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支撑轮胎,其包括轮胎圈和多个弹性支撑体,多个弹性支撑体绕轮胎圈的轴线均匀排列,每个弹性支撑体的一端与轮胎圈内侧固定连接,另一端顶在车轮的轮辋上,改进后,在轮胎圈的两侧设有对称的防撞导向圈,两个防撞导向圈与轮胎圈同轴并分别与轮胎圈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传统弹性支撑轮胎的两侧增设了防撞导向圈,防撞导向圈可削弱弹性支撑体间隔布置方式对轮胎周向支撑力均匀性的影响,当车轮倾斜滚动或遇到不平路面时,防撞导向圈可防止弹性支撑体触地,分散路面压力,避免局部变形量过大,减小车轮的颠簸幅度,从而提高了车辆行驶平顺性,保证了车辆的乘驾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性支撑轮胎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人力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和汽车的车轮上使用的弹性支撑轮胎,属于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俗称轮圈)上,其作用是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常规轮胎包括内胎和外胎,内胎充气主要起减震作用;外胎主要对内胎进行保护,以防止内胎磨损或者被硬物刺破。这种充气式轮胎具有减震效果好、轻便灵活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车辆。但是充气式轮胎存在扎胎、爆胎等隐患,从而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甚至可能对车辆的乘驾人员造成伤害。为避免出现爆胎现象,有的车辆采用实心轮胎,即采用实心的橡胶或塑料、聚氨酯等材料注塑成型的轮胎,这种轮胎虽然可消除扎胎、爆胎等安全隐患,但其减震效果差、阻力大,大大降低了车辆的乘驾舒适性。此外,实心轮胎还存在内部易发热、不能调节轮胎内部压力等不足,因此应用范围不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设计了弹性支撑轮胎,图1和图2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弹性支撑轮胎,这种轮胎主要由轮胎圈和多个弹性支撑体组成,多个弹性支撑体绕轮胎圈的轴线均匀排列,每个弹性支撑体的一端与轮胎圈内侧固定连接,另一端顶在车轮的轮辋上。这种轮胎虽然解决了扎胎、爆胎、减震及发热问题,但由于相邻弹性支撑体之间存在空腔(有的轮胎在空腔内嵌装了弹性模量较小的副减震块),轮胎的支撑力在轮胎圈周向上是不均匀的,车轮行走过程中,轮胎圈周向上的变形量也会出现周期性变化,有弹性支撑体的位置变形量较小,无弹性支撑体的位置变形量较大,导致车轮出现颠簸,降低了车辆的乘驾舒适性。特别是当车轮倾斜滚动(如自行车转弯时)或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导致轮胎侧部承受主要载荷时,颠簸现象尤为明显,有时还会造成轮胎抓地不牢,进而导致车辆方向不稳,无法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改进的弹性支撑轮胎,以减小车轮的颠簸幅度,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保证车辆的乘驾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弹性支撑轮胎,构成中包括轮胎圈和多个弹性支撑体,多个弹性支撑体绕轮胎圈的轴线均匀排列,每个弹性支撑体的一端与轮胎圈内侧固定连接,另一端顶在车轮的轮辋上,改进后,在轮胎圈的两侧设有对称的防撞导向圈,两个防撞导向圈与轮胎圈同轴并分别与轮胎圈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固定连接。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防撞导向圈与轮胎圈相对的一侧设有凸出块,所述凸出块位于相邻的弹性支撑体之间并与轮胎圈的内侧固定连接。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防撞导向圈的内部设有支撑圈,所述支撑圈与防撞导向圈同轴。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构成中还包括两个与轮胎圈同轴的侧防护圈,两个侧防护圈的外缘分别与两个防撞导向圈的内侧相接,内缘靠在车轮的轮辋上。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轮胎圈内设有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包括多个与轮胎圈同轴的钢圈。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侧防护圈、防撞导向圈和轮胎圈之间通过预埋的帘线连接。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轮胎圈和防撞导向圈与地面接触的一面设有多个防滑条,多个防滑条绕轮胎圈和防撞导向圈等间距分布。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轮胎圈和防撞导向圈与地面接触的一面设有两个与轮胎圈同轴的突出圈,两个突出圈分别设置在轮胎圈与两个防撞导向圈的交界线上。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弹性支撑体与轮胎圈相连的一端固定有槽型连接块,轮胎圈嵌装在槽型连接块的槽口内,所述防撞导向圈与槽型连接块的侧壁连接。上述弹性支撑轮胎,所述防撞导向圈由多段弧形橡胶块排列而成,每段橡胶块对应一个弹性支撑体并设置两个凸出块,同一橡胶块上的两个凸出块分别固定在对应弹性支撑体的两侧。