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载带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小批量载带加工的载带打孔模具,其包括下模组件及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及下模板,下模板设置于下模座并用于承接待加工载带。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模板、驱动杆、压板及加热件,上模座与下模座连接,上模板邻近下模座并与上模座连接,上模座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上模板上开设有第二导向孔,驱动杆依序穿设第一导向孔与第二导向孔,且驱动杆上邻近下模板的一端与压板连接,压板与上模板弹性连接,压板上开设有一空腔,加热件收容于空腔并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压板上朝向下模板的一面可拆卸的设置有多个冲针,冲针用于对放置在下模板上的待加工载带打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载带打孔模具
本技术涉及载带加工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载带打孔模具。
技术介绍
载带是应用于电子包装领域的带状产品,它具有特定的厚度,在其长度方向上等距分布着用于承放电子元器件的孔穴和用于进行索引定位的定位孔,以实现电子元器件的贴装。载带常配合盖带使用,将电阻、电容、晶体管及二极管等电子元器件承载收纳在载带的孔穴中,并通过在载带上方封合盖带形成闭合式的包装,用于保护电子元器件在运输途中不受污染和损坏。因此,在载带的生产中,需要在载带上开设孔穴,以利于装设电子元器件。然而,传统的载带打孔机多为重型机械,主要适用于大批量载带加工,当待加工载带数量较少时,若仍然使用载带打孔机,载带打孔机的运行成本较高,进而造成载带生产成本上升,不利于提高载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小批量加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载带打孔模具。一种载带打孔模具,该载带打孔模具包括下模组件及上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及下模板,所述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座,所述下模板用于承接待加工载带。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模板、驱动杆、压板及加热件,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连接,且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之间具有作业空间,所述上模座上朝向所述下模座的一面与所述上模板连接,所述上模座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上模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同心设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驱动杆依序穿设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第二导向孔,且所述驱动杆上邻近所述下模板的一端与所述压板连接,所述压板与所述上模板弹性连接,所述压板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加热件收容于所述空腔并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压板上朝向所述下模板的一面可拆卸的设置有多个冲针,所述冲针用于对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所述待加工载带打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带打孔模具还包括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均匀设置于所述下模座上,每一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座连接,每一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带打孔模具还包括四个限位套环,每一所述限位套环对应一所述支撑柱并套设于所述支撑柱,且所述限位套环与所述压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套环与所述压板一体式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带打孔模具还包括多个弹簧,多个所述弹簧均匀设置于所述上模板与所述压板之间,每一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上模板连接,每一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由所述下模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下模板的另一端,所述限位槽用于装设所述待加工载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横截面为凸字形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上沿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凸杆,所述凸杆用于支撑所述待加工载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杆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上远离所述压板的一端设置有压盖。上述载带打孔模具,通过重复按压驱动杆,使驱动杆带动压板周期性的向下模板运动,即可对装载在下模板上的载带进行打孔作业,模具无需与外部气泵等动力装置连接,且模具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避免了因待加工载带数量较小时,启动重型打孔设备时造成的设备运行成本高,载带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其适用于小批量载带的加工,显著降低了小批量载带的加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载带打孔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载带打孔模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载带打孔模具10,该载带打孔模具10包括下模组件100及上模组件200,下模组件100包括下模座110及下模板120,下模板120设置于下模座110,下模板120用于承接待加工载带。上模组件200包括上模座210、上模板220、驱动杆230、压板240及加热件250,上模座210与下模座110连接,且上模座210与下模座110之间具有作业空间300,上模座210上朝向下模座110的一面与上模板220连接,上模座210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211,上模板220上开设有与第一导向孔211同心设置的第二导向孔221,驱动杆230依序穿设第一导向孔211与第二导向孔221,且驱动杆230上邻近下模板120的一端与压板240连接,压板240与上模板220弹性连接,压板240上开设有一空腔241,加热件250收容于空腔241并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压板240上朝向下模板120的一面可拆卸的设置有多个冲针260,冲针260用于对放置在下模板120上的待加工载带打孔。上述载带打孔模具10,通过重复按压驱动杆230,使驱动杆230带动压板240周期性的向下模板120运动,即可对装载在下模板120上的载带进行打孔作业,模具无需与外部气泵等动力装置连接,且模具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避免了因待加工载带数量较小时,启动重型打孔设备时造成的设备运行成本高,载带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其适用于小批量载带的加工,显著降低了小批量载带的加工成本。下模组件100用于承接待加工载带,并对待加工载带进行定位。其中,下模座110用于支撑下模板120及上模组件200上的各部件,以实现其余各部件的安装设置。再者,下模座110还用于抬升下模板120的水平高度,避免作业环境中的水渍或油渍漫上下模板120,进而污染载带,以保证载带的洁净。下模板120则用于装载待加工载带,并与冲针260共同用于在载带上冲孔。一实施例中,下模板120上开设有限位槽121,限位槽121由下模板120的一端延伸至下模板120的另一端,限位槽121用于装设待加工载带。优选的,限位槽121的横截面为凸字形结构。在载带的打孔作业过程中,使待加工载带穿设限位槽121,待加工载带将与限位槽121的内表面相抵接,如此,待加工载带在限位槽121的内表面的约束下始终限制于限位槽121内或在外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着限位槽12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利于载带打孔作业的持续进行。请参阅图4,一实施例中,限位槽121上沿限位槽12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凸杆122,凸杆122用于支撑待加工载带。通过设置凸杆122,减小了待加工载带与限位槽121的接触面积,换言之,避免了因待加工载带的底部直接贴附在限位槽121的底面上,待加工载带与限位槽121底面摩擦力过大造成的载带移动困难问题的产生,以保证载带打孔作业的持续有效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带打孔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组件及上模组件,/n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及下模板,所述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座,所述下模板用于承接待加工载带;/n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模板、驱动杆、压板及加热件,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连接,且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之间具有作业空间,所述上模座上朝向所述下模座的一面与所述上模板连接,所述上模座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上模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同心设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驱动杆依序穿设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第二导向孔,且所述驱动杆上邻近所述下模板的一端与所述压板连接,所述压板与所述上模板弹性连接,所述压板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加热件收容于所述空腔并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压板上朝向所述下模板的一面可拆卸的设置有多个冲针,所述冲针用于对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所述待加工载带打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带打孔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组件及上模组件,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及下模板,所述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座,所述下模板用于承接待加工载带;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模板、驱动杆、压板及加热件,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连接,且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之间具有作业空间,所述上模座上朝向所述下模座的一面与所述上模板连接,所述上模座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上模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同心设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驱动杆依序穿设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第二导向孔,且所述驱动杆上邻近所述下模板的一端与所述压板连接,所述压板与所述上模板弹性连接,所述压板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加热件收容于所述空腔并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压板上朝向所述下模板的一面可拆卸的设置有多个冲针,所述冲针用于对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所述待加工载带打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带打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带打孔模具还包括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均匀设置于所述下模座上,每一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座连接,每一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带打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带打孔模具还包括四个限位套环,每一所述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益忠,延军旺,刘勤剑,曾育林,廖燕良,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集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