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37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包括包括抵接式定位底座、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及连接所述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的连接体。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能够有效、快速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的来源,属于汽车的核心。在发动机生产装配过程中,一旦技术要求无法切实保证,会出现产品装配后与预期要求不一致的情况,给发动机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如何有效、快速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就是一项难点,也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全部或段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能够有效、快速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包括包括抵接式定位底座、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及连接所述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的连接体。进一步地,所述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包括部件主体及形成在所述部件主体上的管夹角度校正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管夹角度校正部件还包括形成在所述部件主体上的两个油管避让口,两个所述油管避让口关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镜像对称。进一步地,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和油管避让口均呈现为U形,但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的体积比所述油管避让口的体积大。进一步地,所述抵接式定位底座包括彼此相交并形成有一个既定夹角的第一抵接定位平面和第二抵接定位平面,所述既定夹角的角平分线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的中心对称轴相交并形成一个锐角,所述锐角位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既定夹角为60~12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进一步地,所述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本技术的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至少由抵接式定位底座、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和连接体组成,当未拧紧的管夹螺栓将油管夹限制在发动机的缸体上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操控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连接体,将抵接式定位底座抵靠于缸体上以阻止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相对于缸体产生运动,并通过管夹角度校正部件控制该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然后拧紧管夹螺栓以将该油管夹按照预期的安装角度牢固地安装在缸体上。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由于所有操作极其简单,失误率低,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能够有效、快速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此外,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实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主视图;图3为图1所示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侧视图;图4为图1所示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俯视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图2、图3和图4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包括抵接式定位底座3、管夹角度校正部件1及连接管夹角度校正头部1和抵接式定位底座3的连接体2。接下来说明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的使用过程及其效果。当未拧紧的管夹螺栓将油管夹限制在发动机的缸体上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操控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的连接体2,将抵接式定位底座3抵靠于缸体上以阻止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相对于缸体产生运动,并通过管夹角度校正部件1来控制该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然后拧紧管夹螺栓以将该油管夹按照预期的安装角度牢固地安装在缸体上。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由于所有操作极其简单,失误率低,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能够有效、快速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此外,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实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在该实施例中,管夹角度校正部件1包括部件主体11及形成在部件主体上的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能够扣在油管夹上,并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该管夹角度校正部件1还可包括形成在部件主体11上的两个油管避让口13,两个油管避让口13关于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镜像对称。油管避让口13的有无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和油管避让口13的形状和尺寸应根据油管夹和油管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手段。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需要适用于类似于钩子形的且仅有一个螺栓孔的管夹,所以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和油管避让口13均呈现为U形,但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的体积比油管避让口13的体积大。在本实施例中,抵接式定位底座3可包括彼此相交并形成有一个既定夹角的第一抵接定位平面3a和第二抵接定位平面3b,其中既定夹角的角平分线与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的中心对称轴相交并形成一个锐角α(见图2),该锐角α位于管夹角度校正空间12内。第一抵接定位平面3a和第二抵接定位平面3b能够分别抵靠缸体上两个不同方位的选定平面,以此保证管夹角度校正部件1能够稳妥地达到预期位置,并方便操作人员对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施加作用力,以精准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其中,既定夹角优选为60~120°,尤其是90°,以便于操作人员能够借助于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更精准地控制油管夹在缸体上的安装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体3包括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第一连杆21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的一端垂直相连,第一连杆21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2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管夹角度校正头部1和抵接式定位底座3。本实施例的连接体3可以通过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来避让缸体上的固有结构,以避免其干扰该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10;同时,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也可以从不同方位为操作人员不同的把握位置,提高操作时的便利性。除了本实施例之外,在一个未示出实施例中,连接体还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垂直相连,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这个未示出实施例的连接体比本实施例的连接体3多了一个连杆,使其能够更好地避让缸体上的固有结构,并进一步提高该油管夹角度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包括抵接式定位底座、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及连接所述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的连接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在发动机缸体上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包括抵接式定位底座、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及连接所述管夹角度校正头部和抵接式定位底座的连接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部件包括部件主体及形成在所述部件主体上的管夹角度校正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部件还包括形成在所述部件主体上的两个油管避让口,两个所述油管避让口关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镜像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和油管避让口均呈现为U形,但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的体积比所述油管避让口的体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管夹角度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式定位底座包括彼此相交并形成有一个既定夹角的第一抵接定位平面和第二抵接定位平面,所述既定夹角的角平分线与所述管夹角度校正空间的中心对称轴相交并形成一个锐角,所述锐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波杰姜凯浩王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