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及烟囱结构总成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9917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及烟囱结构总成,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烟囱体的内侧的集露管和设置在所述烟囱体中的引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入口连接至所述集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出口通向所述烟囱体的外侧,所述集露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烟囱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隔开。该烟囱结露收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烟囱结构会导致结露腐蚀烟囱内衬、危害烟囱结构安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及烟囱结构总成
本技术涉及烟囱结露处理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及烟囱结构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部分工业生产厂区(例如燃煤电厂)仍然会用到烟囱作为烟气排放的装置,然而,在通过烟囱的排放过程中,烟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及未处理完残留的SO2、SO3,现有技术中的烟囱结构的缺陷在于:当烟气的排放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别较大时,就会形成结露,且这种结露会含有腐蚀成分,并附着于烟囱的内衬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露会严重腐蚀烟囱内衬;若内衬砖砌体灰缝不饱满,这种结露会通过灰缝渗透至烟囱筒壁,严重危害烟囱的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该烟囱结露收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烟囱结构会导致结露腐蚀烟囱内衬、危害烟囱结构安全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中,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烟囱体的内侧的集露管和设置在所述烟囱体中的引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入口连接至所述集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出口通向所述烟囱体的外侧,所述集露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烟囱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隔开。优选地,所述开口的下边缘相比所述开口的上边缘靠近所述烟囱体的竖直中心轴线。优选地,所述集露管沿所述烟囱体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周,并且所述开口沿所述烟囱体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周。优选地,所述引露管从所述烟囱体的内侧斜向下贯通至所述烟囱体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布置在所述烟囱体的外侧的落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出口连接至所述落露管内部。优选地,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烟囱体的外侧底部的收集容器,所述落露管的下端口通向所述收集容器。优选地,所述收集容器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烟囱体的外侧底部。优选地,所述引露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露管和落露管密封焊接。优选地,所述集露管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层,所述引露管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此外,本技术提供一种烟囱结构总成,所述烟囱结构总成包括烟囱体,其中,所述烟囱结构总成包括上述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优选地,所述烟囱体包括筒壁和设置于所述筒壁的内侧的内衬,所述集露管设置于所述内衬中。优选地,所述烟囱体具有贯通所述烟囱体的引露管预留安装孔。(三)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由于本技术提供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中,所述集露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烟囱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隔开,所以烟囱体的内侧表面一旦形成结露能够在向下流动时从集露管的开口进入集露管,随后可以通过引露管排出至烟囱体的外部,方便进行有组织的导流、收集,减少附着于烟囱体内壁的结露腐蚀性液体,有效保护烟囱内衬以及筒壁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增强烟囱结构安全可靠性。本技术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烟囱结构总成的正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烟囱结构总成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引露管,2、落露管,3、收集容器,100、烟囱体,101、筒壁,102、内衬,200、集露管,201、开口,202、下边缘,203、上边缘。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参见图1至图3,本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烟囱体100的内侧的集露管200和设置在烟囱体100中的引露管1,引露管1的入口连接至集露管200,引露管1的出口通向烟囱体100的外侧,集露管200具有开口201,开口201使得烟囱体100的内侧表面沿烟囱体100的高度方向隔开。当然,烟囱体100具体可以包括筒壁101和设置于筒壁101的内侧的内衬102,集露管200设置于内衬102中,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其他各种结构形式的烟囱体100上,只要设置了本技术提供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201的下边缘202相比开口201的上边缘203靠近烟囱体100的竖直中心轴线,也就是说,即使结露从开口201上边缘203自由掉落,也会落入集露管200,这样极大地增强了集露管200对结露的有效收集能力。且本技术不限于此,适当地调整开口201的上边缘203、下边缘202与竖直中心轴线的距离关系的各种变换方案,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上边缘203和下边缘202与烟囱体100的竖直中心轴线的具体相等(即上边缘203和下边缘202沿上下方向齐平),甚至上边缘203比下边缘202离烟囱体100的竖直中心轴线更近的方案也是受本技术保护的。为了方便有效地将烟囱体100一周的内侧表面的结露收集至集露管200中,优选地,集露管200沿烟囱体100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周(即集露管200延伸360°),并且开口201沿烟囱体100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周。但,集露管200的结构设置并不受此限制,即集露管200沿烟囱体100的圆周方向设置一段(例如仅延伸180°或其他角度)的方案也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然,引露管1从烟囱体100的内侧斜向下贯通至烟囱体100的外侧,以方便结露依靠重力流向烟囱体100的外侧,但是,这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即使引露管1的倾斜方向不如此设置的方案也是受本技术保护的,例如,此时引露管1可以呈水平方向设置,甚至从烟囱体100的内侧斜向上贯通至烟囱体100的外侧都是可以的,但在这样的替换结构形式下,为了方便引流结露,还可以额外配备其他合适的引流结构和引流装置,以方便结露顺利从引露管1的入口流至出口。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沿烟囱体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布置在烟囱体100的外侧的落露管2,具体落露管2可以沿烟囱体100的筒壁101的外侧敷设,并通过管卡与烟囱体的筒壁101预埋件连接,引露管1的出口连接至落露管2内部,具体地,引露管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集露管200和落露管2密封焊接,此外,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烟囱体100的外侧底部的收集容器3,落露管2的下端口通向收集容器3,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结露依靠重力流入集露管200,然后再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烟囱体的内侧的集露管和设置在所述烟囱体中的引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入口连接至所述集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出口通向所述烟囱体的外侧,所述集露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烟囱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隔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烟囱体的内侧的集露管和设置在所述烟囱体中的引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入口连接至所述集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出口通向所述烟囱体的外侧,所述集露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烟囱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下边缘相比所述开口的上边缘靠近所述烟囱体的竖直中心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露管沿所述烟囱体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周,并且所述开口沿所述烟囱体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露管从所述烟囱体的内侧斜向下贯通至所述烟囱体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结露收集装置包括沿所述烟囱体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布置在所述烟囱体的外侧的落露管,所述引露管的出口连接至所述落露管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囱结露收集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华邢根永许建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