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泥板内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787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使挡泥板内衬的吸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的挡泥板内部构造。其包括车身侧的前挡泥板(14)和具有吸音性并覆盖前挡泥板(14)的下表面的挡泥板内衬,挡泥板内衬具有覆盖前挡泥板(14)的第1挡泥板内衬(18)和在前挡泥板(14)与第1挡泥板内衬(18)之间配置的第2挡泥板内衬(20)。第2挡泥板内衬(20)具有各自分体构成的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a)和车辆后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泥板内部构造
本技术涉及包括车身侧的挡泥板和具有吸音性的挡泥板内衬的挡泥板内部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具有缓冲性的硬质纤维板形成的挡泥板内衬。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通过使用硬质纤维板获得吸音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42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近来存在通过高端定位、电动化消除发动机噪音的倾向,以追求车室内进一步的静寂性。在现有的车辆中,由于车身侧的挡泥板与挡泥板内衬间的分离距离(背后空气层的厚度)各处不均匀而难以使吸音材料的吸音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技术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挡泥板内衬的吸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的挡泥板内部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侧的挡泥板和具有吸音性并覆盖所述挡泥板的下表面的挡泥板内衬,所述挡泥板内衬具有覆盖所述挡泥板的第1挡泥板内衬和在所述挡泥板与所述第1挡泥板内衬之间配置的第2挡泥板内衬。技术的效果在本技术中,能够获得能够使挡泥板内衬的吸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的挡泥板内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技术第1实施方式的挡泥板内部构造的车辆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的挡泥板内衬的立体图。图3是前挡泥板及挡泥板内衬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应用了本技术第2实施方式的挡泥板内部构造的车辆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图6的挡泥板内衬的立体图。图8是前挡泥板及挡泥板内衬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8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应用了本技术第3实施方式的挡泥板内部构造的车辆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12是从下方观察图11的挡泥板内衬的立体图。图13是前挡泥板及挡泥板内衬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14前挡泥板18第1挡泥板内衬20、40第2挡泥板内衬22a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b车辆后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6a车辆前方壁部26b倾斜壁部26c上壁部26d车辆后方壁部30a外侧凸缘部30b车辆前方壁部(其他车辆前方壁部)30c倾斜壁部(其他倾斜壁部)30d上部壁部30e车辆后方壁部(其他车辆后方壁部)30f内侧凸缘部32第3挡泥板内衬D分离距离、背后空气层的厚度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应用了本技术第1实施方式的挡泥板内部构造的车辆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的挡泥板内衬的立体图,图3是前挡泥板及挡泥板内衬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挡泥板内部构造应用于左前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其分别应用于右前轮及左右后轮。如图1所示,车辆10的前轮轮胎12收纳配置在车身前侧的轮罩内。该轮罩由前挡泥板(挡泥板)14的拱部16构成。在拱部16的下方设有覆盖该拱部16的下表面的挡泥板内衬(参照图2)。如图3所示,挡泥板内衬具有:第1挡泥板内衬18,其在整个面内覆盖拱部16的下表面,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形成为大致半圆状;以及第2挡泥板内衬20,其配置在前挡泥板14与该第1挡泥板内衬18之间。即,挡泥板内衬在轮罩内具有在径向内侧配置的第1挡泥板内衬18和在径向外侧配置的第2挡泥板内衬20,以沿着第1挡泥板内衬18的径向局部重叠(二重化)的方式配置。第1挡泥板内衬18及第2挡泥板内衬20分别在整体上由彼此相同的具有吸音性的吸音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1挡泥板内衬18例如借助未图示的卡夹等安装机构安装在轮罩的拱部16。如图3所示,第1挡泥板内衬18及第2挡泥板内衬20的背后空气层的厚度D(车身侧的前挡泥板14与挡泥板内衬之间的分离距离D)设定为分别大致相同(大致恒定)。在该情况下,优选前挡泥板14与第1挡泥板内衬18之间的分离距离D及前挡泥板14与第2挡泥板内衬20之间的分离距离D分别设定为50mm±10mm(D=50mm±10mm)。更加优选的是将分离距离D设定为50mm。由此能够将从轮胎的槽部产生的花纹噪声(800Hz~1250Hz的区域)设为最适于吸音的背后空气层的厚度。“背后空气层的厚度”是指从由吸音材料构成的挡泥板内衬的外表面到前挡泥板14的拱部16的内表面的分离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第1挡泥板内衬18的吸音性与第2挡泥板内衬20的吸音性设定为大致相同,但如后所述,也可以将第1挡泥板内衬18的吸音性与第2挡泥板内衬20的吸音性设定为不同。如图3所示,第2挡泥板内衬20具有各自分体构成的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a和车辆后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b。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a配置在拱部16的车辆前方侧与第1挡泥板内衬18的车辆前方侧之间。车辆后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b配置在拱部16的车辆后方侧与第1挡泥板内衬18的车辆后方侧之间。另外,前侧闭合截面24a由第1挡泥板内衬18的外表面和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a的内表面构成。此外,后侧闭合截面24b由第1挡泥板内衬18的外表面和车辆后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b的内表面构成。前侧闭合截面24a形成得比后侧闭合截面24b大。如图4所示,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22a具有车辆前方壁部26a、倾斜壁部26b、上壁部26c、车辆后方壁部26d、左右一对侧壁部26e、26e(参照图1)及后侧凸缘部26f。车辆前方壁部26a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倾斜壁部26b由与车辆前方壁部26a的上端连续并朝向车辆后方上升的倾斜面构成。上壁部26c与倾斜壁部26b的车辆后端连续并朝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延伸。车辆后方壁部26d构成为从上壁部26c的车辆后端朝向下方下降。左右一对侧壁部26e、26e(参照图1)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及车宽方向内侧,并构成为将车辆前方壁部26a、倾斜壁部26b、上壁部26c及车辆后方壁部26d分别沿周向相连。后侧凸缘部26f与车辆后方壁部26d的下端连续并与第1挡泥板内衬18的上表面连接(连结)。车辆前方壁部26a、倾斜壁部26b、上壁部26c及车辆后方壁部26d分别沿着前挡泥板14的内部形状(拱部16)形成。车辆前方壁部26a的下端、车辆后方壁部26d的下端和左右一对侧壁部26e的下端分别与第1挡泥板内衬18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n包括车身侧的挡泥板和具有吸音性并覆盖所述挡泥板的下表面的挡泥板内衬,/n所述挡泥板内衬具有:/n第1挡泥板内衬,其覆盖所述挡泥板;以及/n第2挡泥板内衬,其配置在所述挡泥板与所述第1挡泥板内衬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身侧的挡泥板和具有吸音性并覆盖所述挡泥板的下表面的挡泥板内衬,
所述挡泥板内衬具有:
第1挡泥板内衬,其覆盖所述挡泥板;以及
第2挡泥板内衬,其配置在所述挡泥板与所述第1挡泥板内衬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板内衬还具备第3挡泥板内衬,
所述第3挡泥板内衬分别与所述第1挡泥板内衬及所述第2挡泥板内衬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挡泥板内衬、所述第2挡泥板内衬及所述第3挡泥板内衬由具有分别与背后空气层的厚度对应的吸音性的多个吸音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板与所述第1挡泥板内衬之间的分离距离及所述挡泥板与所述第2挡泥板内衬之间的分离距离分别为50mm±1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板与所述第3挡泥板内衬之间的分离距离为50mm±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泥板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挡泥板内衬具有各自分体构成的在所述挡泥板的拱部的车辆前方侧配置的车辆前方侧第2挡泥板内衬和在所述拱部的车辆后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隆富田匠一野口好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