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039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包括栽培支架、照明系统、水循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定植容器,所述定植容器置于栽培支架上,所述照明系统置于栽培支架上并正对定植容器设置,所述定植容器呈上端带敞口的腔体结构,腔体内部设有挡水板以及隔板,其敞口处可拆卸覆盖有定植板,该定植板上设有若干个定植孔,且其边沿位置还设有上水口,所述定植容器边沿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水循环系统分别与上水口以及排水口管道连通从而形成水路循环,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照明系统以及水循环系统电性连接,解决了室内种植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提供给用户实现多模式栽培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
本技术涉及室内种植
,尤其涉及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剧,都市人均保有绿化面积处于较低水平,绿植的减少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由此诱发了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而室内种植系统提供给都市人在室内进行园艺栽培的可能,但是常规的室内种植系统种植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解决了室内种植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提供给用户实现多模式栽培的可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包括栽培支架、照明系统、水循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定植容器,所述定植容器置于栽培支架上,所述照明系统置于栽培支架上并正对定植容器设置,所述定植容器呈上端带敞口的腔体结构,腔体内部设有挡水板以及隔板,其敞口处可拆卸覆盖有定植板,该定植板上设有若干个定植孔,且其边沿位置还设有上水口,所述定植容器边沿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水循环系统分别与上水口以及排水口管道连通从而形成水路循环,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照明系统以及水循环系统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上水管、回水管以及水泵,所述水泵以及水箱均置于栽培支架底部设置的容纳腔内,所述上水管置于栽培支架的右侧,其两端分别与水泵以及定植板的上水口管道连通,所述回水管置于栽培支架的左侧,其两端分别与水箱以及定植容器的排水口管道连通。优选的,所述栽培支架呈框架结构其内部设有隔板,并通过隔板将栽培支架分隔成多层结构,所述定植容器可拆卸放置在隔板上。优选的,所述栽培支架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隔板,且隔板之间的高度不小于300mm。优选的,所述隔板置于定植容器腔体中间位置,其下端设有过水口。优选的,所述挡水板高度低于定植容器上沿,其侧面设有排水孔。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安装在栽培支架底部设置的容纳腔内,并与水泵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该室内种植系统通过在定植容器上放置或移除定植板,将植株放入定植容器内,向水箱内加入营养液,并调节控制系统对水循环系统和照明系统进行针对性控制,从而满足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室内栽培,不同栽培层间可选用不同栽培模式,充分展现出多元化室内栽培的乐趣,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栽培选择,提升了栽培体验,解决了室内种植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提供给用户实现多模式栽培的可能,进一步的,水循环系统分别与上水口以及排水口管道连通从而形成水路循环,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整体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栽培支架;2、照明系统;3、控制系统;4、定植容器;5、挡水板;6、隔板;7、过水口;8、定植板;9、定植孔;10、上水口;11、排水口;12、水箱;13、上水管;14、回水管;15、水泵。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本技术在具体实施如下:如图1-4所示的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包括栽培支架1、照明系统2、水循环系统、控制系统3以及定植容器4,定植容器4置于栽培支架1上,栽培支架1呈框架结构其内部设有隔板,并通过隔板将栽培支架1分隔成多层结构,定植容器4可拆卸放置在隔板上,栽培支架1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隔板,且隔板之间的高度不小于300mm,照明系统3置于栽培支架1上并正对定植容器4设置,定植容器4呈上端带敞口的腔体结构,腔体内部设有挡水板5以及隔板6,隔板6置于定植容器4腔体中间位置,其下端设有过水口7,挡水板5高度低于定植容器4上沿,其侧面设有排水孔,挡水板5用于对流水进行阻拦以提升水位,其敞口处可拆卸覆盖有定植板8,该定植板8上设有若干个定植孔9,且其边沿位置还设有上水口10,定植容器4边沿处开设有排水口11,水循环系统分别与上水口10以及排水口11管道连通从而形成水路循环,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控制系统3分别与照明系统2以及水循环系统电性连接,从而满足不同栽培模式所需的参数,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12、上水管13、回水管14以及水泵15,水泵15以及水箱12均置于栽培支架1底部设置的容纳腔内,上水管13置于栽培支架1的右侧,其两端分别与水泵15以及定植板8的上水口10管道连通,回水管14置于栽培支架1的左侧,其两端分别与水箱12以及定植容器4的排水口11管道连通,控制系统3安装在栽培支架1底部设置的容纳腔内,并与水泵15电性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在定植容器4上放置或移除定植板8,将植株放入定植容器4内,并调节控制系统3对水循环系统和照明系统2进行针对性控制,根据栽培模式对控制器参数进行预设后,营养液/清水添加至水箱12,控制器依据预设参数指示水泵15动作,将营养液/清水压入上水管13然后通过上水口10进入定植容器4内对植株进行浇灌,多余的营养液/清水从排水口11排出,经由回水管14回流至水箱12中,从而满足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室内栽培,不同栽培层间可选用不同栽培模式,充分展现出多元化室内栽培的乐趣,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栽培选择,提升了栽培体验,解决了室内种植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提供给用户实现多模式栽培的可能。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支架、照明系统、水循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定植容器,所述定植容器置于栽培支架上,所述照明系统置于栽培支架上并正对定植容器设置,所述定植容器呈上端带敞口的腔体结构,腔体内部设有挡水板以及隔板,其敞口处可拆卸覆盖有定植板,该定植板上设有若干个定植孔,且其边沿位置还设有上水口,所述定植容器边沿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水循环系统分别与上水口以及排水口管道连通从而形成水路循环,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照明系统以及水循环系统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支架、照明系统、水循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定植容器,所述定植容器置于栽培支架上,所述照明系统置于栽培支架上并正对定植容器设置,所述定植容器呈上端带敞口的腔体结构,腔体内部设有挡水板以及隔板,其敞口处可拆卸覆盖有定植板,该定植板上设有若干个定植孔,且其边沿位置还设有上水口,所述定植容器边沿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水循环系统分别与上水口以及排水口管道连通从而形成水路循环,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照明系统以及水循环系统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栽培模式室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上水管、回水管以及水泵,所述水泵以及水箱均置于栽培支架底部设置的容纳腔内,所述上水管置于栽培支架的右侧,其两端分别与水泵以及定植板的上水口管道连通,所述回水管置于栽培支架的左侧,其两端分别与水箱以及定植容器的排水口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焕彬陈智杰刘志源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田润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