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折弯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14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包括成型凸模本体;成型凸模本体包括第一成型型面、第二成型型面、凸模基座;其中,第一成型型面、第二成型型面与凸模基座一体成型;第一成型型面凸出第二成型型面;第一成型型面上设有吸附孔;吸附孔连通凸模基座上的通孔;凸模基座与气源连接,并形成成型凸模本体的固定基础;气源通过吸附孔形成吸力,以使得薄片类工件吸附在第一成型型面上,在第二成型型面与凹模作用下将薄片类工件成型成折弯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折弯成型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具有吸附力的凸模,实现薄片类工件的折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符合弯折工件生产实际需求,便于弯折模具领域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折弯成型模具
本技术属于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折弯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逐步实现智能化、无人化;特别是针对模具成型设备,机械化的程度决定着整体生产的效率。目前,对于薄片类工件弯折成型模具,如何实现快速拾取定位及成型,成为制约成型效率与可靠性的关键,对此,急需设计一种高效而自动化的薄片工件弯折模具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采用具有吸附力的凸模,实现薄片类工件的折弯;本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符合弯折工件生产实际需求,便于弯折模具领域推广应用。本技术提供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包括成型凸模本体;所述成型凸模本体包括第一成型型面、第二成型型面、凸模基座;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型面、第二成型型面与所述凸模基座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成型型面凸出所述第二成型型面;所述第一成型型面上设有吸附孔;所述吸附孔连通所述凸模基座上的通孔;所述凸模基座与气源连接,并形成成型凸模本体的固定基础;气源通过所述吸附孔形成吸力,以使得薄片类工件吸附在所述第一成型型面上,在所述第二成型型面与凹模作用下将薄片类工件成型成折弯件。优选地,两所述第二成型型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成型型面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一成型型面呈中空柱面;若干所述吸附孔成组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成型型面上。优选地,所述凸模基座中部设有定位方孔,用以定位气源或成型凸模本体的固定基础。一种折弯成型模具,包括所述的成型凸模本体、夹持定模、折弯凹模、凹模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凹模驱动装置的驱动部与所述折弯凹模固定连接,所述凹模驱动装置的固定部与凹模固定基础固定连接;所述夹持定模与凹模固定基础固定连接;成型时,所述夹持定模与所述成型凸模本体的第一成型型面夹持薄片类工件,所述凹模驱动装置的驱动部驱使所述折弯凹模向所述成型凸模本体运动,以将薄片类工件成型成折弯件。优选地,所述折弯凹模包括若干个第一成型凸块,相邻两所述第一成型凸块形成供所述夹持定模通过的开敞空间;成型时,所述第一成型凸块从所述夹持定模外侧通过,以成型薄片类工件的外周折弯结构。优选地,所述夹持定模设有镂空部;所述开敞空间上还凸设有第二成型凸块;成型时,所述第二成型凸块从所述镂空部通过,以成型薄片类工件的内侧折弯结构。优选地,还包括支撑导柱;所述夹持定模通过所述支撑导柱固定于所述凹模固定基础。优选地,所述折弯凹模两侧还设有导槽;所述导槽与所述支撑导柱配合,以形成所述折弯凹模的运动导向。优选地,所述夹持定模还包括连接部、夹持部、限位柱;其中,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支撑导柱,以形成支撑;所述夹持部的作用平面略低于所述连接部,并与位于所述夹持部的作用平面上的两所述限位柱形成成型薄片类工件的夹持区域。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包括成型凸模本体;成型凸模本体包括第一成型型面、第二成型型面、凸模基座;其中,第一成型型面、第二成型型面与凸模基座一体成型;第一成型型面凸出第二成型型面;第一成型型面上设有吸附孔;吸附孔连通凸模基座上的通孔;凸模基座与气源连接,并形成成型凸模本体的固定基础;气源通过吸附孔形成吸力,以使得薄片类工件吸附在第一成型型面上,在第二成型型面与凹模作用下将薄片类工件成型成折弯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折弯成型模具。本技术采用具有吸附力的凸模,实现薄片类工件的折弯。本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符合弯折工件生产实际需求,便于弯折模具领域推广应用。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折弯成型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折弯成型模具的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折弯成型模具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折弯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撕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撕膜夹爪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撕膜夹爪的正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撕膜组件的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中所示:成型凸模本体10、第一成型型面11、吸附孔111、第二成型型面12、凸模基座13、通孔131、定位方孔132、圆形凸台133、凸模连接孔134、夹持定模41、连接部411、夹持部412、限位柱413、镂空部414、折弯凹模42、枢接座421、凸座422、第二成型凸块423、第一成型凸块424、导槽425、开敞空间426、支撑导柱43、凹模驱动装置44、固定部441、驱动部442、撕膜组件50、第一状态501、第二状态502、撕膜驱动装置51、撕膜连接部52、撕膜夹爪53、爪勾531、枢接孔532、长孔5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接下来,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如图1、图2,包括成型凸模本体10;所述成型凸模本体10包括第一成型型面11、第二成型型面12、凸模基座13;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第二成型型面12与所述凸模基座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包括成型凸模本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凸模本体(10)包括第一成型型面(11)、第二成型型面(12)、凸模基座(13);其中,/n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第二成型型面(12)与所述凸模基座(1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凸出所述第二成型型面(12);/n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上设有吸附孔(111);所述吸附孔(111)连通所述凸模基座(13)上的通孔(131);/n所述凸模基座(13)与气源连接,并形成成型凸模本体(10)的固定基础;/n气源通过所述吸附孔(111)形成吸力,以使得薄片类工件吸附在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上,在所述第二成型型面(12)与凹模作用下将薄片类工件成型成折弯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包括成型凸模本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凸模本体(10)包括第一成型型面(11)、第二成型型面(12)、凸模基座(13);其中,
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第二成型型面(12)与所述凸模基座(1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凸出所述第二成型型面(12);
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上设有吸附孔(111);所述吸附孔(111)连通所述凸模基座(13)上的通孔(131);
所述凸模基座(13)与气源连接,并形成成型凸模本体(10)的固定基础;
气源通过所述吸附孔(111)形成吸力,以使得薄片类工件吸附在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上,在所述第二成型型面(12)与凹模作用下将薄片类工件成型成折弯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二成型型面(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呈中空柱面;若干所述吸附孔(111)成组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成型型面(11)上。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薄片类工件的折弯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基座(13)中部设有定位方孔(132),用以定位气源或成型凸模本体(10)的固定基础。


5.一种折弯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凸模本体(10)、夹持定模(41)、折弯凹模(42)、凹模驱动装置(44);其中,
所述凹模驱动装置(44)的驱动部与所述折弯凹模(42)固定连接,所述凹模驱动装置(44)的固定部与凹模固定基础固定连接;
所述夹持定模(41)与凹模固定基础固定连接;
成型时,所述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骅秦连熠刘武雷赵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