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238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其具备: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壁部、以及堵塞壁部的轴向的一端的底部;弹性体制的硬质部,位于壁部的径向的内侧并在接触底部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件;以及弹性体制的软质部,具有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侧保持于硬质部,并且软质部比硬质部更柔软,其中,硬质部具备:基端部,夹在底部与第一端之间;以及筒部,从基端部向第二端侧延伸,并且配置在软质部的第一端侧的一部分的外周面与壁部之间,筒部的外周面具备:第一面,在软质部和硬质部未沿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在其与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与壁部的内周面相对;以及第二面,位于比第一面更靠近第二端侧处,并且与壁部的内周面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缓冲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使得在软质部和硬质部伸缩时不易产生异常噪音的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如下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具备:杯状的保持部件;弹性体制的硬质部,其保持于该保持部件内侧;弹性体制的软质部,其外周面的一端侧保持于该硬质部的筒部,从硬质部突出,并且软质部比硬质部柔软,该缓冲装置使软质部和硬质部压缩变形而吸收冲击。根据该缓冲装置,软质部的压缩量少时,能够发挥软质部的压缩变形产生的软的弹簧特性,而当软质部的压缩量多时,能够发挥软质部和硬质部的压缩变形产生的硬的弹簧特性另外,该缓冲装置使保持部件的筒状的壁部位于筒部的径向外侧,以使得在软质部和硬质部的压缩量多时,能够防止软质部和筒部向径向外侧过于膨胀并切实发挥硬的弹簧特性。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在该筒部和壁部之间在轴向的大致整个长度上设置有间隙。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1-1737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具有如下的问题点,即,随着软质部和硬质部的伸缩,在向径向外侧膨胀的筒部与壁部贴紧后,当筒部和壁部一下子分离时,由于空气猛地进入该之前贴紧的部分的冲击而产生异常噪音。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得在软质部和硬质部伸缩时不易产生异常噪音的缓冲装置。(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具备: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壁部、以及堵塞所述壁部的轴向的一端的底部;弹性体制的硬质部,位于所述壁部的径向的内侧,并在接触所述底部的状态下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以及弹性体制的软质部,具有所述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侧保持于所述硬质部,并且所述软质部比所述硬质部更柔软,其中,所述硬质部具备:基端部,夹在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以及筒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第二端侧延伸,并且配置在所述软质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一部分的外周面与所述壁部之间,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具备:第一面,在所述软质部和所述硬质部未沿所述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在其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相对;以及第二面,位于比所述第一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端侧处,并且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接触。(三)有益效果根据第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在软质部和硬质部未被压缩的状态下,在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一面与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缝隙,因此在沿轴向压缩软质部和硬质部时,能够使筒部向壁部膨胀。由此,能够缓和软质部和硬质部在压缩变形时的荷载-挠度曲线的荷载的上升,从而保证缓冲装置的缓冲性能另外,在沿轴向压缩的硬质部的筒部向径向的外侧膨胀,筒部的外周面与壁部的内周面贴紧后,在该压缩解除时,压缩前具有间隙的第一面和壁部一下子分离,空气猛地进入而产生异常噪音。另外,在该压缩解除时,壁部将壁部的第二端侧的端部作为自由端进行振动而产生异常噪音。但是,由于能够使位于比第一面更靠近第二端侧处的第二面与壁部接触而减小间隙的体积,因此能够使得进入该间隙的空气量减少而不易产生异常噪音。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二面和壁部接触而抑制壁部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该壁部的振动而产生的异常噪音。其结果,能够使得在软质部和硬质部伸缩时不易产生异常噪音。根据第二方案的缓冲装置,除了获得第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带来的效果,还可获得以下的效果。突出部从筒部的内周面向径向的内侧突出,软质部的嵌合部与筒部中比突出部更靠近基端部侧的部分嵌合,从而使得软质部保持于硬质部。与壁部接触的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将突出部向径向的外侧投影而成的区域,因此能够防止突出部过于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由此,能够使得嵌合部不易从突出部脱落,从而能够易于维持将软质部保持于硬质部的状态。根据第三方案的缓冲装置,除了获得第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带来的效果,还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壁部的第二端侧的端部是从壁部中与第二面接触的部分向径向的外侧弯曲的弯曲部。由于筒部延伸至比该弯曲部更靠近第二端侧,因此能够通过筒部防止伴随压缩变形而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软质部抵靠壁部,并且能够通过弯曲部防止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筒部陷入壁部的第二端侧的端部而使筒部的耐久性降低。