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输入、输出分流式切换的双换挡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1473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输入、输出分流式切换的双换挡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行星排、换挡系统、动力输出轴;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动力切换装置设置在动力输出轴上;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离合器与行星架相连;第一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与齿圈相连;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二离合器与太阳轮连接;通过动力切换装置实现外齿圈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或者第四齿轮与第七齿轮啮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低速运行时进入输入分流模式,在车辆高速运行时及时切换到输出分流模式中,保证汽车的全局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输入、输出分流式切换的双换挡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混合动力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在输入、输出分流式切换的双换挡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内燃发动机与电机及传动环节的连接形式,混合动力汽车系统主要包括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串联式系统适宜于低速运行的工况,并联式系统适宜于高速运行的工况,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具备串联、并联系统的优点,因此行驶的全局效率更高。而在混联式系统中,输入分流系统在低速时进行功率分流具备较高的效率,在高速时产生功率循环现象,燃油效率急剧下降;而输出分流式系统在车辆高速运行时进行功率分流,效率较高,在车辆低速运行时产生功率循环,效率降低。现阶段为了克服上述遇到的技术困难,部分车企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如通用公司采取复合式分流的方法,通过布置两排甚至多排行星轮的方式来完成两种模式的变换,但是目前来说,采取多排行星轮进行双模式切换有如下缺点:包含多个机械点,设计计算过程复杂;采取多排行星轮动力耦合,制造加工和装配难度很大;传动系统过于复杂,占用变速箱体体积大,且多级传动,效率降低,故障率升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输入、输出分流式切换的双换挡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n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行星排、换挡系统、动力输出轴(6);/n所述发动机(1)与第一离合器(4)、第一电机(2)、行星排、第二离合器(5)、第二电机(3)同轴布置;/n所述行星排包括太阳轮(7)、行星架(8)、行星齿轮(9)、齿圈(10)、第四齿轮(11)、外齿圈齿轮(12);外齿圈齿轮(12)设置在齿圈(10)的外表面,第四齿轮(11)设置在行星架(8)上,行星齿轮(9)分别与齿圈(10)和太阳轮(7)啮合,/n换挡系统包括第六齿轮(13)、第七齿轮(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输入、输出分流式切换的双换挡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行星排、换挡系统、动力输出轴(6);
所述发动机(1)与第一离合器(4)、第一电机(2)、行星排、第二离合器(5)、第二电机(3)同轴布置;
所述行星排包括太阳轮(7)、行星架(8)、行星齿轮(9)、齿圈(10)、第四齿轮(11)、外齿圈齿轮(12);外齿圈齿轮(12)设置在齿圈(10)的外表面,第四齿轮(11)设置在行星架(8)上,行星齿轮(9)分别与齿圈(10)和太阳轮(7)啮合,
换挡系统包括第六齿轮(13)、第七齿轮(14)、动力切换装置(15);第六齿轮(13)、第七齿轮(14)、动力切换装置(15)设置在动力输出轴(6)上;
所述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6)通过第一离合器(4)与行星架(8)相连;第一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端与齿圈(10)相连;第二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淑琴卢锋赵升吨冯智彦李诗桐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