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控流量增益的电液控制阀
本申请属于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控流量增益的电液控制阀。
技术介绍
近几年工业技术的发展迅速,电液控制系统广泛用于工业制造、船舶、冶金和工程机械的各个领域,液压阀作为电液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其流量特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优劣。随着液压装备种类及应用场合日益增多,其工作过程中常需要多种工况动作特性,因此对电液控制系统输出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一般的电液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中可以发现,电液控制阀(电液比例或伺服阀)流量增益的大小能够直接影响系统的开环增益,从而直接影响系统控制性能。目前改变流量增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使阀口面积梯度随阀口开度而变化;第二种方式,采用多阀并联控制。第一种方式一般在阀芯或阀套处设半圆形、V字形、倒V字形、梯形或其他组合形状的节流槽口,使得当阀芯在一个自由度上运动时,阀口的最小过流面积随面积梯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方法在阀加工完成后便由阀芯或阀套的机械结构限定,无法在工程应用中实现流量增益可控可调。第二种方式需要多组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控流量增益的电液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液控制阀包括上下固定相连的上阀体(2)和下阀体(13),所述的上阀体(2)的下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均仅能上下移动的上压力补偿板(4)和下压力补偿板(3);/n所述的上压力补偿板(4)和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之间设有阀芯(7),所述阀芯(7)的四周分别设有驱动所述的阀芯(7)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约束机构和驱动所述的阀芯(7)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约束机构;/n所述的第一导向约束机构包括均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机械转换器(1)和第一约束器,所述的第一电-机械转换器(1)位于所述上阀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控流量增益的电液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液控制阀包括上下固定相连的上阀体(2)和下阀体(13),所述的上阀体(2)的下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均仅能上下移动的上压力补偿板(4)和下压力补偿板(3);
所述的上压力补偿板(4)和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之间设有阀芯(7),所述阀芯(7)的四周分别设有驱动所述的阀芯(7)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约束机构和驱动所述的阀芯(7)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约束机构;
所述的第一导向约束机构包括均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机械转换器(1)和第一约束器,所述的第一电-机械转换器(1)位于所述上阀体(2)外并固定在所述上阀体(2)的左侧面上;所述的第一电-机械转换器(1)具有水平向右延伸并穿入所述凹槽内的第一驱动杆,且所述的第一驱动杆抵触在所述阀芯(7)的左侧面上,以驱动所述的阀芯(7)沿左右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一约束器包括第一挡板(12)和第一弹簧推杆(11),所述的第一挡板(12)固定在所述上阀体(2)的右侧面上,所述的第一弹簧推杆(11)沿左右方向水平贯穿所述的第一挡板(12),所述的第一弹簧推杆(11)的右端与所述的第一挡板(12)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弹簧推杆(11)的左端延伸至所述的凹槽内并通过第一弹簧(10)连接有第一弹簧压头(9),所述的第一弹簧(10)可沿左右方向伸缩,所述的第一弹簧压头(9)连接有第一压球(8),且所述的第一压球(8)抵触在所述阀芯(7)的右侧面上;
所述的第二导向约束机构包括均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机械转换器(14)和第二约束器,所述的第二电-机械转换器(14)位于所述上阀体(2)外并固定在所述上阀体(2)的前侧面上;所述的第二电-机械转换器(14)具有水平穿入所述凹槽内的第二驱动杆,且所述的第二驱动杆抵触在所述阀芯(7)的前侧面上,以驱动所述的阀芯(7)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二约束器包括第二挡板(19)和第二弹簧推杆(18),所述的第二挡板(19)固定在所述上阀体(2)的后侧面上,所述的第二弹簧推杆(18)沿前后方向水平贯穿所述的第二挡板(19),所述的第二弹簧推杆(18)的后端与所述的第二挡板(19)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弹簧推杆(18)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的凹槽内并通过第二弹簧(17)连接有第二弹簧压头(16),所述的第二弹簧(17)可沿前后方向伸缩,所述的第二弹簧压头(16)连接有第二压球(15),且所述的第二压球(15)抵触在所述阀芯(7)的右侧面上;
所述的上压力补偿板(4)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上进油槽(p3)、上出油槽(a3)和上低压槽(t3);
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下进油槽(p1)、第一下出油槽(a1)和第一下低压槽(t1);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二下进油槽(p5)、第二下出油槽(a5)和第二下低压槽(t6),其中,所述的第二下进油槽(p5)与所述的第一下进油槽(p1)关于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的中心横截面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二下出油槽(a5)与所述的第一下出油槽(a1)关于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的中心横截面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二下低压槽(t6)与所述的第一下低压槽(t1)关于所述的下压力补偿板(3)的中心横截面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二下进油槽(p5)与所述的第一下进油槽(p1)通过下进油孔(p4)连通,所述的第二下出油槽(a5)与所述的第一下出油槽(a1)通过下出油孔(a4)连通,所述的第二下低压槽(t6)与所述的第一下低压槽(t1)通过下低压孔(t2)连通;所述的阀芯(7)上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中进油槽(p2)、中出油槽(a2)和中低压孔(t5),所述的中出油槽(a2)的右侧、所述上进油槽(p3)的左侧以及所述第一下进油槽(p1)的左侧构成阀口,所述的中出油槽(a2)的右侧边在所述的阀芯(7)上的投影是阀口曲线(L),且所述的阀口曲线(L)是曲线或折线;
所述的第一下进油槽(p1)和所述的上进油槽(p3)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下出油槽(a1)和所述的上出油槽(a3)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下低压槽(t1)和所述的上低压槽(t3)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的中出油槽(a2)和所述的中进油槽(p2)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的中出油槽(a2)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下出油槽(a1)与所述第一下进油槽(p1)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下阀体(13)的下表面上设有进油口(P)、出油口(A)和回油口(T),所述的下阀体(13)内分别设有进油流道(p)、出油流道(a)和低压流道(t),所述的第二下进油槽(p5)经所述的进油流道(p)与所述的进油口(P)连通,所述的第二下出油槽(a5)经所述的出油流道(a)与所述的出油口(A)连通,所述的第二下低压槽(t6)经所述低压流道(t)与所述的回油口(T)连通;
所述的第二下进油槽(p5)、所述的下进油孔(p4)、所述的第一下进油槽(p1)、所述的中进油槽(p2)和所述的上进油槽(p3)上下对准并贯通,以形成高压腔(P1);所述的第二下出油槽(a5)、所述的下出油孔(a4)、所述的第一下出油槽(a1)、所述的中出油槽(a2)和所述的上出油槽(a3)上下对准并贯通,以形成工作腔(A1);所述的第二下低压槽(t6)、所述的下低压孔(t2)、所述的第一下低压槽(t1)、所述的中低压孔(t5)和所述的上低压槽(t3)上下对准并贯通,以形成低压腔(T1);所述的高压腔(P1)经所述的进油流道(p)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陆倩倩,丁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