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监测结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测斜管,所述测斜管呈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测斜管插设于土体内部;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数量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竖向间隔布置;采集器,所述采集器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给出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用于监测土体的位移,减少人力物力,监测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
本技术专利涉及监测结构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
技术介绍
在开挖基坑的过程中,基坑的土体可能会发生位移,如果位移过大,就极有可能发生塌方等事故,给人们的财产及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土体内部位移的监测是衡量基坑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现有技术中,在对土体内部位移进行监测时,采用的为固定式导轮斜侧仪,需要工作人员定期去现场放传感器提拉,以进行监测。上述这种方法,采用固定式导轮斜侧仪时,每次均需要搬运,设备笨重,所耗人工成本高,且下放传感器是位置容易便宜,测量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土体位移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测斜管,所述测斜管呈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测斜管插设于土体内部;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数量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竖向间隔布置;采集器,所述采集器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可选的,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竖向均匀间隔布置。可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为转角角度传感器。可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均贴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可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下转轴和相邻的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上转轴相对布置。可选的,所述上转轴和所述下转轴均通过第一固定结构固定贴合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br>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所述固定块具有朝向所述测斜管内管壁的抵接面,所述固定块的抵接面抵持于所述上转轴或下转轴,且所述固定块和所述上转轴或下转轴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可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通过第二固定结构与所述测斜管的侧壁相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测斜管侧壁的第一固定块,以及形成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贴合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可选的,所述测斜管为塑料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通过这多个竖向间隔布置的位移传感器,测得测斜管的变形程度,进而得到各个位置高度土体的位移程度,以监测土体的位移,提前预警土体位移而导致的坍塌等事故。这多个位移传感器是固定贴设于测斜管的侧壁的,这样,不再需要每次测量时下方传感器,减少人力物力,且测量准确无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土体位移测量不准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的位移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给出了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用于监测土体的位移,减少人力物力,监测准确。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中,该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包括:测斜管11,测斜管11呈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测斜管11插设于土体内部;位移传感器13,位移传感器13设于测斜管11的内管壁,位移传感器13的数量具有多个,且多个位移传感器13竖向间隔布置。采集器15,采集器15与位移传感器13电性连接测斜管11是插设于土体的内部的,如可将该测斜管11插设于基坑侧壁的土体之中,在具体实施中,在需要监测的土体钻孔,然后将该测斜管11嵌设于钻孔之中,实现固定。测斜管11内是呈中空的,且测斜管11的顶部具有开口连通于管内,并且,为了避免土体进入测斜管11管内,测斜管11的顶部是不低于监测土体的表面。上述所说的位移传感器13是用于监测土体的位移的,具体的是通过测量测斜管11的变形程度,进而测得土体的位移。且多个位移传感器13通过线材连接于采集器15,线材穿过测斜管11的顶部开口,进而实现电信连接,采集器15设于测斜管11外,通过采集器15将位移传感器13测得的数据处理,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以实现监测。本实施例中,通过这多个竖向间隔布置的位移传感器13,测得测斜管11的变形程度,进而得到各个位置高度土体的位移程度,以监测土体的位移,提前预警土体位移而导致的坍塌等事故。并且,这多个位移传感器13是固定贴设于测斜管11的侧壁的,这样,不再需要每次测量时下方传感器,减少人力物力,且测量准确无误。上述所说的位移传感器13可以为直线位移传感器13,通过线性位移转换为电信号,进而实现监测;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位移传感器13,此处不再赘述。另外,为了避免雨水浸入测斜管11内部,在测斜管11的开口处凸设由一防水凸起,防水凸起越过土体的表面,并且,在测斜管11的开口处还盖设有一封盖板,封盖板的侧边开口,以供线材穿出。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位移传感器13竖向均匀间隔布置。这样所监测的土体的竖向位置均匀,并且根据位移传感器13均匀间隔的布置方式,可以推算得出土体整体的偏移,进一步可得出该土体偏移的模型,预测更为准确。上述位移传感器13仅设置在测斜管11一侧的侧壁,根据需要,在同一水平面上,还可环绕测斜管11均匀间隔布置多个位移传感器13,以此来监测各个方位的土体的位移,监测更为精准。请结合参阅图1和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位移传感器13为转角角度传感器。即,通过转角的改变进而各层土体的偏移量,实现监测。具体的,位移传感器13包括上转轴131和下转轴132,上转轴131和下转轴132均贴设于测斜管11的内管壁。上转轴131包括有第一转动部1312以及贴合于测斜管11内管壁的第一转杆1311,下转轴132包括有第二转动部1321以及贴合于斜侧管内管壁的第二转杆1322,第一转动部1312对接于第二转动部1321,第一转动内部与第二转动部1321的相对转动,进而改变上转轴131与下转轴132之间的夹角,实现监测。本实施例中,上转轴131与下转轴132均呈竖向布置,此时呈180°,这样,在土体位移发生改变时,土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测斜管,所述测斜管呈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测斜管插设于土体内部;/n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数量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竖向间隔布置;/n采集器,所述采集器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斜管,所述测斜管呈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测斜管插设于土体内部;
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数量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竖向间隔布置;
采集器,所述采集器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竖向均匀间隔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传感器为转角角度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传感器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均贴设于所述测斜管的内管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下转轴和相邻的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上转轴相对布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土体内部位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田,张平新,余锦洲,汪旭伟,杨学军,罗锦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工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