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582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包括车体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车体上安装有驱动车体行驶的行驶驱动结构,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至行驶驱动结构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固定有至少两个定位柱以及圆环形的固定环,固定环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连接座的中部固定有下接电触点,所述下接电触点连接至驱动电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电池、主壳体以及套筒,主壳体上套设有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模块化智能小车的控制模块的主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面,方便了改变外围器材的安装角度。控制模块只需要转动套筒即可实现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且通过设置第一压簧和第二压簧,上接电触点接触紧密,通电后的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
本技术涉及智能教学小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
技术介绍
教育小车是基于单片机控制板的智能教育产品,可供小学及中学生组装小车、体验例程、学习编程、制作自己的个性化“产品”。智能小车还包括丰富的外围器材和模块(例如超声波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摄像头等),可进行多种电子电路搭建和编程实验,非常适合小学生及中学生学习电子组装及编程。现有的教育小车存在以下问题:(1)智能小车的外围器材多样,不同的器材需要安装于车体上的不同方位,现有的调整不方便。(2)控制板和车体多采用螺丝固定,安装麻烦,组装不方便的问题,现有市场上的教育用的编程小车套件有时候会搭载不同车型例如竞赛小车或履带小车,多是一车一机(控制板),成本投入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本模块化智能小车方便外围器材的安装位置调整,且控制板和车体的安装更加方便。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包括车体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车体上安装有驱动车体行驶的行驶驱动结构,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至行驶驱动结构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固定有至少两个定位柱以及圆环形的固定环,固定环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连接座的中部固定有下接电触点,所述下接电触点连接至驱动电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电池、主壳体以及套筒,主壳体上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下段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筒的内螺纹和固定环的外螺纹配合,从而将套筒向下拧在固定环上,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定位柱的定位孔,从而保证电路触点之间的接通,主壳体呈筒形,主壳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板的第一容纳槽以及用于容纳电池的第二容纳槽,两个第二容纳槽分布于第一容纳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主壳体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的孔径,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轴线共线设置,采用第二安装孔和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方便通过螺丝刀经由第二安装孔将安装螺丝插入第一安装孔,并安装螺丝拧入控制板,从而实现控制板的固定,所述电池插设在第二容纳槽内,所述主壳体的外壁固定有一圈挡圈,所述挡圈和套筒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簧,所述主壳体的下端中部滑动安装有对接座,所述对接座的下端固定有用于对接下接电触点的上接电触点,上接电触点电连接至控制板,所述对接座和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下压住对接座的第二压簧,所述套筒的外壁具有截面呈八边形的安装段,所述第二安装孔开设于安装段外壁上,所述安装段上固定有用于连接外围器材(例如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的安装片,安装片通过螺丝固定于安装片上,采用这种结构,更换不同的安装面(共有8个安装面),改变外围器材的安装角度。本技术模块化智能小车的控制模块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将定位孔对准定位柱,并将定位柱插入定位孔,随后转动套筒,通过螺纹配合拧紧,主壳体被第一压簧压紧固定在连接座上,在第二压簧的作用下,对接座的上接电触点压紧在对应连接座上的下接电触点上,从而实现控制板和驱动电机的连通。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片包括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弯折段,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呈90°弯折,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弯折段呈90°弯折,第一弯折段开设有用于插入螺丝的开孔,采用这种结构,方便改变安装方式,可以改变外围器材(例如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的高度。作为优选,所述套筒的上端盖有上封盖,上封盖的中部固定有散热风扇,空气从第二安装孔进入套筒内,并从散热风扇向上排出,从而提高控制模块的散热效果(由于设置了八个安装面,一般只需要用到1-2个安装面,因此空出的安装面上的第二安装孔可以用于进入空气)。作为优选,第二容纳槽内固定有用于抵住电池的侧壁限位块以及底部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一方面是为了限制电池活动,并且在电池和第二容纳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方便空气流通。作为优选,所述主壳体的下端开设有滑动孔以及分布在滑动孔周围的插孔,所述滑动孔上滑动安装滑动杆,滑动杆的下端固定对接座,所述对接座上固定有用于用于插入插孔的定位插销,采用定位插销是为了对接座在滑动过程中不会转动,从而保证上接电触点和下接电触点的准确匹配。作为优选,所述主壳体采用铝合金材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模块化智能小车的控制模块的主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面,方便了更换不同的安装面(共有8个安装面),改变外围器材的安装角度。