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075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包括立柱、支架、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在桥梁的外边沿,所述支架呈角度地固定在立柱的上部外侧,支架与立柱的夹角角度为a,则a=20~30°;两个所述的立柱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一网面,两个所述的支架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二网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桥梁外边沿固定,结构简单,现场拼装容易快捷;支架倾斜向外固定在立柱上,使得第二网面向外倾斜设置,桥面空间开敞,尤其适用于人行桥,使得行人在桥上行走时有更开阔的视野,减少压抑感,更不容易眩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
本技术涉及公路桥梁设施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
技术介绍
对于跨越河道、车道或者人行道等的桥梁,如果桥上的人员往下抛物一来影响环境卫生,二来对下方行人或者车辆等造成安全隐患,尤其是高架桥,高空坠物的危险性极大。这时通常会桥梁两侧设置防抛网来预防风险。目前,桥梁上的防抛网安装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筑墩的方式固定防抛网的立柱,这种方式施工周期较长,而且不利于排水;另一种安装方式是将立柱底部焊接一个较大的钢板,再通过在桥梁边沿预埋螺栓或者钻孔安装膨胀螺栓来固定立柱,这种安装方式更快捷,但是行人很容易踢到钢板或螺栓,损坏行人的鞋子甚至使脚受伤。再者,防抛网高度一般为两米或两米以上,运输搬运都比较不方便。现有的桥梁防抛网都是竖直结构,桥面空间压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能够快捷方便的安装,防抛网的立柱安装方式不会干涉到行人,并且,运输搬运方便。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包括立柱、支架、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在桥梁的外边沿,所述支架呈角度地固定在立柱的上部外侧,支架与立柱的夹角角度为a,则a=20~30°;两个所述的立柱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一网面,两个所述的支架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二网面。优选地,所述第二网面的顶端到桥梁路面垂直距离为H1,则H1≥2m。优选地,所述立柱与桥梁路面的夹角角度为b,则b=80~90°。优选地,所述立柱、支架、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均由编织网和空心管组成,编织网呈方形,编织网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固定在空心管上。优选地,还包括连接片,连接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立柱或支架上,连接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网面或第二网面上的空心管;四个所述连接片配合可将所述第一网面固定于两个所述立柱之间,或将第二网面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架之间。优选地,所述立柱和支架的横截面均自下而上的变小。优选地,所述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立柱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桥梁外边沿固定,结构简单,现场拼装容易快捷;支架倾斜向外固定在立柱上,使得第二网面向外倾斜设置,桥面空间开敞,尤其适用于人行桥,使得行人在桥上行走时有更开阔的视野,减少压抑感,更不容易眩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安装在桥梁上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安装在桥梁上的侧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4为立柱与桥梁连接的示意图。图5为连接片的示意图。主要部件符号说明:1:立柱,2:支架,3:第一网面,4:第二网面,5:连接片,6:角铁片,7:桥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桥梁7上的防抛网,包括立柱1、支架2、第一网面3、第二网面4和连接片。立柱1下端固定在桥梁7的外边沿,一般桥梁7的外边沿会有一小段倾斜面,将立柱1的下端也设置为斜面,下端上设有螺丝孔。在桥梁7建造时,可以在桥梁7的外边沿先预埋好螺栓,这样防抛网安装会更便捷;如果没有预埋螺栓,也可以通过钻孔安装膨胀螺栓。固定在桥梁7上的螺栓配合一个两面都开有通孔的角铁片6,再通过另一组螺栓可将立柱1固定在桥梁7上。支架2与立柱1呈角度连接,支架2的固定端开有与立柱1相配合的卡槽,将卡槽卡住立柱1的上端,再通过螺栓锁紧即可。第一网面3和第二网面4都是由方形的编织网固定在空心管框架上形成,并且固定编织网上下两端的空心管的长度要大于编织网的长度,端口密封。连接片5上设有两个螺栓孔和一个连接孔,通过两个螺栓孔可将连接片5一端固定在立柱1上,将第一网面3上下两端的空心管穿在连接片5另一端的连接孔内,通过四个连接片5即可将第一网面3安装在两个立柱1之间,连接片5将限制第一网面3不掉落。第二网面4与支架2的配合原理同上,本文不再赘述。根据标准规范,防抛网的高度需要在2m以上,所以,第二网面4的顶端到桥梁7路面的垂直距离H1≥2m。因为支架2与立柱1呈角度连接,第二网面4也同角度的倾斜于第一网面3,并且使第二网面4向远离桥梁7的方向倾斜,这样一来,对桥上的行人来说,可以拥有较宽阔的视野,行走更不容易眩晕,可以给行人更舒适的体验。设定支架2与立柱1的夹角角度为a,a过小的话,则效果不佳;而a过大的话,则为了保证有效的防抛高度,支架2和第二网面4用料将大幅度增多,成本增高。所以这里设定a=20~30°为宜。另外,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立柱1稍微向桥梁7方向倾斜,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让行人行走时不会走得太边缘。设定立柱1与桥梁7路面的夹角角度为b,则b=80~90°为宜。由于防抛网是设置在户外的,所以防抛网应当由防腐材料制成或者被防腐处理,以便延长防抛网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提及的部件均采用304不锈钢材料制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支架、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在桥梁的外边沿,所述支架呈角度地固定在立柱的上部外侧,支架与立柱的夹角角度为a,则a=20~30°;两个所述的立柱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一网面,两个所述的支架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二网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支架、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在桥梁的外边沿,所述支架呈角度地固定在立柱的上部外侧,支架与立柱的夹角角度为a,则a=20~30°;两个所述的立柱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一网面,两个所述的支架之间连接一个所述的第二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面的顶端到桥梁路面垂直距离为H1,则H1≥2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桥梁路面的夹角角度为b,则b=8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桥梁上的防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支架、第一网面和第二网面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达洲陈缔欣林骞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