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9075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该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设在预应力筋的外围,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的滑槽;第二固定件,内侧与预应力筋相连,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固定件相连;第一传力件,顶部设在滑槽上,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力件,位于第一传力件和预应力筋之间,靠近第一传力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底面与主体结构相连;复位件,顶部与第一固定件相连,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传力件的至少一部分相连;预应力筋设于主体结构内且伸出主体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
本技术属于预应力混凝土
,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
技术介绍
预应力技术的出现极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使混凝土桥梁的跨径大大提高。可以说20世纪建桥历史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广泛应用,粗略估计,当今世界70%以上的现代化桥梁都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我国桥梁工程中已被广泛应用,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桥梁在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预应力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的蠕变和时间效应等原因,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预应力损失导致梁桥结构的典型病害有:跨中挠度过大、箱梁裂缝扩展等。现行国家规范给出了六种预应力损失的估算方法,但是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梁自身组成材料的复杂性及预测结果的离散性,目前尚不能完全通过已有理论计算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预应力损失值。综上所述,可知预应力结构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使用过程中由于有效预应力值的降低,使预应力结构出现一些病害;且由于混凝土梁自身组成材料的复杂性及预测结果的离散性使得难以计算预应力损失。目前,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夹片锚具,即利用锚环与工作夹片的锥度,使夹片对钢绞线产生很大的夹持力咬合力。夹片式锚具一般是利用夹片与钢绞线的摩擦阻力锚固钢绞线的锚具。但夹片式锚具具有以下缺点:初始张拉时,存在较大预应力瞬时损失,且预应力筋越短损失越大,同时使用过程中难以检测预应力值,对损失的预应力无法进行补张。因此,现有锚固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采用该锚固装置可显著降低预应力筋在张拉完成后的瞬时损失,并为检测预应力值和及时补充损失的预应力提供了便利,这对于减少预应力桥梁结构的病害、延长预应力桥梁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锚固装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该锚固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在预应力筋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与主体结构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的滑槽;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侧与预应力筋相连,所述第二固定件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第一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的顶部设在所述滑槽上,且所述第一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二传力件的底面与主体结构相连;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且所述复位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所述复位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传力件的至少一部分相连;其中,预应力筋设于主体结构内且伸出主体结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锚固装置,因第一传力件的顶部设在第一固定件底部的滑槽上,滑槽可使得第一传力件和第一固定件之间可发生垂直于预应力筋方向的相对滑动,同时避免第一传力件和第一固定件之间发生平行于预应力筋方向的相对运动;进一步的,因第一传力件上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传力件的第二连接件在结构上相互配合,使得在力的作用下,第一传力件随着第一固定件向上运动且沿滑槽向偏离第二传力件的方向滑动、第二传力件及第二连接件依然固定在主体结构上保持不动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发生平行于预应力筋方向的相对运动,随着这种相对运动的进行,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状态慢慢发生改变,且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在复位件的作用下,第一传力件复位,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可具有新的连接状态。即当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预应力筋的内力通过第二固定件传递给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通过接触将该力传递给第一传力件,第一传力件和第二传力件通过相互接触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传递该力,最终该力通过第二传力件传给主体结构,实现预应力的施加。由此,采用上述锚固装置可显著降低预应力筋在张拉完成后的瞬时损失,并为检测预应力值和及时补充损失的预应力提供了便利,这对于减少预应力桥梁结构的病害、延长预应力桥梁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效果。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锚固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任选的,上述锚固装置进一步包括:补张检测单元,所述补张检测单元包括:第三传力件、起重件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传力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远离预应力筋的一侧相连;所述起重件设于第三传力件和主体结构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三传力件和所述起重件之间。任选的,上述锚固装置进一步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件和所述复位件下方,且所述防护件位于主体结构上。任选的,包括多个所述滑槽、多个所述第一传力件、多个所述第二传力件、多个所述复位件,优选的,包括两个所述滑槽、两个所述第一传力件、两个所述第二传力件、两个所述复位件。任选的,多个所述滑槽、多个所述第一传力件、多个所述第二传力件、多个所述复位件均围绕预应力筋均匀分布。任选的,包括多个所述补张检测单元,优选的,包括两个所述补张检测单元。任选的,多个所述补张检测单元围绕预应力筋均匀分布。任选的,包括多个所述防护件。任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锚环。任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夹片。任选的,所述第一传力件为传力板。任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相互配合的锯齿连接件。任选的,所述第二传力件为垫块。任选的,所述第二传力件的底面与主体结构固定连接。任选的,所述复位件为弹簧件。任选的,所述弹簧件包括一挡板和垂直于所述挡板设置的多根弹簧,所述挡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或远离预应力筋的外侧面上,多根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挡板靠近所述第一传力件侧,且多根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传力件远离预应力筋的一侧。任选的,所述第三传力件为补张板。任选的,所述第三传力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任选的,所述起重件为千斤顶。任选的,所述防护件为垫板。在本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桥梁,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桥梁具有上述锚固装置。因采用上述锚固装置时,当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预应力筋的内力通过第二固定件传递给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通过接触将该力传递给第一传力件,第一传力件和第二传力件通过相互接触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传递该力,最终该力通过第二传力件传给主体结构,实现预应力的施加。即采用上述锚固装置可显著降低预应力筋在张拉完成后的瞬时损失,并为检测预应力值和及时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在预应力筋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与主体结构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的滑槽;/n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侧与预应力筋相连,所述第二固定件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n第一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的顶部设在所述滑槽上,且所述第一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第一连接件;/n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二传力件的底面与主体结构相连;/n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且所述复位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所述复位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传力件的至少一部分相连;/n其中,预应力筋设于主体结构内且伸出主体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在预应力筋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与主体结构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的滑槽;
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侧与预应力筋相连,所述第二固定件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
第一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的顶部设在所述滑槽上,且所述第一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第一连接件;
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二传力件的底面与主体结构相连;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且所述复位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所述复位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传力件的至少一部分相连;
其中,预应力筋设于主体结构内且伸出主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补张检测单元,所述补张检测单元包括:
第三传力件,所述第三传力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远离预应力筋的一侧相连;
起重件,所述起重件设于第三传力件和主体结构之间;
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三传力件和所述起重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瑜罗向荣赵华唐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