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78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组装体,具中板、排列到其下部的下部端子、配置到其下部而与中板结合的下部接地部及嵌入模塑到下部端子与下部接地部的部分的下部绝缘层;以及第二组装体,具排列到中板上部的上部端子、配置到其上部而与中板结合的上部接地部及嵌入模塑到上部端子与上部接地部的部分的上部绝缘层;且在中板的横向侧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入槽及沿纵向与第一插入槽相隔的第二插入槽,在下部与上部接地部的横向侧两端分别形成向上部与下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第一与第二插入槽的第一与第二插入端,在第一插入槽与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部以填充下部绝缘层,在第二插入槽与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部以填充上部绝缘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座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可通过在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插入端与中板的插入槽之间形成树脂填充间隔部而增加与绝缘层的结合截面面积,因此即便不应用另外的紧固构造也可提高中板与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结合强度的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常,插座连接器在安装在基板(PCB:printedcircuitboard)的状态下与前端的结合部位对应的插头连接器电连接。这种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包括排列到中板的上部的多个上部端子、排列到中板的下部的多个下部端子及以从外部包覆中板、上部端子与下部端子的一部分的状态嵌入模塑的外壳(树脂类)等。另外,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可分别在绝缘外壳的上部与下部结合上部接地部与下部接地部,上部接地部能够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到绝缘外壳的上部,下部接地部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到绝缘外壳的下部。为此,在中板的侧部凹陷地形成多个插入槽,可在上部接地部的侧部向下部弯折延伸用以与中板的插入槽结合的插入端,可在下部接地部的侧部向下部弯折延伸用以与中板的插入槽结合的插入端。如上所述的上部接地部与下部接地部的插入端呈与中板的插入槽对应的形状,以压入方式等嵌入结合到插入槽的内部。然而,以往的插座连接器为如下构造: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插入端与中板的插入槽以相互密接的状态结合,因此在插入端与插入槽之间存在未填充树脂的部分,故而有插入端与插入槽的结合状态因外力而变更或分离的担忧。作为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文献,有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2013-303024号(2013年2月7日),在所述现有文献中揭示有插座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欲解决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在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插入端与中板的插入槽之间形成树脂填充间隔部而增加与绝缘层的结合截面面积,因此即便不应用另外的紧固构造也可提高中板与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结合强度的插座连接器制造方法及利用其的插座连接器。[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组装体形成步骤,形成第一组装体及第二组装体,所述第一组装体在中板的下部依序配置下部端子与下部接地部,在所述中板、下部端子及下部接地部的一部分嵌入模塑下部绝缘层,所述第二组装体在上部端子的上部配置上部接地部,在所述上部端子与上部接地部的一部分嵌入模塑上部绝缘层;组装体结合步骤,将所述第二组装体结合到所述第一组装体的上部;以及外壳形成步骤,在所述第一组装体与第二组装体的一部分嵌入模塑外壳;且在所述组装体形成步骤中形成凹陷地形成到所述中板的左右侧两端的第一插入槽、以与所述第一插入槽相隔定位的方式凹陷地形成到所述中板的左右侧两端的第二插入槽、从所述下部接地部的左右侧两端向上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的第一插入端及从所述上部接地部的左右侧两端向下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端,在所述组装体结合步骤中,分别在所述第一插入槽与第一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下部绝缘层,在所述第二插入槽与第二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上部绝缘层。此处,在所述外壳形成步骤中,还可在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形成下部插入槽以供所述下部接地部对应地插入,还可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形成上部插入槽以供所述上部接地部对应地插入。另外,在所述外壳形成步骤中,可使所述下部端子、上部端子及中板的前端通过所述外壳的前侧结合件露出,可使所述下部端子、上部端子及中板的后端通过所述外壳的后侧下表面露出。另外,在所述外壳形成步骤中,可向所述外壳的下部突出形成从所述中板的后端向下部弯折的连接端。另一方面,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组装体,具备中板、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下部的下部端子、配置到所述下部端子的下部而与所述中板结合的下部接地部及嵌入模塑到所述下部端子与下部接地部的一部分的下部绝缘层;以及第二组装体,具备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上部的上部端子、配置到所述上部端子的上部而与所述中板结合的上部接地部及嵌入模塑到所述上部端子与上部接地部的一部分的上部绝缘层;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中板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入槽及沿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插入槽相隔的第二插入槽,在所述下部接地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形成向上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的第一插入端,在所述上部接地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形成向下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端,在所述第一插入槽与第一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下部绝缘层,在所述第二插入槽与第二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上部绝缘层。此处,还可在所述第一插入槽与第二插入槽的内周面凹陷地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辅助插入槽以填充所述绝缘层。另外,所述第一插入槽与第二插入槽可区分为:左右壁部,沿所述中板的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凹陷地形成所述辅助插入槽;以及前后壁部,从所述左右壁部的前后方向侧两端沿左右方向形成为直线;所述左右壁部与前后壁部隔以所述间隔部而与所述第一插入端及第二插入端相隔定位。另外,可在所述前后壁部突出形成支撑突起,可在所述支撑突起的上端分别形成沿所述第一插入槽的中心方向朝下倾斜的第一导引面,可在所述支撑突起的下端分别形成沿所述第二插入槽的中心方向朝上倾斜的第二导引面。另外,可在所述第一组装体与第二组装体的一部分嵌入模塑外壳,所述外壳还可在下表面形成下部结合槽以供所述下部接地部对应地插入,还在上表面形成上部结合槽以供所述上部接地部对应地插入。[技术效果]本技术具有如下效果:可通过在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插入端与中板的插入槽之间形成树脂填充间隔部而增加与绝缘层的结合截面面积,因此即便不应用另外的紧固构造也可提高中板与上部接地部及下部接地部的结合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制造方法的框图。图2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组装体的立体图。图3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组装体的仰视图。图4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组装体的立体图。图5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组装体的仰视图。图6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组装体与第二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组装体与第二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图8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组装体与第二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组装体与第二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0是用以表示去除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下部绝缘层、上部绝缘层、下部接地部及上部接地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用以表示去除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下部绝缘层、上部绝缘层、下部接地部及上部接地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组装体,具备中板、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下部的下部端子、配置到所述下部端子的下部而与所述中板结合的下部接地部以及嵌入模塑到所述下部端子与所述下部接地部的一部分的下部绝缘层;以及/n第二组装体,具备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上部的上部端子、配置到所述上部端子的上部而与所述中板结合的上部接地部以及嵌入模塑到所述上部端子与所述上部接地部的一部分的上部绝缘层;/n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中板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入槽及沿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插入槽相隔的第二插入槽,在所述下部接地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形成向上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的第一插入端,在所述上部接地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形成向下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端,/n在所述第一插入槽与所述第一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下部绝缘层,在所述第二插入槽与所述第二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上部绝缘层。/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22 KR 10-2019-0008213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组装体,具备中板、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下部的下部端子、配置到所述下部端子的下部而与所述中板结合的下部接地部以及嵌入模塑到所述下部端子与所述下部接地部的一部分的下部绝缘层;以及
第二组装体,具备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上部的上部端子、配置到所述上部端子的上部而与所述中板结合的上部接地部以及嵌入模塑到所述上部端子与所述上部接地部的一部分的上部绝缘层;
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板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入槽及沿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插入槽相隔的第二插入槽,在所述下部接地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形成向上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的第一插入端,在所述上部接地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形成向下部弯折延伸而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端,
在所述第一插入槽与所述第一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下部绝缘层,在所述第二插入槽与所述第二插入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部,以填充所述上部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亨俊市川和记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韩国株式会社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