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326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道路结构内盲管连接处易产生错位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空隙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垫层、素土层,所述碎石垫层与所述素土层之间铺设有防水土工布,所述碎石垫层内铺设有多根依次对接的盲管,所述盲管最终与城市雨水管道连通,相邻所述盲管端面之间固定连接并在所述盲管外设置有用于加固两者连接关系的连接组件,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多根盲管在安装连接时之间的连接组件则使得盲管连接更加牢固稳定,使土层在发生轻微程度的位移时盲管之间仍可稳定连接,避免发生错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城市道路结构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要把有限的雨水资源留下来,循环再利用,透水路面技术是关键。传统不透水路面破坏了原有天然植被与大气、水和能量之间的生态平衡,透水铺装路面在生态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于透水沥青路面,授权公告号为CN20682890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下面层、空隙透水水泥混凝土层、碎石垫层、过滤层及土基层,其中一个路面层内设有排水盲管,排水盲管连接至雨水井或者雨水收集装置。但上述方案中仍存在以下缺陷:土层内的排水盲管在铺设时需要利用多根盲管进行对接,但现有技术中盲管的连接多为在对接后直接利用胶体进行粘接,此种连接方式下的盲管在土层环境发生形变时,如轻微地震、路面剧烈撞击等情况下,盲管之间易在连接处断裂,并产生错位,进而导致渗水路面的排水路面大大下降,当土层内积水严重时将产生土层剧烈变形、垮塌的风险,使城市地面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面内盲管连接牢固、稳定的透水沥青道路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空隙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垫层、素土层,所述碎石垫层与所述素土层之间铺设有防水土工布,所述碎石垫层内铺设有多根依次对接的盲管,所述盲管最终与城市雨水管道连通,相邻所述盲管端面之间固定连接并在所述盲管外设置有用于加固两者连接关系的连接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空隙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垫层使道路结构的顶层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使路面能够对其上的雨水等进行快速渗透下降。碎石垫层内的盲管则可将下渗的雨水进行聚集并最终导流至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内,实现将道路内的雨水进行引导泄流,同时多根盲管在安装连接时之间的连接组件则使得盲管连接更加牢固稳定,使土层在发生不严重的位移时盲管之间仍可稳定连接,避免发生错位,使道路降水能力得到保障。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设在两组所述盲管外的加固套筒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工套筒上并插接至所述碎石垫层内的插接锚杆,所述加固套筒包括两组对半设置的加固弧板,所述插接锚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固套筒上的同时连接两组所述加固弧板,所述加固弧板与两组所述盲管之间设置有连接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组加固弧板组合形成加固套筒实现在两组盲管的端部进行冲分的外护,又由于插接锚杆在连接两组加固弧板形成加固套筒的同时其端部插接在碎石垫层内,使得插接锚杆的移动所受阻力较大,进而使插接锚杆与加固弧板所构成的加固套筒在移动时受到来自土层的阻力较大,实现提高整体加固套筒的稳定性,最终实现提高两根盲管在连接处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路面在发生轻微振动后仍然具有较强的渗水排水能力。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盲管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盲管同轴的环状凸块,所述加固弧板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环状凸块插接的插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插接槽与环状凸块的插接配合,使得盲管轴向上与加固套筒实现连接,进而避免单根盲管在轴向上移动后与另一盲管分离,使两组盲管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弧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组所述加固弧板上的连接块在所述加固弧板组成所述加固套筒时重合抵触,所述插接锚杆穿过两组所述加固弧板相接触的两组所述连接块,所述插接锚杆上螺纹连接有抵接两组连接块上的抵紧螺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插接锚杆穿过两组加固弧板端部所抵触的连接块,并借助螺纹套设在插接锚杆上的抵紧螺母与连接块两侧相抵紧,实现将两组加固弧板组成加固套筒,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的同时连接稳定牢固。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以及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包括两层不同粒径的混凝土层,进而在保障路面的降水能力的同时使路面表层平整度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0mm,所述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为5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厚度大于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使得雨水可更快的通过整体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加快降水效率。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隙透水水泥混凝土层的厚度为200mm,所选骨料最大公称粒径5~12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道路结构强度的同时保障道路的渗水效率。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碎石垫层的厚度为300mm,所述碎石垫层所选碎石骨料的粒径为5~2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道路结构底层选料的成本,并使道路整体渗水效率得到保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相邻盲管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稳定牢固,抗错位能力更强,保障盲管在路面下方的正常使用;(2)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使用快捷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盲管连接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附图标记:1、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2、空隙透水混凝土层;3、碎石垫层;4、素土层;5、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6、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7、防水土工布;8、盲管;9、加固套筒;10、插接锚杆;11、加固弧板;12、环状凸块;13、插接槽;14、连接块;15、抵紧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空隙透水混凝土层2、碎石垫层3、素土层4。其中,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5以及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6,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5的厚度为40mm,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6厚度为50mm。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1采用PAC-10、PAC-13、OGFC-10或者OGFC-13,PAC为聚铝材料,OGFC为开级配抗滑磨耗层,所选骨料为玄武岩或者辉绿岩,压碎值小16%。在形成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后,空隙率18~25%,渗透系数大于800ml/15s。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6的空隙率则为18~25%,渗透系数大于800ml/15s,采用PAC-16与PAC-20,石料采用玄武岩、辉绿岩或者石灰岩。空隙透水水泥混凝土层的厚度为200mm,透水率大于1mm/s,所选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为5~12mm,碎石垫层3厚度为300mm,所选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为5~25mm,压实度大于0.93。碎石垫层3与所述素土层4之间还铺设有防水土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空隙透水混凝土层(2)、碎石垫层(3)、素土层(4),所述碎石垫层(3)与所述素土层(4)之间铺设有防水土工布(7),所述碎石垫层(3)内铺设有多根依次对接的盲管(8),所述盲管(8)最终与城市雨水管道连通,相邻所述盲管(8)端面之间固定连接并在所述盲管(8)外设置有用于加固两者连接关系的连接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高粘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空隙透水混凝土层(2)、碎石垫层(3)、素土层(4),所述碎石垫层(3)与所述素土层(4)之间铺设有防水土工布(7),所述碎石垫层(3)内铺设有多根依次对接的盲管(8),所述盲管(8)最终与城市雨水管道连通,相邻所述盲管(8)端面之间固定连接并在所述盲管(8)外设置有用于加固两者连接关系的连接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设在两组所述盲管(8)外的加固套筒(9)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固套筒(9)上并插接至所述碎石垫层(3)内的插接锚杆(10),所述加固套筒(9)包括两组对半设置的加固弧板(11),所述插接锚杆(10)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固套筒(9)上的同时连接两组所述加固弧板(11),所述加固弧板(11)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盲管(8)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盲管(8)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盲管(8)同轴的环状凸块(12),所述加固弧板(11)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环状凸块(12)插接的插接槽(13)。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白金玲王安翀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志宏水利水电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