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073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安装有液冷板;在每个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液冷板上间隔地设置多个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布置在所述液冷板两侧的两片连接耳片;所述连接耳片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电池模组装置,通过在两排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液冷板,可以实现通过一块液冷板对两侧的电池模组进行冷却,减少了液冷板的使用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小了电池模组的高度尺寸,利于提升整车的离地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的模组结冷结构方案主要是通过在模组底部进行冷却,此结构方案主要的缺点如下:第一:液冷板一般采用单面冷却,每排模组的下方都需要设置一块液冷板,因此需要用到更多的液冷板才能够进行模组的散热,成本较高。第二:液冷板设置在模组的底部,占用模组的底部空间,增加电池包总成高度尺寸,影响整车的离地间隙。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和高度尺寸的电池模组装置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安装有液冷板;在每个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液冷板上间隔地设置多个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布置在所述液冷板两侧的两片连接耳片;所述连接耳片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每片所述连接耳片上都设置有用于紧固件穿过的腰型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内设置有多条间隔布置的冷却液流通通道;在所述液冷板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通通道连通的进液管连接头,在所述液冷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通通道连通的出液管连接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前后连接的模组单元;所述模组单元的前端具有前端搭接板,所述模组单元的后端具有后端搭接板;任意两个前后相邻的所述模组单元中,前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后端搭接板与后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前端搭接板通过连接件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前后相邻的所述模组单元中,前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后端搭接板的端部与后方的所述模组单元接触,后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前端搭接板的端部与前方的所述模组单元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端搭接板位于所述前端搭接板的上方;所述后端搭接板位于所述模组单元的顶面的下方,所述前端搭接板的底面与所述模组单元的底面平齐;任意两个前后相邻的所述模组单元中,前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后端搭接板的底面与后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前端搭接板的顶面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液冷板上间隔地设置多个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布置在所述液冷板两侧的两片连接耳片;所述连接耳片与所述后端搭接板和/或所述前端搭接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模组单元的侧面与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一块所述导热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层为导热硅胶垫。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通过在两排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液冷板,可以实现通过一块液冷板对两侧的电池模组进行冷却,减少了液冷板的使用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小了电池模组的高度尺寸,利于提升整车的离地间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模组单元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两个模组单元连接的侧视图;图6为图5所示的前后两个模组单元连接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俯视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上的连接部的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连接耳片与模组单元连接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沿着A-A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组1。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1之间安装有液冷板2。在每个电池模组1与液冷板2之间设置有导热层3。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主要用于电动汽车,其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该电池模组装置主要由至少两个并排布置的电池模组1、液冷板2和导热层3组成。电池模组1为包含若干个具有独立供电功能的模组单元11的电源。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1左右并排布置,每两个并排布置的电池模组1之间安装一块液冷板2,液冷板2的内部可以流通冷却液,以对两侧的电池模组1散热、降温或冷却。液冷板2可以为水冷板。为了提高液冷板2对电池模组1的降温、散热或冷却效果,在每块电池模组1的侧面与液冷板2之间设置一层导热层3。导热层3可以为金属导热板,也可以为硅胶导热垫。由此,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装置,通过在两排电池模组1之间设置一块液冷板2,可以实现通过一块液冷板2对两侧的电池模组1进行冷却降温,减少了液冷板2的使用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小电池模组1的高度尺寸,利于提升整车的离地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7-11所示,在液冷板2上间隔地设置多个用于与电池模组1连接的连接部23。连接部23包括相对布置在液冷板2两侧的两片连接耳片231。连接耳片231与电池模组1连接。具体地,两片连接耳片231分别通过紧固件24与两侧电池模组1连接,以将液冷板2紧固在两排电池模组1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11所示,在每片连接耳片231上都设置有用于紧固件24穿过的腰型孔232,紧固件24可以在腰型孔232中调节,可以克服装配误差。紧固件24可以为螺栓,连接耳片231通过紧固件24固定在电池模组1上,能够保证液冷板2在振动过程中的机械可靠性,保证电池模组1的散热性能更加可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7-8和图11所示,液冷板2内设置有多条间隔布置的冷却液流通通道20。在液冷板2的一端设置有与冷却液流通通道20连通的进液管连接头21,在液冷板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冷却液流通通道20连通的出液管连接头22。冷却液流通通道20沿着电池模组1的前后方向延伸。进液管连接头21与每条冷却液流通通道20都连通,出液管连接头22也与每条冷却液流通通道20都连通。进液管连接头21用于与冷却系统的进液管连接,以向冷却液流通通道20中供冷却液。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通通道20中流通,与电池模组1换热,以对电池模组1降温。出液管连接头22用于与冷却系统的回液管连接,换热后的冷却液经出液管连接头22排出回流至冷却系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冷却液流通通道20平行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电池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组;/n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安装有液冷板;/n在每个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模组;
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安装有液冷板;
在每个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冷板上间隔地设置多个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布置在所述液冷板两侧的两片连接耳片;
所述连接耳片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片所述连接耳片上都设置有用于紧固件穿过的腰型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内设置有多条间隔布置的冷却液流通通道;
在所述液冷板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通通道连通的进液管连接头,在所述液冷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通通道连通的出液管连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前后连接的模组单元;
所述模组单元的前端具有前端搭接板,所述模组单元的后端具有后端搭接板;
任意两个前后相邻的所述模组单元中,前方的所述模组单元中的后端搭接板与后方的所述模组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亮郑保仲孙凤明林进富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