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961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底部和外壳,所述底部上开设有内套筒,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所述外壳套接在所述固定部外表面且与所述内套筒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面还设有粘着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底座,底座包括固定部、底部和外壳,所述底部上开设有内套筒,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结构简单;只需将粘着片放置在所要固定的平面上,即可通过粘着片来实现底部与平面的固定,安装十分方便;只要揭开所述粘着片,即可实现拆卸,拆卸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座
本技术涉及连接固定底座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底座。
技术介绍
现有的固定底座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随着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普及,例如可用于固定显示屏、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手臂的固定底座逐渐成为日常使用率较高的产品。现有的底座一般使用粘胶的方式直接粘附在待安装面上,当需要将底座移动时,往往需要用刀具或者铲子将粘胶连接处翘出一定间隙才能移除。现有的底座容易造成底座损坏或者使安装面刮花,给用户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的底座拆装不方便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底座。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底部和外壳,所述底部上开设有内套筒,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所述外壳套接在所述固定部外表面且与所述内套筒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面还设有粘着片。优选地,所述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部在所述通孔之外的区域形成连接区,所述粘着片的一部分与所述连接区连接,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通孔内,且延伸至所述通孔内的粘着片在遮蔽部分所述通孔后,还存在镂空区域。优选地,所述粘着片呈螺旋线状结构,其包括两个自由端,由其中一端相对另一端收卷以形成所述螺旋线状结构,至少位于所述螺旋线状结构内侧的一端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粘着片至少具有一圈螺旋线与所述连接区连接。优选地,位于所述螺旋线状结构外侧的一端呈尖头状结构,呈尖头状结构的线宽尺寸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以形成具有一长度尺寸的圆头状结构,所述尖头状结构以及位于内侧的自由端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连接区连接。优选地,所述底部进一步包括圆片状的底板、所述内套筒呈柱状,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通孔设在所述底板上与所述内套筒连通,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且一端与所述底板接触。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一个子固定部,每个所述子固定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与机器臂连接的卡位,当所述子固定部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每个所述子固定部拼合围合形成的周向尺寸和所述内套筒的内径尺寸对应。优选地,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底部的一侧为中空结构。优选地,中空结构的所述固定部的内部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套筒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扣合连接或者磁性连接中任一种。优选地,所述内套筒的外侧设有第一斜齿组,所述外壳的内侧设有第二斜齿组,所述第一斜齿组和所述第二斜齿组可以旋转卡合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套筒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底座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底部和外壳,所述底部上开设有内套筒,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所述外壳套接在所述固定部外表面且与所述内套筒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面还设有粘着片。所述外壳压紧所述固定部,起到了进一步固定所述固定部的作用,使底座整体变得一个稳固的整体,使外部结构更为简约,并且实现了一体化。2.所述固定部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子固定部,所述子固定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以连接机器臂;同时,所述固定部为空心结构,其内设有加强筋,使其在保持足够的刚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底座,所述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部在所述通孔之外的区域形成连接区,所述粘着片的一部分与所述连接区连接,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通孔内,且延伸至所述通孔内的粘着片和所述通孔之间存在镂空区域。先在镂空区域把所述粘着片的边缘揭开,拉伸所述粘着片使其在临界处变薄,然后即可省力地在撕开的方向逐渐把所述粘着片撕开,因此可以不直接对所述底部施力,即可实现对所述底座的拆除。4.所述粘着片为螺旋线状,相比于直线的构造,螺旋线状结构由于可以顺着螺旋线方向逐渐拆卸避免平行于所述粘着片平面的切向力分力抵消掉人手施加的拉力,起到在拆卸的时候进一步省力的效果。5.在本技术中,对所述粘着片的结构做了进一步的限定,其中,位于所述螺旋线状结构外侧的尖头端呈尖头状结构,从尖头端开始,线宽尺寸由一端向内侧的圆头端逐渐增大以形成具有一长度尺寸的圆头状结构,所述尖头端以及位于内侧的圆头端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连接区连接,通过揭开内侧的圆头端逐渐到达外侧的尖头端,由于其线宽是逐渐减小的,因此,将所述粘着片揭开过程中,受到的粘着力也是逐渐减小的,从而可快速省力地拆除所述底座。6.所述内套筒的外侧设有第一斜齿组,所述外壳的内侧设有第二斜齿组,所述第一斜齿组和所述第二斜齿组可以旋转卡合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套筒连接,当所述固定部有带动所述外壳向上运动的趋势的时候,所述第一斜齿组和所述第二斜齿组由于其倾斜度会产生自锁现象,使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壳保持稳固连接,同时使所述固定部保持稳定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底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底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底座的顶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底座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底座;110、粘着片;111、圆头端;112、尖头端;113、自由端;120、底部;121、底板;122、通孔;123、连接区;124、内套筒;125、第一斜齿组;130、固定部;131、固定部;132、连接部;133、加强筋;134、凸块;140、外壳;141、第二斜齿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100,其包括底部120和粘着片110,所述粘着片110与所述底部120之间粘接,所述底部120远离所述粘着片110的一侧可与外部设备连接。所述底座100可与外部设备直接连接,或者加装中间连接件再与外部设备进行间接连接,外部设备可包括但不受限于机器人组件、带显示屏电子设备、智能音箱、摄像头等需要安装在待安装面上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是所述底座100的粘附能力更优,且不易在安装面上留下粘附痕迹,所述粘着片110的材料可进一步包括但不限于可移胶、热塑性弹性体、硅胶,可以利用真空或者静电附着在较光滑的平面上,可以重复使用又或者可以更换。请参考图2,在一些更优的实施例中,为了便携将所述粘着片110拆卸,在所述底部120上开设有通孔122,所述底部120在所述通孔122之外的区域形成连接区123,所述粘着片110的一部分与所述连接区123连接,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通孔122内。所述粘着片110仅遮蔽部分所述通孔122,从而可使所述粘着片110粘附在所述底部120上后,进而形成镂空区域。当所述底座100处于安装状态下时,所述粘着片110粘附在所要安装的平面上,由于所述粘着片110与安装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在安装完成之后,所述底部120受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底部和外壳,所述底部上开设有内套筒,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所述外壳套接在所述固定部外表面且与所述内套筒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面还设有粘着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底部和外壳,所述底部上开设有内套筒,所述固定部套接在所述内套筒内,所述外壳套接在所述固定部外表面且与所述内套筒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面还设有粘着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部在所述通孔之外的区域形成连接区,所述粘着片的一部分与所述连接区连接,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通孔内,且延伸至所述通孔内的粘着片在遮蔽部分所述通孔后,还存在镂空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片呈螺旋线状结构,其包括两个自由端,由其中一端相对另一端收卷以形成所述螺旋线状结构,至少位于所述螺旋线状结构内侧的一端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粘着片至少具有一圈螺旋线与所述连接区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螺旋线状结构外侧的一端呈尖头状结构,呈尖头状结构的线宽尺寸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以形成具有一长度尺寸的圆头状结构,所述尖头状结构以及位于内侧的自由端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连接区连接。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健勃魏云科臧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可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