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支撑架及客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30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支撑架及客车座椅,所述客车座椅包括椅背、椅座、水平设置的承载框架、以及至少两个支撑架,承载框架设置在椅座和支撑架之间,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架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承载框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梁,用于固定到车厢地板;顶梁,通过紧固机构与承载框架和椅座固定连接;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上部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均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上端连接所述顶梁的纵向中部,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下端则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上半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座椅支撑架及客车座椅不仅结构稳固可靠,而且具有节省材料、工艺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支撑架及客车座椅
本技术涉及座椅领域;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式座椅的座椅支撑架以及采用该座椅支撑架的客车座椅。
技术介绍
客车座椅的安全性与其支撑架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提升客车座椅支撑架的机械强度和刚度,避免大的变形及疲劳断裂等问题,以确保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图8示意性地描述了一种现有客车座椅的支撑架的结构,该座椅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至车厢地板的底梁41’、用于连接椅座的顶梁42’、以及第一支撑腿431’和第二支撑腿432’,第一支撑腿431’和第二支撑腿4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梁42’和底梁41’一体连接,第一支撑腿431’和第二支撑腿432’的中部通过加强筋板430’一体连接。由图8可见,该座椅支撑架的结构及材料分布基本对称,不符合座椅支撑架的受力特点,导致产生相对较大的变形和应力。因此,有必须要对该座椅支撑架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固可靠、材料用量少、工艺成本低的座椅支撑架及客车座椅。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客车座椅,包括椅背、椅座、水平设置的承载框架、以及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承载框架设置在所述椅座和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架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承载框架;其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梁,用于固定到车厢地板;顶梁,通过紧固机构与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椅座固定连接;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上部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均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且所述第一支撑腿与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腿与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第二支撑腿与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腿与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上端连接所述顶梁的纵向中部,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下端则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上半部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承载框架在其与所述顶梁连接的位置具有限位凹陷部,所述顶梁接合在所述限位凹陷部中而被左、右限位,使得整个座椅受切向力的时候更稳定。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承载框架呈纵长形,并由两个U型的圆钢管首尾拼接组成;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架在所述承载框架的纵向上间隔设置。与现有矩形承载框架或线性承载框架相比,该承载框架具有结构更稳定的优点,特别是在发生车祸的时候可避免对乘客的二次伤害。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紧固机构包括螺栓,所述椅座上设置有沉头孔,所述螺栓的头部设置在所述沉头孔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更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螺栓的螺杆部穿设在所述承载框架的连接孔中,并与所述顶梁上的螺纹孔形成螺纹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另一更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顶梁的纵向两端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椅座和所述承载框架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再一更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螺栓的头部罩设有塑料盖,所述塑料盖容纳在所述沉头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梁的纵向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设置将所述客车座椅固定到车厢地板的固定螺栓。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梁、所述顶梁和所述支撑主体形成为一体,所述椅背和所述椅座形成为一体。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支撑架,用作固定式座椅的支撑,其包括:底梁,用于固定到地板;顶梁,用于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椅座;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上部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均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且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第二支撑腿和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腿和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上端连接所述顶梁的纵向中部,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下端则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上半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座椅支撑架具有两足三鼎式结构,该支撑结构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具有极佳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在承受压力和切向力的时候,结构稳定性更好。另外,该座椅支撑架的材料用量较少,而且成型该支撑架的模具结构较为简单,工艺性比较好。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客车座椅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客车座椅优选实施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客车座椅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客车座椅优选实施例中U型圆钢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虚线圆C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是本技术座椅支撑架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座椅支撑架优选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一种现有的座椅支撑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客车座椅优选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4,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客车座椅包括椅背10、椅座20、水平设置的承载框架30、以及两个支撑架40,椅背10和椅座20形成为一体。承载框架30呈纵长形,由两个U型的圆钢管31(如图4所示)首尾拼接组成;承载框架30设置在椅座20和支撑架40之间,并承载椅座20。两个支撑架40在承载框架30的纵向上间隔设置,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承载框架30。容易理解,本技术中每个客车座椅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座位,多个座位可以是相对独立地安装(即每个座位具有独立的椅座和椅背),或者如图1-3所示使得椅背10和椅座20具有足够宽度而形成多个座位。虽然图中未予示出,本技术的客车座椅还可以设置有扶手。支撑架40包括底梁41、顶梁42和支撑主体43;支撑主体43设置在底梁41和顶梁42之间,并与底梁41和顶梁42形成为一体。顶梁42通过包括螺栓51的紧固机构50与承载框架30和椅座20固定连接,例如顶梁42的纵向两端分别通过一个螺栓51与椅座20和承载框架30固定连接。如图4和5所示,构成承载框架30的圆钢管31在其与顶梁42连接的位置具有限位凹陷部311,顶梁42接合在限位凹陷部311中而被左、右限位。具体地,椅座20上设置有沉头孔21,螺栓51的头部511设置在沉头孔21内;螺栓51的头部511罩设有塑料盖52,塑料盖52同样容纳在沉头孔21内。螺栓51的螺杆部512穿设在圆钢管31的连接孔312中,并与顶梁42端部的螺纹孔421形成螺纹连接。本优选实施例中,只用四个螺栓即实现椅座20、承载框架30以及两个支撑架40的固定连接,装配成本低。容易理解,紧固机构50还可以具有许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化。例如,可将螺栓51穿过椅座20、承载框架30和顶梁42后与一螺母旋合,以实现椅座20、承载框架30和顶梁42的固定连接;螺栓51可以不穿过圆钢管31而直接与顶梁42的螺纹孔421螺纹连接,使得承载框架30被固定夹持在椅座20和顶梁42之间。座椅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座椅,包括椅背、椅座、水平设置的承载框架、以及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承载框架设置在所述椅座和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架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承载框架;所述支撑架包括/n底梁,用于固定到车厢地板;/n顶梁,通过紧固机构与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椅座固定连接;/n其特征在于: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上部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均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且所述第一支撑腿与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腿与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第二支撑腿与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腿与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上端连接所述顶梁的纵向中部,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下端则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上半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座椅,包括椅背、椅座、水平设置的承载框架、以及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承载框架设置在所述椅座和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架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承载框架;所述支撑架包括
底梁,用于固定到车厢地板;
顶梁,通过紧固机构与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椅座固定连接;
其特征在于: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上部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均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且所述第一支撑腿与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腿与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第二支撑腿与所述底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腿与所述顶梁的连接长度;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上端连接所述顶梁的纵向中部,所述上部支撑臂的下端则同时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上半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架在其与所述顶梁连接的位置具有限位凹陷部,所述顶梁接合在所述限位凹陷部中而被左、右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架呈纵长形,并由两个U型的圆钢管首尾拼接组成;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架在所述承载框架的纵向上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机构包括螺栓,所述椅座上设置有沉头孔,所述螺栓的头部设置在所述沉头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恩光刘泽荣王丽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