作用是:在非静水区域,在水下的反力板32能够随水流调节反力器3方向,并且反力板32在水流的带动下能够朝浮漂1方向向上倾斜,水流越大,则倾斜角度越大,如图2所示,当反力板32朝浮漂1方向向上倾斜时,固定环31随之倾斜会卡住鱼线2,避免鱼线2及第一铅坠4在水流作用下带动浮漂1下沉,影响操作者判断,同时能够给鱼线2提供一定阻力,鱼儿在啄饵时,浮漂整体结构不容易被误触,使浮漂1具备适当的灵敏度。当鱼儿咬钩时,鱼线2受力会拉动反力器3,如图3所示,反力板32会朝浮漂1的反方向向上倾斜,这种情况无论是在静水区域或是在缓流、急流等区域,反力板32反向动作均要破开水的阻力,因此在鱼儿咬钩拉线后,反力器3在水中所产生的阻力会使鱼钩深入鱼嘴,提高上钩率。若鱼儿上钩拉动鱼线2逃离,反力器3朝浮漂1的反方向向上倾斜角度越大,在静水区域,反力器3被拉动受单一方向的水的阻力,鱼儿逃离只会使鱼钩深入鱼嘴;而在非静水区域,由于水流始终给反力板32朝浮漂1方向的力,而鱼儿一般也是顺水流方向游动,这时反力器3被鱼线2拉动又会受到与水流反方向的力,两个力对冲的状态下,反力器3会出现弹性调整,会不断的卡、放鱼线2,则鱼钩容易深入鱼嘴,鱼儿更不容易脱钩。为了保持浮漂1与反力器3的稳定性,反力器3上方的鱼线2装配有第二铅坠5,在第一铅坠4与第二铅坠5的作用下,反力器3和浮漂1能够在水中保持稳定,反力器3也不容易在操作者误拉杆的情况下离开水面。浮漂1下方的鱼线2装配有至少一个或多个浮球6,可以对浮漂1起到辅助作用,鱼儿在扯线过程中,浮球6会优先进入水下,在提供阻力的同时,会在水面产生波纹,加强给操作者的提示作用。浮球6下方的鱼线2装配有第一限位件71,能够对浮球6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调节浮球6与浮漂1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触线的灵敏度;第二铅坠5两端的鱼线2装配有第二限位件72,用于调节第二铅坠5与反力器3的间距,使反力器3能够正常动作,且能够与第一铅坠4配合托起整个浮漂组合(由反力器3,浮漂1,或和浮球组合形成),保持整个浮漂组合的稳定性。应当理解的是,本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力触线漂,具有浮漂(1),所述浮漂(1)由鱼线(2)穿过,鱼线(2)末端连接第一铅坠(4),其特征在于:浮漂(1)上方设有反力器(3),所述反力器(3)具有供鱼线(2)穿过的固定环(31),固定环(31)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反力板(32),入水时反力板(32)朝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力触线漂,具有浮漂(1),所述浮漂(1)由鱼线(2)穿过,鱼线(2)末端连接第一铅坠(4),其特征在于:浮漂(1)上方设有反力器(3),所述反力器(3)具有供鱼线(2)穿过的固定环(31),固定环(31)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反力板(32),入水时反力板(32)朝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力触线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器(3)上方的鱼线(2)装配有第二铅坠(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火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火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