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298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有散热槽道,散热槽道的一侧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风扇,另一侧设有排出壳体内热风的排出风扇;散热器设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下方,散热器的进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的一侧,散热器的出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热源集中,在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散热槽道,通过吸入风扇和排出风扇使得热量及时排出壳体,保证电源及时散热,从而提高电源模块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电源模块主要用于为下游部件提供交流或直流电,一般双风扇式电源模块的供电功率要求1500W,供电过程中最大功耗150W,目前这种规格的电源模块需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三相交流输入线电压>35VAC时,ACDC输出最大输出功率不小于1500W;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1.5h。现有的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功耗较大,易造成局部热集中;另外,双风扇式电源模块通常以增大体积来满足散热需求,外部携带时也虚携带大体积散热器,造成携带笨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将热源集中,在PCB板上开设散热槽道,通过吸入风扇和排出风扇使得热量及时排出壳体,保证电源模块的安全。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有散热槽道,散热槽道的一侧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风扇,另一侧设有排出壳体内热风的排出风扇;散热器设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下方,散热器的进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的一侧,散热器的出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的另一侧。进一步,所述的散热器为热管散热器。进一步,所述的吸入风扇的出风口与散热槽道的一侧相距10~20mm;所述的排出风扇的出风口与散热槽道的另一侧相距5~15mm。进一步,所述的散热槽道与吸入风扇、排出风扇的横向中轴线在一条水平线上;所述的散热槽道的槽深为0.8~1.0mm。进一步,所述的散热器的进风管道与吸入风扇的垂直距离为2~15cm;所述的散热器的出风管道与排出风扇的垂直距离为1~10cm。进一步,所述的散热槽道四周设有导热脂层。进一步,所述的壳体的底部设有散热层,所述散热层的底面上设有多个散热齿。进一步,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齿。进一步,所述的散热齿为十字型散热齿。进一步,所述的电源模块为PCB板;所述的壳体外部设有开关和电气接头;所述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电气接头电连接,所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通过合理分布内部元器件,模块内部元件传热集中,在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散热槽道形成热通道;吸入风扇从外界抽冷空气进入壳体,冷空气一路吹扫散热槽道对电源模块底部进行散热,另一路进入散热器换热,排出风扇将换热后热风送出壳体外部,从而使得壳体内热量及时排出壳体,保证电源模块的安全。本技术将热源集中,在电源模块底板上开设散热槽道,通过吸入风扇和排出风扇带走主要元器件形成的集中热,增强电源模块的散热效果。同时,本技术体积较小,携带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双风扇式电源模块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风扇式电源模块的底部结构图。其中,1为壳体,2为PCB板,3为吸入风扇,4为排出风扇,5为散热槽道,6为散热层,7为散热齿,8为开关,9为电气接头,10为散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参见图1和图2,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有散热槽道5,散热槽道5的一侧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风扇3,另一侧设有排出壳体内热风的排出风扇4;散热器10设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下方,散热器10的进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5的一侧,散热器10的出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5的另一侧。进一步,所述的散热器10为热管散热器。进一步,所述的吸入风扇3的出风口与散热槽道5的一侧相距10~20mm;所述的排出风扇4的出风口与散热槽道5的另一侧相距5~15mm。进一步,所述的散热槽道5与吸入风扇3、排出风扇4的横向中轴线在一条水平线上;所述的散热槽道5的槽深为0.8~1.0mm。进一步,所述的散热器10的进风管道与吸入风扇3的垂直距离为2~15cm;所述的散热器10的出风管道与排出风扇4的垂直距离为1~10cm。进一步,所述的散热槽道5四周设有导热脂层。在散热槽道5四周设置导热脂层,主要是为了减小接触热阻并起到密封作用。进一步,所述的壳体1的底部设有散热层6,所述散热层6的底面上设有多个散热齿7。进一步,所述的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齿7。进一步,所述的散热齿7为十字型散热齿。进一步,所述的电源模块为PCB板2;所述的壳体1外部设有开关8和电气接头9;所述开关8的一端与所述电气接头9电连接,所述开关8的另一端与所述PCB板2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的壳体1的上方还设有把手,方便携带。由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通过合理分布内部元器件,模块内部元件传热集中,在电源模块PCB板2上开设散热槽道5形成热通道,吸入风扇3从外界抽冷空气进入壳体1,冷空气一路吹扫散热槽道5对电源模块底部进行散热降温,另一路经散热器10换热后,排出风扇4将换热后热风送出壳体1外部,从而使得壳体1内热量及时排出壳体1,保证电源模块的安全。本技术将热源集中,在电源模块PCB板2上开设散热槽道5,通过吸入风扇3和排出风扇4带走主要元器件形成的集中热,增强了电源模块的散热效果,保证了电源模块的安全性能。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是实现本技术较优的例子,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做出的任何非本质的添加、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有散热槽道(5),散热槽道(5)的一侧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风扇(3),另一侧设有排出壳体内热风的排出风扇(4);散热器(10)设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下方,散热器(10)的进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5)的一侧,散热器(10)的出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5)的另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上开设有散热槽道(5),散热槽道(5)的一侧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风扇(3),另一侧设有排出壳体内热风的排出风扇(4);散热器(10)设于电源模块的底板下方,散热器(10)的进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5)的一侧,散热器(10)的出风管道设置在散热槽道(5)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器(10)为热管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入风扇(3)的出风口与散热槽道(5)的一侧相距10~20mm;所述的排出风扇(4)的出风口与散热槽道(5)的另一侧相距5~1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风扇式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槽道(5)与吸入风扇(3)、排出风扇(4)的横向中轴线在一条水平线上;所述的散热槽道(5)的槽深为0.8~1.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风扇式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泽明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泽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