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自动取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157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工件自动取放装置,包括连接杆、底座和至少两个磁性元件,所述底座上端与连接杆连接,所述磁性元件设置于底座下表面,所述连接杆用于与CNC加工中心的夹头连接,所述磁性元件用于与装夹有工件的治具吸附连接,所述柱形连接部上套装有一弹性元件,此弹性元件的下端面与底盘部上表面接触,所述弹性元件的上端面与连接杆连接,所述底座的底盘部下表面沿周向等间隔设置有供至少两个磁性元件嵌入的沉头盲孔,所述治具上开有与底盘部下表面沉头盲孔对应的避位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夹头对连接柱进行夹取时,提供提供缓冲的空间和反向作用力,对工件取放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夹头与治具撞击力度,延长治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件自动取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工件自动取放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手机作为现在使用范围较广的娱乐及通信设备,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对手机的制造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手机外壳由初始的塑胶壳更新为现在金属壳,这是手机界突显的一大进步。但因金属材质的特性及现在技术的局限性,工厂普遍使用机加工CNC成型工艺。手机壳的内部结构是复杂的,机加工时需转换多个工位及不同角度才能完成整个结构特征。在生产中需保证工件及时送达下工位或更换位置,以减少物料周转浪费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工厂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现实际生产过程中换下工位等动作往往因成本考虑工厂端是不使用机械人等自动化设备,其完全靠员工手动取放工件,上工位工件结构加工完成后员工需立即取出转下工位加工,长时间这样操作会导致员工精神疲劳、体力劳动强度增大,存在工件加工完成后不能及时转下工位或摆放不到位等现象,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或产生其它异常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件自动取放装置,该工件自动取放装置可以在夹头对连接柱进行夹取时,提供缓冲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件自动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杆(1)、底座(6)和至少两个磁性元件(7),所述底座(6)上端与连接杆(1)连接,所述磁性元件(7)设置于底座(6)下表面,所述连接杆(1)用于与CNC加工中心的夹头(13)连接,所述磁性元件(7)用于与装夹有工件(14)的治具(15)吸附连接;/n所述连接杆(1)下表面开有一盲孔(101),所述连接杆(1)侧面还对称开有两个与所述盲孔(101)贯通的条形孔(9),所述底座(6)包括柱形连接部(601)和底盘部(602),所述柱形连接部(601)上端嵌入连接杆(1)的盲孔(101)内,一限位元件(3)依次穿过连接杆(1)的条形孔(9)和柱形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件自动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杆(1)、底座(6)和至少两个磁性元件(7),所述底座(6)上端与连接杆(1)连接,所述磁性元件(7)设置于底座(6)下表面,所述连接杆(1)用于与CNC加工中心的夹头(13)连接,所述磁性元件(7)用于与装夹有工件(14)的治具(15)吸附连接;
所述连接杆(1)下表面开有一盲孔(101),所述连接杆(1)侧面还对称开有两个与所述盲孔(101)贯通的条形孔(9),所述底座(6)包括柱形连接部(601)和底盘部(602),所述柱形连接部(601)上端嵌入连接杆(1)的盲孔(101)内,一限位元件(3)依次穿过连接杆(1)的条形孔(9)和柱形连接部(601)上的圆形通孔(10),将连接杆(1)与底座(6)的柱形连接部(601)连接;
所述柱形连接部(601)上套装有一弹性元件(2),此弹性元件(2)的下端面与底盘部(602)上表面接触,所述弹性元件(2)的上端面与连接杆(1)连接;
所述底座(6)的底盘部(602)下表面沿周向等间隔设置有供至少两个磁性元件(7)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成业张金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鑫科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