本技术在传统弹性支撑轮胎的两侧增设了防撞导向圈,防撞导向圈可削弱弹性支撑体间隔布置方式对轮胎周向支撑力均匀性的影响,当车轮倾斜滚动或遇到不平路面时,防撞导向圈可防止弹性支撑体触地,分散路面压力,避免局部变形量过大,减小车轮的颠簸幅度,从而提高了车辆行驶平顺性,保证了车辆的乘驾舒适性和安全性。防撞导向圈上的凸出块可以使防撞导向圈与轮胎圈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侧防护圈既有加固防撞导向圈的作用,还可以防止污物进入弹性支撑体之间的空隙,从而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弹性支撑轮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种现有弹性支撑轮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D-D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图6是图1的B-B剖视图;图7是防撞导向圈的外侧结构示意图;图8是防撞导向圈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9是突出圈的安装示意图;图10是带槽型连接块的弹性支撑轮胎中防撞导向圈的连接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C向视图;图12是图10的另一种C向视图。图中标记如下:1、防滑条,2、侧防护圈,3、防撞导向圈,4、轮辋,5、轮胎圈,6、凸出块,7、弹性支撑体,8、支撑圈,9、帘线,10、带束层,11、突出圈,12、槽型连接块。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弹性支撑轮胎,该弹性支撑轮胎克服了实心轮胎减震效果差、阻力大,行走时内部易发热、不能调节轮胎内部压力等不足,也克服了充气式轮胎易扎胎、爆胎等缺陷,而且具有颠簸幅度小,抓地牢等优点,可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保证车辆的乘驾舒适性和安全性。参看图4、图5和图6,本技术主要包括轮胎圈5、两个防撞导向圈3和多个弹性支撑体7,多个弹性支撑体7用于支撑轮胎圈5,两个防撞导向圈3对称设置在轮胎圈5的两侧,用于削弱弹性支撑体间隔布置方式对轮胎周向支撑力均匀性的影响,承受侧向载荷,分散路面压力,减小颠簸幅度。轮胎圈5、防撞导向圈3和弹性支撑体7可以直接硫化在一起。参看图4和图5,为了提高轮胎强度,两个防撞导向圈3内部均设有支撑圈8,轮胎圈5内设有带束层10,带束层10由多个与轮胎圈5同轴的钢圈组成,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是剪切层、骨架层。为了加固防撞导向圈3,防止污物进入相邻弹性支撑体7之间的空隙,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可以在防撞导向圈3与轮辋4之间设置侧防护圈2,侧防护圈2的外缘与防撞导向圈3接触,也可以与防撞导向圈3硫化在一起,轮胎圈5、防撞导向圈3和侧防护圈2直接硫化在一起时,可以用预埋的帘线9将三者连接在一起,以提高连接强度。侧防护圈2的硬度比防撞导向圈3的硬度小,受到防撞导向圈3挤压时易于收缩。仍然参看图4和图5,两个防撞导向圈3与地面相对应的一面为弧面,该弧面与轮胎圈5的外侧面构成轮胎的胎面,为了提高轮胎抓地性能,防止车轮打滑,可以在胎面是制作多个防滑条1,多个防滑条1绕轮胎圈5均匀排列。参看图4、图6、图7和图8,为了确保防撞导向圈3与轮胎圈5可靠连接,可在防撞导向圈3上设置多个凸出块6,凸出块6可以与轮胎圈5的内侧硫化一起。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性支撑轮胎,构成中包括轮胎圈(5)和多个弹性支撑体(7),多个弹性支撑体(7)绕轮胎圈(5)的轴线均匀排列,每个弹性支撑体(7)的一端与轮胎圈(5)内侧固定连接,另一端顶在车轮的轮辋(4)上,其特征是,在轮胎圈(5)的两侧设有对称的防撞导向圈(3),两个防撞导向圈(3)与轮胎圈(5)同轴并分别与轮胎圈(5)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支撑轮胎,构成中包括轮胎圈(5)和多个弹性支撑体(7),多个弹性支撑体(7)绕轮胎圈(5)的轴线均匀排列,每个弹性支撑体(7)的一端与轮胎圈(5)内侧固定连接,另一端顶在车轮的轮辋(4)上,其特征是,在轮胎圈(5)的两侧设有对称的防撞导向圈(3),两个防撞导向圈(3)与轮胎圈(5)同轴并分别与轮胎圈(5)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性支撑轮胎,其特征是,所述防撞导向圈(3)与轮胎圈(5)相对的一侧设有凸出块(6),所述凸出块(6)位于相邻的弹性支撑体(7)之间并与轮胎圈(5)的内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弹性支撑轮胎,其特征是,所述防撞导向圈(3)的内部设有支撑圈(8),所述支撑圈(8)与防撞导向圈(3)同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弹性支撑轮胎,其特征是,构成中还包括两个与轮胎圈(5)同轴的侧防护圈(2),两个侧防护圈(2)的外缘分别与两个防撞导向圈(3)的内侧相接,内缘靠在车轮的轮辋(4)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弹性支撑轮胎,其特征是,所述轮胎圈(5)内设有带束层(10),所述带束层(10)包括多个与轮胎圈(5)同轴的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红,刘青玲,刘少华,刘烨华,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国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