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723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包括硅油减震器上壳体、硅油减震器下壳体、硅油减震垫层、螺丝槽、挤压块、第一转动螺栓、隔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二转动螺栓、第三转动螺栓、滑动孔、夹紧块、固定槽、卡槽、缓冲垫、螺纹孔、第一自锁螺母、第二自锁螺母、螺纹挤压杆、挡板和边孔,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器下壳体,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内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垫层,所述硅油减震器下壳体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固定槽,该硅油减震器壳体结构简单,摒弃传统一体化结构,可以自由安装与拆卸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方便该硅油减震器壳体更换内部硅油减震垫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为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
技术介绍
汽车零部件的硅油减震器壳体中心为套入发动机曲轴的通孔,硅油减震器壳体四周与盖板形成一圈空腔,空腔内容纳惯性块,轴承带把惯性块与硅油减震器壳体轴向隔开,在惯性块与硅油减震器壳体之间的间隙注有硅油,通过盖板将惯性块、轴承带、硅油密封在硅油减震器壳体内即可使用;传统硅油减震器壳体结构复杂,使用麻烦,为一体化结构,不能人工安装与拆卸,不利于用户更换硅油减震器壳体内部零件与硅油,且用户无法维修与清洗硅油减震器壳体,不利于用户使用;针对这些缺陷,设计一种硅油减震器壳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包括硅油减震器上壳体、硅油减震器下壳体、硅油减震垫层、螺丝槽、挤压块、第一转动螺栓、隔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二转动螺栓、第三转动螺栓、滑动孔、夹紧块、固定槽、卡槽、缓冲垫、螺纹孔、第一自锁螺母、第二自锁螺母、螺纹挤压杆、挡板和边孔,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器下壳体,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内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垫层,所述硅油减震器下壳体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固定槽,且固定槽套接在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外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外侧粘接有缓冲垫,且缓冲垫位于固定槽内壁一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内壁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内壁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中心处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且第二转动螺栓与第二连接杆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顶部一侧均设置有挤压块,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顶部一侧均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且第一转动螺栓与挤压块连接,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开设有螺丝槽,所述螺丝槽中心处开设有边孔,且边孔套接在挤压块外侧,所述螺丝槽内部焊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部套接有螺纹挤压杆,且螺纹挤压杆一端与挤压块连接,所述螺纹挤压杆一端套接有第一自锁螺母与第二自锁螺母,且第一自锁螺母与第二自锁螺母位于隔板两侧,所述螺纹挤压杆另一端焊接有挡板,且挡板位于第一自锁螺母一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底部开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内部套接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一端套接有第三转动螺栓,且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底部与第三转动螺栓连接,所述硅油减震器下壳体顶部开设有卡槽,且卡槽套接在夹紧块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内壁均套接有保护套,且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外侧套接有防尘薄膜。进一步的,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内壁设置有硅油槽,且硅油槽套接在硅油减震垫层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中心处开设有转动孔,且转动孔套接在第二转动螺栓外侧。进一步的,所述夹紧块一端套接有橡胶垫,且橡胶垫位于卡槽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硅油减震器壳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拧动第一自锁螺母与第二自锁螺母,使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转动,从而使夹紧块卡紧或脱离硅油减震器下壳体顶部卡槽,完成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卡紧固定,摒弃传统一体化结构,可以自由安装与拆卸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方便该硅油减震器壳体更换内部硅油减震垫层,同时方便用户维修与清洗硅油减震器上壳体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有利于用户使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硅油减震器下壳体的零件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的硅油减震器上壳体的零件放大图;图中:1、硅油减震器上壳体;2、硅油减震器下壳体;3、硅油减震垫层;4、螺丝槽;5、挤压块;6、第一转动螺栓;7、隔板;8、第一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10、第二转动螺栓;11、第三转动螺栓;12、滑动孔;13、夹紧块;14、固定槽;15、卡槽;16、缓冲垫;17、螺纹孔;18、第一自锁螺母;19、第二自锁螺母;20、螺纹挤压杆;21、挡板;22、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包括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硅油减震垫层3、螺丝槽4、挤压块5、第一转动螺栓6、隔板7、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第二转动螺栓10、第三转动螺栓11、滑动孔12、夹紧块13、固定槽14、卡槽15、缓冲垫16、螺纹孔17、第一自锁螺母18、第二自锁螺母19、螺纹挤压杆20、挡板21和边孔22,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内壁均套接有保护套,且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外侧套接有防尘薄膜,有利于保护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内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垫层3,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内壁设置有硅油槽,且硅油槽套接在硅油减震垫层3外侧,有利于硅油减震垫层3固定,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固定槽14,且固定槽14套接在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