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6616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涉及含油污泥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是由壳体和旋子构成,壳体侧壁上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底部有出尘口Ⅰ和出尘口Ⅱ;壳体内的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成除尘室Ⅰ和除尘室Ⅱ,除尘室Ⅰ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固定了旋子,旋子上有出气筒,出气筒的顶部与导气管相连通,出气筒将旋子的内部与导气管相连通,导气管的尾部与除尘室Ⅱ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首先在旋子的进风端设置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旋翅,增强进入旋子的进风速率,进而提高除尘效率;同时,在原有的除尘装置上加装一个除尘室Ⅱ,利用电磁技术使气体内未清除的小颗粒带电并向下沉降,进一步提高除尘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含油污泥工艺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除尘装置是含油污泥处理工艺中的必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含油污泥氧化、裂解、干化后产生的含有颗粒物的烟气进行除尘处理,然后进行脱硫、除臭等进一步净化,最后排放至大气中。目前,含有污泥工艺中的除尘装置,多采用旋风除尘,但由于干化后产生的气体颗粒物较多,而且颗粒物大小不均匀,而单纯的旋风除尘对大颗粒的固体物质除尘效果较好;同时现有的旋风除尘装置的进风速率受上游工艺影响,若要增强进风速率则需要增设引风机,增加了工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本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是由壳体和旋子构成,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的底部设有出尘口Ⅰ和出尘口Ⅱ;壳体的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成除尘室Ⅰ和除尘室Ⅱ,除尘室Ⅰ的内部设有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固定了旋子,旋子的上部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旋子的下部固定在下固定板上,旋子的内部与除尘室Ⅰ相连通,旋子为上开口的中空结构、其由上筒体和下椎体构首尾相接而成,上筒体的内壁设有旋翅,上筒体的内部设有出气筒,出气筒与旋翅相固定,旋翅、上筒体的内壁和出气筒的外壁形成通道使除尘室Ⅰ与上筒体的内部相连通,下椎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的出气筒的顶部与导气管相连通,出气筒将旋子的内部与导气管相连通,导气管的尾部与除尘室Ⅱ相连通;除尘室Ⅱ的内部设有集尘管,集尘管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导气管的尾部相连通,出气口与出风口相连,集尘管的底部与出尘口Ⅱ相连通,集尘管的内部设有电晕线,电晕线的底部设有配重,集尘管的顶部设有电源,电源与电晕线电路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口处设有过滤网。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重为锥形体、且横截面最大半径端朝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翅与水平面之间呈30°角。本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首先在旋子的进风端设置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旋翅,增强进入旋子的进风速率,进而提高除尘效率;同时,在原有的除尘装置上加装一个除尘室Ⅱ,利用电磁技术使气体内未清除的小颗粒带电并向下沉降,进一步提高除尘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壳体1、旋子2、隔板3、除尘室Ⅰ4、除尘室Ⅱ5、下固定板6、进风口7、出风口8、出尘口Ⅰ9、出尘口Ⅱ10、上筒体11、下椎体12、旋翅13、出气筒14、开口15、导气管16、集尘管17、进气口18、出气口19、电晕线20、配重21、电源22、上固定板23、过滤网24。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是由壳体1和旋子2构成,所述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7和出风口8,所述出风口8处设有过滤网23,过滤网23可以根据排出的气体成分进行选择,可以是用于过滤其他成分,也可以是清除少量未清除的小颗粒,只要是能达到想要的技术效果的市售过滤网均可使用;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尘口Ⅰ9和出尘口Ⅱ10,出尘口Ⅰ9和出尘口Ⅱ10分别是除尘室Ⅰ4和除尘室Ⅱ5的出尘口;壳体10的内部设有隔板3,隔板3将壳体1的内部分成除尘室Ⅰ4和除尘室Ⅱ5,除尘室Ⅰ4的内部设有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均固定于除尘室Ⅰ4的内壁,并用于固定旋子;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之间固定了旋子2,旋子2的上部固定在上固定板23上,旋子2的下部固定在下固定