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部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68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部件,应用于车辆,轮胎部件包括轮辐和至少一个支撑骨架,轮辐与车辆固定连接,支撑骨架与轮辐固定连接;支撑骨架包括第一支撑圈、弹性支撑骨和第二支撑圈,第一支撑圈与轮辐固定连接,弹性支撑骨为环状结构,且弹性支撑骨内圈和外圈分别与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固定连接;其中,弹性支撑骨包括环形阵列的多个弹性单元,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多个弹性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定位凹槽。本实施例中的轮胎不需要充气,也就避免了因气压变化而造成的胎压不稳,提高轮胎部件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实现轮胎部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部件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胎部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生产技术分发展和应用,现在用户对车辆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车辆轮胎是车辆的重要部件。在先技术中,车辆的轮胎是采用充气式轮胎,包括有内胎的普通轮胎和无内胎的真空轮胎,现在的车辆多采用真空轮胎。但是,充气式轮胎均在漏气后会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尤其是普通轮胎会存在爆胎的缝隙,即便是真空轮胎也在受到尖锐物体破坏后缓慢漏气,出现胎压不正常,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部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气式轮胎漏气后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轮胎部件,应用于车辆,所述轮胎部件包括轮辐和至少一个支撑骨架,所述轮辐与所述车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骨架与所述轮辐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骨架包括第一支撑圈、弹性支撑骨和第二支撑圈,所述第一支撑圈与所述轮辐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支撑骨为环状结构,且所述弹性支撑骨内圈和外圈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圈和所述第二支撑圈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骨包括环形阵列的多个弹性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圈和所述第二支撑圈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弹性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定位凹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圈和所述第二支撑圈中的至少一者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凹槽之间设置有去应力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去应力结构设置为凸棱结构,所述凸棱结构的突出方向朝向所述弹性支撑骨。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单元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处于所述弹性单元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圈的一侧;相邻两个所述弹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所述弹性单元背离所述第二支撑圈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均为波浪结构,所述第一弹片的波峰和所述第二弹片的波谷相对,所述第一弹片的波谷和所述第二弹片的波峰相对。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骨各部分的连接处均为弧形过渡面。进一步地,还包括缓冲圈,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第二支撑圈固定连接,且所述缓冲圈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支撑圈的外周。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圈上设置有防滑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圈、所述弹性支撑骨和所述第二支撑圈一体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支撑圈、所述弹性支撑骨和所述第二支撑圈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的轮胎部件。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支撑骨架的设置用来代替常规的充气式轮胎,可以防止轮胎出现破损的情况。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的设置用以使轮胎部件具有更高的强度,弹性支撑骨的设置用于使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直接具有较强的弹性,通过多个弹性单元与多个定位凹槽的配合可以避免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出现错位,保证轮胎部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轮胎不需要充气,也就避免了因气压变化而造成的胎压不稳,提高轮胎部件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实现轮胎部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轮胎部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轮胎部件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弹性支撑骨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中B处的放大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轮辐;20、支撑骨架;21、第一支撑圈;22、弹性支撑骨;221、第一弹片;222、第二弹片;223、第一连接板;224、第二连接板;23、第二支撑圈;30、定位凹槽;31、去应力结构;40、缓冲圈;41、防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部件,应用于车辆,所述轮胎部件包括轮辐10和至少一个支撑骨架20,所述轮辐10与所述车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骨架20与所述轮辐1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骨架20包括第一支撑圈21、弹性支撑骨22和第二支撑圈23,所述第一支撑圈21与所述轮辐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支撑骨22为环状结构,且所述弹性支撑骨22内圈和外圈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骨22包括环形阵列的多个弹性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弹性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定位凹槽30。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支撑骨架20的设置用来代替常规的充气式轮胎,可以防止轮胎出现破损的情况。第一支撑圈21和第二支撑圈23的设置用以使轮胎部件具有更高的强度,弹性支撑骨22的设置用于使第一支撑圈21和第二支撑圈23直接具有较强的弹性,通过多个弹性单元与多个定位凹槽30的配合可以避免第一支撑圈21和第二支撑圈23出现错位,保证轮胎部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轮胎不需要充气,也就避免了因气压变化而造成的胎压不稳,提高轮胎部件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实现轮胎部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的有益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骨架20设置为多个时,可以采用相互套接的方式连接,形成类似于夹心的结构。相邻两个支撑骨架20可以共用部分支撑圈。例如,支撑骨架20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一骨架包括第一支撑圈21、第一弹性支撑骨和第二支撑圈23(此处的第一支撑圈21、第一弹性支撑骨22和第二支撑圈23,与上述的第一支撑圈21、弹性支撑骨22和第二支撑圈23结构相同或相近),第二骨架包括第二支撑圈23、第二弹性支撑骨和第三支撑圈,此时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共用第二支撑圈23。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支撑圈21设置有多个定位凹槽30的情况下,轮辐10上设置有与定位凹槽30适配的定位结构。以使轮辐10和第一支撑圈21的配合更加紧密,同时可以避免轮辐10和第一支撑圈21出现相对转动的现象,保证轮胎部件的稳定性。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中的至少一者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凹槽30之间设置有去应力结构31。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力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弹性支撑骨22在受力的情况下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减弱,避免弹性支撑骨22因应力集中而造成破坏,进而提高轮胎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通过去应力结构31分散弹性支撑骨22的弹力,使弹性单元收到的作用力转移到整个支撑骨架20上,提高支撑骨架20稳定性的同时,可以提高支撑骨架20的抗压能力。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部件,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部件包括轮辐(10)和至少一个支撑骨架(20),所述轮辐(10)与所述车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骨架(20)与所述轮辐(10)固定连接;/n所述支撑骨架(20)包括第一支撑圈(21)、弹性支撑骨(22)和第二支撑圈(23),所述第一支撑圈(21)与所述轮辐(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支撑骨(22)为环状结构,且所述弹性支撑骨(22)内圈和外圈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固定连接;/n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骨(22)包括环形阵列的多个弹性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弹性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定位凹槽(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部件,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部件包括轮辐(10)和至少一个支撑骨架(20),所述轮辐(10)与所述车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骨架(20)与所述轮辐(10)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骨架(20)包括第一支撑圈(21)、弹性支撑骨(22)和第二支撑圈(23),所述第一支撑圈(21)与所述轮辐(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支撑骨(22)为环状结构,且所述弹性支撑骨(22)内圈和外圈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骨(22)包括环形阵列的多个弹性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弹性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定位凹槽(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圈(21)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3)中的至少一者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凹槽(30)之间设置有去应力结构(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去应力结构(31)设置为凸棱结构,所述凸棱结构的突出方向朝向所述弹性支撑骨(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单元包括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第一连接板(223)和第二连接板(224),所述第一弹片(221)和所述第二弹片(2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223)固定在所述第一弹片(221)和所述第二弹片(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东何庆一周申张秋实刘硕邓玉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朗道轮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