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344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桩和观测组件,试验桩的上端设有井字梁和千斤顶,千斤顶的上方设置有主梁,主梁的下方设有两根次梁,两者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每根次梁的正下方分别设有两个锚桩,每根锚桩上固定有护筒,护筒与其正上方的次梁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次梁上设有堆载组件;观测组件包括两根观测桩和两根第一观测梁,每根观测桩上设有观测托架,第一观测梁两端分别设置在观测托架上,每根锚桩与靠近其的第一观测梁之间水平设有第二观测梁,第一观测梁和第二观测梁上均设有位移观测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次梁高度增加安全性,同时能观测锚桩的上拔量,保证试验过程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
本技术属于灌注桩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灌注桩具有施工场地灵活、单桩承载力高、桩径范围大、地质适应性强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性质的工程项目中,如高层建筑项目、跨海大桥项目、大吨位码头项目、市政工程项目、道路工程项目、隧道工程项目。而灌注桩的承载力检测是桩基验收的必检项,常规的灌注桩承载力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动静法、高应变检测、静载荷试验。其中静载荷试验常包括堆载法、锚桩法、锚堆联合法及自平衡法。其中自平衡检测方法由国外引进,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通过自平衡箱上部桩段的拔向力反推压向力,与自平衡箱下部的桩段压向力相加推断其单桩承载力,不同土层的拔向、压向转换系数难以精确,因此存在一定的精确度偏差,其技术成熟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堆载法、锚桩法和锚堆联合法作为传统的静载荷试验的常用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直观可见,技术与工艺成熟。随着灌注桩往桩径大、桩长长及单桩承载力高的方向发展,堆载法和锚桩法各自的缺点显现,当试验荷载增加时,堆载法需要的堆载重量较大、而上部堆载块垒高较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特别是海上灌注桩的静载试验,受风力、波浪力等水平力的影响,海上灌注桩静载试验采用堆载法其安全风险较大。而试验荷载增加时,锚桩法因其需要的反力架尺寸更大,制作成本、吊机能力均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当试验荷载较大时候,锚桩堆载联合法是作为静载荷试验的首选方法。试验时候,在千斤顶顶升力作用下,主梁上扬、需要带动次梁上扬、次梁带动锚桩上扬,这是锚堆法的传力途径,而上述传力途径主梁和次梁的联动是关键,如何设计主梁和次梁紧扣一起,关系到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同时灌注桩的静载压桩试验往往四根锚桩均采用工程桩,静载试验时候,考虑到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比较弱、其开裂应力较小,锚桩上拔量不宜过大,上拔量过大会导致锚桩折断或从地面拔出,造成工程损失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操作性强、适应性强,降低次梁高度,增加安全性,同时能实时观测锚桩的上拔量,保证试验过程的安全性。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桩和观测组件,试验桩的上端设有井字梁,井字梁的上端中部设有千斤顶,千斤顶的上方水平设置有主梁,主梁的下方水平设有与主梁垂直的两根次梁,次梁对称设置在千斤顶的两侧,每根次梁与主梁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每根次梁的正下方分别设有两个锚桩,锚桩对称设置在主梁的两侧,每根锚桩上固定有护筒,护筒与位于其正上方的次梁抵接,且两者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次梁上设有堆载组件;观测组件包括两根观测桩和两根第一观测梁,观测桩与试验桩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观测桩设置在主梁的两侧,每根观测桩上水平设有观测托架,第一观测梁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每根第一观测梁的一端固定在任一观测托架上,其另一端放置在另一观测托架上,每根锚桩与靠近其的第一观测梁之间水平设有第二观测梁,第二观测梁一端固定在第一观测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靠近相应的锚桩,第一观测梁和第二观测梁上均设有位移观测设备。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第二观测梁上设置位移观测设备,可在千斤顶的加载过程中,实时观测每根锚桩的上拔量,将锚桩上拔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试验过程的安全性。通过采用四根锚桩和一根试验桩的方式布置,将主梁设置在次梁的上方,减小次梁抬高的距离,使得护筒的高度降低,增加安全性,主梁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次梁连接,次梁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和护筒与锚桩连接形成反力架受力体系,适用于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压桩静载荷试验,最大试验荷载可达到5000T;并且适应性强,适用于高层建筑项目、跨海大桥项目、大吨位码头项目、市政工程项目、道路工程项目、隧道工程项目灌注桩静载荷试验。进一步地,每根第一观测梁上的位移观测设备的数量为二,且该两个位移观测设备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第二观测梁上的位移观测设备固定在第二观测梁上远离第一观测梁的一端。进一步地,观测组件还包括两根观测分梁,观测分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第一观测梁上且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观测分梁将两根第一观测梁连成整体,刚度大,在用于海上灌注桩时,能减小第一观测梁的晃动,提高试验精度。