板6上;旋子2的内部与除尘室Ⅰ4相连通,旋子2为上开口的中空结构、其由上筒体11和下椎体12构首尾相接而成,上筒体11的内壁固定了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部设有出气筒14,出气筒14与旋翅13相固定,旋翅13与水平面之间呈30°角,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壁和出气筒14的外壁形成通道使除尘室Ⅰ4与上筒体11的内部相连通,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壁和出气筒14的外壁形成通道即为旋子2的进风通道;下椎体12的底部设有开口15;所述的出气筒14的顶部与导气管16相连通,导气管16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出气筒14将旋子2的内部与导气管16相连通,这样经过初级除尘后的气体由导气管16导出;导气管16的尾部与除尘室Ⅱ5相连通;除尘室Ⅱ5内部设有集尘管17,集尘管17设有进气口18和出气口19,进气口18与导气管16的尾部相连通,出气口19与出风口8相连,集尘管17的底部与出尘口Ⅱ10相连通,集尘管17的内部设有电晕线20,电晕线20通电后能够在电晕线20与集尘管17之间形成电场,并使空气发生电离,进而使气体中的灰尘吸附在集尘管17上,最后利用重力作用由出尘口Ⅱ10排出;若可用空间较小,亦可将集尘管17设置成曲线行,并将电晕线20用绝缘架固定在集尘管17的内壁,亦可达到相同的效果;电晕线20的底部设有配重21,所述配重21为锥形体、且横截面最大半径端朝下,这样即使有灰尘落在配重21上,也会由重力作用由出尘口Ⅱ10排出,不会造成灰尘积存;集尘管17的顶部设有电源22,电源22与电晕线20电路连接。本装置的工艺流程如下:含油污泥经干化处理排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由进风口7进入除尘室Ⅰ4,并经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壁和出气筒14的外壁形成通道进入旋子2,气体中的颗粒物以一定的速度进入旋子2后,与上筒体11的内壁相接触,并由重力作用沿着旋子2的内壁下落,并由出尘口Ⅰ9排出;经初步净化的气体由出气筒14、经导气管16进入集尘管17,电晕线20通电后能够在电晕线20与集尘管17之间形成电场,并使空气发生电离,进而使气体中的灰尘吸附在集尘管17上,最后利用重力作用由出尘口Ⅱ10排出,经二次净化的气体由出风口8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是由壳体(1)和旋子(2)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7)和出风口(8),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尘口Ⅰ(9)和出尘口Ⅱ(10);壳体(1)的内部设有隔板(3),隔板(3)将壳体(1)的内部分成除尘室Ⅰ(4)和除尘室Ⅱ(5),除尘室Ⅰ(4)的内部设有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之间固定了旋子(2),旋子(2)的上部固定在上固定板(23)上,旋子(2)的下部固定在下固定板(6)上,旋子(2)的内部与除尘室Ⅰ(4)相连通,旋子(2)为上开口的中空结构、其由上筒体(11)和下椎体(12)构首尾相接而成,上筒体(11)的内壁设有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部设有出气筒(14),出气筒(14)与旋翅(13)相固定,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壁和出气筒(14)的外壁形成通道使除尘室Ⅰ(4)与上筒体(11)的内部相连通,下椎体(12)的底部设有开口(15);所述的出气筒(14)的顶部与导气管(16)相连通,出气筒(14)将旋子(2)的内部与导气管(16)相连通,导气管(16)的尾部与除尘室Ⅱ(5)相连通;除尘室Ⅱ(5)的内部设有集尘管(17),集尘管(17)设有进气口(18)和出气口(19),进气口(18)与导气管(16)的尾部相连通,出气口(19)与出风口(8)相连,集尘管(17)的底部与出尘口Ⅱ(10)相连通,集尘管(17)的内部设有电晕线(20),电晕线(20)的底部设有配重(21),集尘管(17)的顶部设有电源(22),电源(22)与电晕线(20)电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油污泥处理用旋风除尘装置,是由壳体(1)和旋子(2)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7)和出风口(8),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尘口Ⅰ(9)和出尘口Ⅱ(10);壳体(1)的内部设有隔板(3),隔板(3)将壳体(1)的内部分成除尘室Ⅰ(4)和除尘室Ⅱ(5),除尘室Ⅰ(4)的内部设有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上固定板(23)和下固定板(6)之间固定了旋子(2),旋子(2)的上部固定在上固定板(23)上,旋子(2)的下部固定在下固定板(6)上,旋子(2)的内部与除尘室Ⅰ(4)相连通,旋子(2)为上开口的中空结构、其由上筒体(11)和下椎体(12)构首尾相接而成,上筒体(11)的内壁设有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部设有出气筒(14),出气筒(14)与旋翅(13)相固定,旋翅(13)、上筒体(11)的内壁和出气筒(14)的外壁形成通道使除尘室Ⅰ(4)与上筒体(11)的内部相连通,下椎体(12)的底部设有开口(15);所述的出气筒(14)的顶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宪芳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市云泰石化产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