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48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属于城市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顶坡的溢流井;设置在所述溢流井内部的排水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顶部、位于所述生物滞留带中部的透水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能够加快雨水的排离,同时避免雨水出现积水而使得马路出现积水,避免马路排水系统的负载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
本技术涉及城市排水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
技术介绍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目前的生物滞留带,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排水不及时的问题,使得雨水不能够好好排离从而出现大量的积水,积水从生物滞留带溢出至路面,极有可能导致马路出现积水,严重增加了马路排水系统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能够加快雨水的排离,同时避免雨水出现积水而使得马路出现积水,避免马路排水系统的负载增加。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包括: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顶坡的溢流井;设置在所述溢流井内部的排水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顶部、位于所述生物滞留带中部的透水件。通过采用上述设置,生物滞留带能够有效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的雨水,在生物滞留带上设置的溢流井能够在雨水不能够及时从生物滞留带处排走时,能够从溢流井处进行排离,同时,在溢流井中的排水件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效率,也能避免排水管道中的地下生物出入,而通过透水件则能够减少生物滞留带的积水进入马路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水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溢流井内中部位置的安装框;水平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中部位置的转动轴;铰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板面开设有多条排水槽的第一盖板;铰接在所述转动轴安装有所述第一盖板相反一侧处的第二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位于所述转动轴底部、用于调节溢流井处排水量的调节件。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在安装框上设置有转动轴,而转动轴上安装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处开设有排水槽,同时在转动轴的底部设置有调节件,在雨水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排水件能够控制溢流井的中的排水面积,使得溢流井能够适应多种情况下的排水,而通过调节件能够有效改变溢流井中排水件的开口面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调节件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转动轴底部的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底部相连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其中一侧壁的第一复位弹簧;与所述第二盖板底部相连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另一侧壁的第二复位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底部边缘处、且与所述安装框顶部边缘相抵的限位框。通过采用上述设置,第一复位弹簧以及第二复位弹簧的强度不一致,而强度不一致的弹簧能够根据排入溢流井中的水量来确定第一盖板的开合情况以及第二盖板的开合情况,能够有效地根据溢流井中的水量进行改变溢流井中排水面积,从而改变溢流井的排水量,能够有效地提高排水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透水件为沿着生物滞留带延伸方向所设置的透水层。通过采用上述设置,透水层通过不同层次的透水材料进行铺设,能够有效将雨水等水体引入地下,避免在地面以及生物滞留带面上积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顶部位置处盖设有井盖,所述井盖周围铺设卵石遮挡。通过采用上述设置,井盖的设置能够防止砂石落入溢流井造成堵塞,也能防止人们不小心落入溢流井造成受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底部设置有市政排水管,所述市政排水管管口处竖直连接有过滤筛网。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市政排水管能够加快从溢流井落入的水流排离,同时过滤筛网能够有效拦截砂石淤泥避免该些垃圾进入市政排水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侧壁开设有入水口,所述溢流井内壁环绕倾斜设有导水板。通过采用上述设置,使得从生物滞留带中经过透水层后仍不能排离的水源进入溢流井中辅助排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开口由下至上逐渐收窄。通过采用上述设置,能够减小溢流井的漏出进口的面积,使得生物滞留带的面积增加,提高水从生物滞留带中引入地下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沿着所述生物滞留带顶面延伸方向竖直设置有多条挡水堰。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将生物滞留带进行分段,使得每段生物滞留带具备一定的排水能力,避免雨水过大时,对一片生物滞留带都进行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生物滞留带边缘处设置有路缘石。通过采用上述设置,防止生物滞留带中的水进入马路路面,进行简易的马路与生物滞留带的分离。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生物滞留带能够有效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的雨水,在生物滞留带上设置的溢流井能够在雨水不能够及时从生物滞留带处排走时,能够从溢流井处进行排离,同时,在溢流井中的排水件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效率,也能避免排水管道中的地下生物出入,而通过透水件则能够有效将水体引入地下,而减少生物滞留带的积水进入马路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侧视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截面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截面侧视剖视图。附图标记:1、生物滞留带;11、路缘石;2、溢流井;21、安装框;22、转动轴;23、第一盖板;24、排水槽;25、第二盖板;26、安装板;261、第一复位弹簧;262、第二复位弹簧;263、限位框;27、市政排水管;271、过滤筛网;28、入水口;281、导水板;29、井盖;3、透水层;4、卵石遮挡;5、挡水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有随着地面坡度变化而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1。在本实施例中,该生物滞留带1的蓄水层高度20cm。当道路坡度<2%时,生物滞留带1纵坡同道路坡度;当道路坡度≥2%且≤5%时,为保证生物滞留带1充分发挥对雨水的过滤、储存等作用,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1;而在道路坡度>5%时,坡度大,雨水流速快,雨水基本顺道路坡向流向下游,生物滞留带1收水功能较小,在仅考虑在道路坡度<5%时按照生物滞留带1的尺寸及植物配置进行绿化带的布置,能够保证该坡度情况下的排水效果、同时能够保证景观的整体性。在该生物滞留带1的顶坡部位置处、设置有溢流井2,该溢流井2的开口则是由下至上逐渐收窄,收窄部分采用蒸压加气砌块进行砌垒,同时,在该溢流井2内则设置有排水件。如图2、4所示,排水件包括有安装框21、转动轴22、第一盖板23、第二盖板25以及调节件。在本实施例中,该排水件以安装框21作为主要承载体,该安装框21的位置设置在溢流井2中部位置处呈圆形,并且,该安装框21的边框截面呈倒“L”型,其次,在该安装框21的直径处,通过螺杆固定而水平设置有转动轴22,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1);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1)顶坡的溢流井(2);设置在所述溢流井(2)内部的排水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1)顶部、位于所述生物滞留带(1)中部的透水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1);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1)顶坡的溢流井(2);设置在所述溢流井(2)内部的排水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1)顶部、位于所述生物滞留带(1)中部的透水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溢流井(2)内中部位置的安装框(21);水平设置在所述安装框(21)中部位置的转动轴(22);铰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板面开设有多条排水槽(24)的第一盖板(23);铰接在所述转动轴(22)安装有所述第一盖板(23)相反一侧处的第二盖板(25);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21)上、位于所述转动轴(22)底部、用于调节所述溢流井(2)处排水量的调节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转动轴(22)底部的安装板(26);与所述第一盖板(23)底部相连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26)其中一侧壁的第一复位弹簧(261);与所述第二盖板(25)底部相连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26)另一侧壁的第二复位弹簧(26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23)与所述第二盖板(25)底部边缘处、且与所述安装框(21)顶部边缘相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洋杜政清邬利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图强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