外侧,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外侧粘接有缓冲垫16,且缓冲垫16位于固定槽14内壁一侧,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内壁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8,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内壁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杆9,第一连接杆8中心处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10,且第二转动螺栓10与第二连接杆9中心处连接,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中心处开设有转动孔,且转动孔套接在第二转动螺栓10外侧,有利于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转动,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顶部一侧均设置有挤压块5,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顶部一侧均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6,且第一转动螺栓6与挤压块5连接,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开设有螺丝槽4,螺丝槽4中心处开设有边孔22,且边孔22套接在挤压块5外侧,螺丝槽4内部焊接有隔板7,隔板7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17,螺纹孔17内部套接有螺纹挤压杆20,且螺纹挤压杆20一端与挤压块5连接,螺纹挤压杆20一端套接有第一自锁螺母18与第二自锁螺母19,且第一自锁螺母18与第二自锁螺母19位于隔板7两侧,螺纹挤压杆20另一端焊接有挡板21,且挡板21位于第一自锁螺母18一侧,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开设有滑动孔12,滑动孔12内部套接有夹紧块13,夹紧块13一端套接有第三转动螺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包括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硅油减震垫层(3)、螺丝槽(4)、挤压块(5)、第一转动螺栓(6)、隔板(7)、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第二转动螺栓(10)、第三转动螺栓(11)、滑动孔(12)、夹紧块(13)、固定槽(14)、卡槽(15)、缓冲垫(16)、螺纹孔(17)、第一自锁螺母(18)、第二自锁螺母(19)、螺纹挤压杆(20)、挡板(21)和边孔(22),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内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垫层(3),所述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固定槽(14),且固定槽(14)套接在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外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外侧粘接有缓冲垫(16),且缓冲垫(16)位于固定槽(14)内壁一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内壁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8),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内壁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杆(9),所述第一连接杆(8)中心处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10),且第二转动螺栓(10)与第二连接杆(9)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顶部一侧均设置有挤压块(5),所述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顶部一侧均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6),且第一转动螺栓(6)与挤压块(5)连接,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开设有螺丝槽(4),所述螺丝槽(4)中心处开设有边孔(22),且边孔(22)套接在挤压块(5)外侧,所述螺丝槽(4)内部焊接有隔板(7),所述隔板(7)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17),所述螺纹孔(17)内部套接有螺纹挤压杆(20),且螺纹挤压杆(20)一端与挤压块(5)连接,所述螺纹挤压杆(20)一端套接有第一自锁螺母(18)与第二自锁螺母(19),且第一自锁螺母(18)与第二自锁螺母(19)位于隔板(7)两侧,所述螺纹挤压杆(20)另一端焊接有挡板(21),且挡板(21)位于第一自锁螺母(18)一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开设有滑动孔(12),所述滑动孔(12)内部套接有夹紧块(13),所述夹紧块(13)一端套接有第三转动螺栓(11),且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底部与第三转动螺栓(11)连接,所述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顶部开设有卡槽(15),且卡槽(15)套接在夹紧块(13)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油减震器壳体,包括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硅油减震垫层(3)、螺丝槽(4)、挤压块(5)、第一转动螺栓(6)、隔板(7)、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第二转动螺栓(10)、第三转动螺栓(11)、滑动孔(12)、夹紧块(13)、固定槽(14)、卡槽(15)、缓冲垫(16)、螺纹孔(17)、第一自锁螺母(18)、第二自锁螺母(19)、螺纹挤压杆(20)、挡板(21)和边孔(22),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与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内部设置有硅油减震垫层(3),所述硅油减震器下壳体(2)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固定槽(14),且固定槽(14)套接在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外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外侧粘接有缓冲垫(16),且缓冲垫(16)位于固定槽(14)内壁一侧,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内壁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8),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内壁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杆(9),所述第一连接杆(8)中心处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10),且第二转动螺栓(10)与第二连接杆(9)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顶部一侧均设置有挤压块(5),所述第一连接杆(8)与第二连接杆(9)顶部一侧均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6),且第一转动螺栓(6)与挤压块(5)连接,所述硅油减震器上壳体(1)底部开设有螺丝槽(4),所述螺丝槽(4)中心处开设有边孔(22),且边孔(22)套接在挤压块(5)外侧,所述螺丝槽(4)内部焊接有隔板(7),所述隔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福春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恒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