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两根第一主梁锚梁和两根第二主梁锚梁,第一主梁锚梁水平设置在主梁上方且分别位于次梁的两侧,第二主梁锚梁水平设置在次梁的下方且分别位于主梁的两侧,第一主梁锚梁与第二主梁锚梁之间通过多根主梁拉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次梁锚梁、插销和两根次梁拉杆,次梁锚梁水平设置在次梁上且位于护筒的上方,次梁拉杆上端分别固定在次梁锚梁的两端,其下端分别位于护筒的两侧,插销依次穿过一次梁拉杆、护筒和另一次梁拉杆。进一步地,插销一端设有挡板。进一步地,主梁的下端中部向下凸起形成四棱台,四棱台与千斤顶抵接。该设置减小千斤顶和主梁底端的距离,避免千斤顶与试验桩之间需要垫支过多的铁板,从而影响本技术结构受力的均衡性。进一步地,试验桩与井字梁之间设有垫板。避免井字梁与试验桩直接接触,对试验桩造成损坏。进一步地,还包括试验平台,试验平台包括固定在锚桩侧壁上的牛腿,固定在牛腿上的支撑杆,以及固定在支撑杆上的木板,木板上设有供试验桩穿过的圆孔。本技术用于水上灌注桩时,试验平台用于人员作业、放置仪器设备等工具,使得水上灌注桩静载荷试验可以正常进行,扩大本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地,堆载组件包括多根工字钢、多个水泥墩和多个堆载钢筋,工字钢水平放置在两根次梁上且均与主梁平行,水泥墩放置在工字钢上且水泥墩的上端与主梁的上端平齐,堆载钢筋放置在水泥墩上端与主梁上端形成的平面上。附图说明图1为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的主视示意图(未显示堆载组件);图3为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的侧视示意图(未显示堆载组件);图4为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的俯视示意图(未显示堆载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试验平台)。图中,1-试验桩,11-井字梁,12-垫板,2-观测组件,21-观测桩,22-第一观测梁,23-位移观测设备,24-观测托架,25-第二观测梁,26-磁性表座,27-观测分梁,3-千斤顶,4-主梁,41-四棱台,5-次梁,6-第一连接组件,61-第一主梁锚梁,62-第二主梁锚梁,63-主梁拉杆,7-锚桩,71-护筒,72-锚桩钢筋,8-第二连接组件,81-次梁锚梁,82-插销,821-挡板,83-次梁拉杆,9-堆载组件,91-工字钢,92-水泥墩,93-堆载钢筋,10试验平台,101-牛腿,102-支撑杆,103-木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的主视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桩和观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桩的上端设有井字梁,所述井字梁的上端中部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上方水平设置有主梁,所述主梁的下方水平设有与主梁垂直的两根次梁,所述次梁对称设置在千斤顶的两侧,每根所述次梁与主梁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每根所述次梁的正下方分别设有两个锚桩,所述锚桩对称设置在主梁的两侧,每根所述锚桩上固定有护筒,所述护筒与位于其正上方的次梁抵接,且两者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次梁上设有堆载组件;/n所述观测组件包括两根观测桩和两根第一观测梁,所述观测桩与试验桩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观测桩设置在主梁的两侧,每根所述观测桩上水平设有观测托架,所述第一观测梁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每根所述第一观测梁的一端固定在任一观测托架上,其另一端放置在另一观测托架上,每根锚桩与靠近其的第一观测梁之间水平设有第二观测梁,所述第二观测梁一端固定在第一观测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靠近相应的锚桩,所述第一观测梁和第二观测梁上均设有位移观测设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桩和观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桩的上端设有井字梁,所述井字梁的上端中部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上方水平设置有主梁,所述主梁的下方水平设有与主梁垂直的两根次梁,所述次梁对称设置在千斤顶的两侧,每根所述次梁与主梁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每根所述次梁的正下方分别设有两个锚桩,所述锚桩对称设置在主梁的两侧,每根所述锚桩上固定有护筒,所述护筒与位于其正上方的次梁抵接,且两者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次梁上设有堆载组件;
所述观测组件包括两根观测桩和两根第一观测梁,所述观测桩与试验桩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观测桩设置在主梁的两侧,每根所述观测桩上水平设有观测托架,所述第一观测梁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每根所述第一观测梁的一端固定在任一观测托架上,其另一端放置在另一观测托架上,每根锚桩与靠近其的第一观测梁之间水平设有第二观测梁,所述第二观测梁一端固定在第一观测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靠近相应的锚桩,所述第一观测梁和第二观测梁上均设有位移观测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第一观测梁上的位移观测设备的数量为二,且该两个所述位移观测设备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所述第二观测梁上的位移观测设备固定在第二观测梁上远离第一观测梁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观测组件还包括两根观测分梁,所述观测分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第一观测梁上且分别位于试验桩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锚堆联合法静载压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光华赵耀璞林治平吴经势黄国忠顾维广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