(2)控制模块只需要转动套筒即可实现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且通过设置第一压簧和第二压簧,上接电触点接触紧密,通电后的可靠性高(3)第一压簧可以起到对主壳体的竖直方向的缓冲,从而在运动过程中,对内部的控制板和电池缓冲,在失手落地时,可以有效保护电路。(4)控制模块一体化程度高,控制部分和电源部分可以一次性从车体上拆下,控制模块便于成为不同产品的通用的控制模块,用户只需要购买不同的车体,并快速安装后,即可实现控制小车的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模块化智能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主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车体1,连接座21,定位柱22,固定环23,下接电触点24,控制板3,电池4,主壳体50,定位孔51,第一容纳槽52,第二容纳槽53,第一安装孔54,第二安装孔55,挡圈56,套筒57,第一压簧58,第二压簧59,对接座510,滑动杆511,定位插销512,安装段513,侧壁限位块514,底部限位块515,外围器材61,安装片62,第一弯折段621,第二弯折段622,第三弯折段623,上封盖71,散热风扇7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模块化智能小车,包括车体1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驱动车体1行驶的行驶驱动结构,所述控制模块3连接至行驶驱动结构的驱动电机。所述车体1上固定有连接座21,所述连接座21上固定有四个定位柱22以及圆环形的固定环23,固定环23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连接座21的中部固定有下接电触点24,所述下接电触点24连接至驱动电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3、电池4、主壳体50以及套筒57,主壳体50上套设有套筒57,所述主壳体50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套筒57的内壁下段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筒57的内螺纹和固定环23的外螺纹配合,从而将套筒57向下拧在固定环23上,所述主壳体50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定位柱22的定位孔51,从而保证电路触点之间的接通,主壳体50呈筒形,主壳体5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板3的第一容纳槽52以及用于容纳电池4的第二容纳槽53,两个第二容纳槽53分布于第一容纳槽52的两侧,所述第一容纳槽5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包括车体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车体上安装有驱动车体行驶的行驶驱动结构,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至行驶驱动结构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固定有至少两个定位柱以及圆环形的固定环,固定环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连接座的中部固定有下接电触点,所述下接电触点连接至驱动电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电池、主壳体以及套筒,主壳体上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下段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筒的内螺纹和固定环的外螺纹配合,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定位柱的定位孔,主壳体呈筒形,主壳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板的第一容纳槽以及用于容纳电池的第二容纳槽,两个第二容纳槽分布于第一容纳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主壳体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的孔径,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轴线共线设置,所述电池插设在第二容纳槽内,所述主壳体的外壁固定有一圈挡圈,所述挡圈和套筒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簧,所述主壳体的下端中部滑动安装有对接座,所述对接座的下端固定有用于对接下接电触点的上接电触点,上接电触点电连接至控制板,所述对接座和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下压住对接座的第二压簧,所述套筒的外壁具有截面呈八边形的安装段,所述第二安装孔开设于安装段外壁上,所述安装段上固定有用于连接外围器材的安装片,安装片通过螺丝固定于安装片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智能小车,包括车体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车体上安装有驱动车体行驶的行驶驱动结构,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至行驶驱动结构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固定有至少两个定位柱以及圆环形的固定环,固定环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连接座的中部固定有下接电触点,所述下接电触点连接至驱动电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电池、主壳体以及套筒,主壳体上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下段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筒的内螺纹和固定环的外螺纹配合,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定位柱的定位孔,主壳体呈筒形,主壳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板的第一容纳槽以及用于容纳电池的第二容纳槽,两个第二容纳槽分布于第一容纳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主壳体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的孔径,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轴线共线设置,所述电池插设在第二容纳槽内,所述主壳体的外壁固定有一圈挡圈,所述挡圈和套筒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簧,所述主壳体的下端中部滑动安装有对接座,所述对接座的下端固定有用于对接下接电触点的上接电触点,上接电触点电连接至控制板,所述对接座和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下压住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猷川陈元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万州区优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