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1436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品包装膜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耐穿刺包装膜从横截面开始从外到内依次为A层、B层、C层、D层、E层、F层和G层,其中,A层和C层成分相同,均为尼龙,B层和D层成分相同,均为粘合树脂,E层为低密度聚乙烯,F层为茂金属聚乙烯,所述的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65~0.915g/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包装膜
,具体的涉及一种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和生效效率的提高,很多食品工厂都通过自动包装机而舍弃预制包装袋来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包装机与预制包装袋不同,它无需事先成袋,而是在包装机上通过自动成型、灌装、热封等一系列过程实现自动包装。一般来说,包装机的速度越快,就要求在越短的时间内完成包装动作,因此包装膜的热封性,特别是低温耐穿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食品包装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包装膜的包装性能,特别是耐穿刺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低温热封膜己经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包装工业的要求,需要提供一种超低温热封膜以适应超高速包装的需求。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类的熟食性食品,如鱼豆腐、鸭脖子、鸡翅等即食性熟食。而包装这类型熟食型食品,常用的包装结构是聚乙烯热封底膜与OPET/OPP等面膜复合、印刷、制袋,然后装入内容物、封口。在包装鱼豆腐、鸭脖子、鸡翅这类含有比较多油性物质、或有骨头或似类带“刺”的熟食时,会产生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由于封口处有油脂的影响,二是低密度聚乙烯和普通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制成的薄膜抗刺穿性不够,容易被内容物的“刺”损坏薄膜,不仅会导致内容物中的流质外溢,破坏整个包装,而且由于包装的整体破损而引入外界微生物和污染物,严重影响包装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探索出一种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该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在低温情况下具有很好的耐穿刺性及密封性能好;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从包装膜横截面开始从外到内依次为A层、B层、C层、D层、E层、F层和G层,其中,A层和C层成分相同,均为尼龙,B层和D层成分相同,均为粘合树脂,E层为低密度聚乙烯,F层为茂金属聚乙烯,所述的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65~0.915g/cm3,熔融指数为1.0~3.0g/10min,G层为热封层。其中:F层创造性的采用茂金属聚乙烯,提高膜的耐穿刺性能。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的厚度为120~240um,A层、B层、C层、D层、E层、F层、G层的厚度占比为8~16%:8~16%:8~16%:8~16%:8~15%:8~15%:8~16%。A层和C层所述的尼龙密度为1.13~1.17g/cm3。A层和C层所述的尼龙为PA-6、PA-610或PA-1010中的一种,优选PA-6。B层和D层所述的粘合树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的密度为0.90~0.91g/cm3,熔融指数为2.8~3.0g/10min。E层所述的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0.93g/cm3,熔融指数为1.5~2.5g/10min。G层为热封层,为茂金属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改性树脂,所述的共混改性树脂的熔融指数为1.8~2.2g/10min,密度为0.81-0.93g/cm3;热封层加入茂金属聚乙烯的目的是增加热封强度,加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目的是提高膜的耐老化、耐酸碱、柔韧性和加工性。热封层中茂金属聚乙烯的质量占共混改性树脂质量的30%~7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质量占共混改性树脂质量的30~70%。作为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为七层复合膜,从包装膜横截面开始从外到内依次为A层、B层、C层、D层、E层、F层和G层;F层成分为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80~0.915g/cm3,熔融指数为2.0~3.0g/10min;其余各层成分为:A层由尼龙构成,所述的尼龙密度为1.15-1.17g/cm3,尼龙为PA-6;B层为粘合树脂,所述的粘合树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的密度为0.90-0.91g/cm3,熔融指数为2.8-3.0g/10min;C层为PA-6,所述的PA-6密度为1.15-1.17g/cm3;D层为粘合树脂,所述的粘合树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的密度为0.90-0.91g/cm3,熔融指数为2.8-3.0g/10min;E层成分为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2~0.93g/cm3,熔融指数为2.0~2.5g/10min;G层为热封层,为茂金属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改性树脂,所述的共混改性树脂的熔融指数为2.0~2.2g/10min,密度为0.85-0.93g/cm3;热封层中茂金属聚乙烯的质量占共混改性树脂质量的60%~7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质量占共混改性树脂质量的50~6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A层与C层中选用尼龙增加阻隔性能,表层尼龙耐刮擦,可印刷,B层与D层的粘合树脂起粘合作用,F层采用茂金属聚乙烯,起到耐穿刺作用,E层与G层原料的选择是基于对成本、延伸率、挺度、透明度、成膜的厚薄均匀性方面的综合考虑。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的制备方法,将A层、B层、C层、D层、E层、F层和G层原料分别经挤出机熔融挤出,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汇合后,经过膜口风环定型,水环冷却进入第一牵引装置进行拉伸排气处理,通过旋转牵引装置使薄膜的厚薄点在卷轴上均匀分布,进入第二牵引装置于≤100℃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在纠偏装置中进行纠偏,进入第三牵引装置拉膜,最后通过导膜装置经收卷装置收卷,得到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作为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1)将A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200-26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A层熔融物料;将B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170-25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B层熔融物料;将C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200-26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C层熔融物料;将D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170-25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D层熔融物料;将E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180-24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E层熔融物料;将F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180-24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F层熔融物料;将G层原料按比例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并在180-240℃的熔融温度下进行共混挤出,形成G层熔融物料;各层熔融物料通过各自的流道进入温度为220-260℃的共挤出模头与其他挤出机出来的物料一起进行共挤出;(2)经过膜口风环定型,水环冷却进入第一牵引装置进行拉伸排气处理,通过旋转牵引装置使薄膜的厚薄点在卷轴上均匀分布,进入第二牵引装置于≤100℃的温度下烘干,然后在纠偏装置中进行纠偏,进入第三牵引装置拉膜,最后通过导膜装置经收卷装置收卷,得到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从包装膜横截面开始从外到内依次为A层、B层、C层、D层、E层、F层和G层,其中,A层和C层成分相同,均为尼龙,B层和D层成分相同,均为粘合树脂,E层为低密度聚乙烯,F层为茂金属聚乙烯,所述的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65~0.915g/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从包装膜横截面开始从外到内依次为A层、B层、C层、D层、E层、F层和G层,其中,A层和C层成分相同,均为尼龙,B层和D层成分相同,均为粘合树脂,E层为低密度聚乙烯,F层为茂金属聚乙烯,所述的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65~0.915g/cm3,熔融指数为1.0~3.0g/10min,G层为热封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的厚度为120~240um,A层、B层、C层、D层、E层、F层、G层的厚度占比为8~16%:8~16%:8~16%:8~16%:8~15%:8~15%:8~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A层和C层所述的尼龙密度为1.13~1.17g/cm3;A层和C层所述的尼龙为PA-6、PA-610或PA-1010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B层和D层所述的粘合树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树脂的密度为0.90~0.91g/cm3,熔融指数为2.8~3.0g/1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E层所述的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0.93g/cm3,熔融指数为1.5~2.5g/1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G层为热封层,为茂金属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改性树脂,所述的共混改性树脂的熔融指数为1.8~2.2g/10min,密度为0.81-0.93g/cm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低温耐穿刺包装膜,其特征在于:热封层中茂金属聚乙烯的质量占共混改性树脂质量的30%~7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质量占共混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张宝轩王学广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齐鲁乙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