另外,在软质部和硬质部压缩变形时,向径向的外侧弯曲的弯曲部不易与筒部沿径向牢固贴紧,因此能够抑制在比第二面更靠近第二端侧筒部与壁部(弯曲部)接触后分离而产生异常噪音。由此,能够保证软质部和硬质部的耐久性,且能够使得不易在软质部和硬质部伸缩时产生异常噪音。根据第四方案的缓冲装置,除了获得第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带来的效果,还可获得以下的效果。与壁部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二面设置在筒部的整周上。由此,通过在软质部和硬质部沿轴向压缩时要向径向外侧膨胀的筒部,能够压缩比第二面更靠近底部侧的第一面与壁部之间的间隙的空气。而且,在解除软质部和硬质部的压缩时,由于在第一面与壁部之间压缩的空气再次膨胀,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一面与壁部的间隙的空气量,从而能够使得不易产生由于该空气的进入所造成的异常噪音。其结果,能够使得更加不易产生软质部和硬质部伸缩时的异常噪音。根据第五方案的缓冲装置,除了获得第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带来的效果,还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壁部在从与第二面接触的部分到第二端侧的轴向的前端为止之间与筒部分离。从壁部中与第二面接触的部分到第二端侧的前端为止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二面的轴向的长度短。由此,能够使得比第二面更靠近第二端侧的筒部与壁部之间的间隙的体积减小,从而能够使得不易产生空气进入该间隙所导致的异常噪音。根据第六方案的缓冲装置,除了获得第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带来的效果,还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壁部中第二端侧的轴向的前端位于将突出部向径向的外侧投影而成的区域。由此,能够通过壁部防止突出部过于向径向的外侧扩展并能够使得嵌合部不易从突出部脱落,从而能够易于维持将软质部保持于硬质部的状态。根据第七方案的缓冲装置,除了获得第一方案到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缓冲装置带来的效果,还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壁部具备使内周面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凸部。由于该凸部将第二面沿径向预压缩,因此,通过当解除缓冲部件的轴向的压缩而使沿径向的膨胀恢复原样时的力量,能够抑制第二面与凸部分离。其结果,能够使得不易发生第二面和凸部分离后再次接触时的击打声。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缓冲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将图1的II所示的部分放大而示出的缓冲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缓冲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缓冲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0、40、50-缓冲装置;21、41、51-保持部件;22-底部;23、42、52-壁部;23b-弯曲部;23c-前端;31-软质部;31a-第一端;31b-第二端;32-嵌合部;35、45-硬质部;36-基端部;37、46-筒部;37a-第一面;37b、47-第二面;38-突出部;43-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考图1、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壁部、以及堵塞所述壁部的轴向的一端的底部;/n弹性体制的硬质部,位于所述壁部的径向的内侧,并在接触所述底部的状态下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以及/n弹性体制的软质部,具有所述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侧保持于所述硬质部,并且所述软质部比所述硬质部更柔软,/n其中,所述硬质部具备:/n基端部,夹在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以及/n筒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第二端侧延伸,并且配置在所述软质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一部分的外周面与所述壁部之间,/n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具备:/n第一面,在所述软质部和所述硬质部未沿所述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在其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相对;以及/n第二面,位于比所述第一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端侧处,并且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2 JP 2019-076466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壁部、以及堵塞所述壁部的轴向的一端的底部;
弹性体制的硬质部,位于所述壁部的径向的内侧,并在接触所述底部的状态下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以及
弹性体制的软质部,具有所述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侧保持于所述硬质部,并且所述软质部比所述硬质部更柔软,
其中,所述硬质部具备:
基端部,夹在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以及
筒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第二端侧延伸,并且配置在所述软质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一部分的外周面与所述壁部之间,
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具备:
第一面,在所述软质部和所述硬质部未沿所述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在其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相对;以及
第二面,位于比所述第一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端侧处,并且与所述壁部的内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部具备:从内周面向所述径向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软质部具备与所述筒部中比所述突出部更靠近所述基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本岳宗丹羽聪司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