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光庭专利>正文

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9683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包含有:一离心泵浦,主要于其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周面对应的阻水盖座、导水盖座第一、二开孔端面,得制作一环形凹沟;数弹性O形环,该弹性O形环其最小外径必须大于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径,再将弹性O形环套组至环形凹沟内,据此,可以最简单的方式达最节省人力的组装,加上利用其弹性O形环具有吸震缓冲效果,可使离心泵浦旋转作动时可自动对心,及因抽水时产生负压作用而可适时阻止回流,有效提升扬程同时节省耗电,获得最大性能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泵浦的
,尤指其技术上提供一种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主要于阻水盖座、导水盖座第一、二开孔端面制作一环形凹沟,得以套设多用途弹性O形环,可以最简单的方式达最节省人力的组装,加上利用其弹性O形环具有吸震缓冲效果,可使离心泵浦旋转作动时可自动对心,及因抽水时产生负压作用而可适时阻止回流,有效提升扬程同时节省耗电,获得最大性能提升。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所示,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04204364号「用于离心泵浦的外形拘束式自动调心止漏装置」专利案所揭示的现有技术剖示图,其叶轮10设在离心式泵浦的壳体11内,所以不会有泄漏的问题,因其泄漏也是在壳体11内部,不会对泵浦外部造成任何影响,但会造成其能源损失、扬程减低、成本高、效率差等问题。而其叶轮10与壳体11最接近的地方就是吸入水口12的位置,但因为叶轮10是动态而壳体11是静止,两者必须保持距离必定形成间隙,有间隙就会泄漏,间隙越大泄漏越多,效能自然就变差。另一方面,轴13只有单边支撑,会有晃动的问题,叶轮10多组或叶轮10的动态平衡如果不佳时,震动会更严重,所以有效解决间隙问题显得就愈加重要了。请参阅图2所示,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03217282号「机械轴封保护盖及具有该机械轴封保护盖之泵浦」专利案所揭示的现有技术剖示图,其中叶轮20与叶轮盒21都在泵浦壳体22内部,所以不会因泄漏对外部造成任何影响,但是其叶轮盒21是静止的,而叶轮20是动态的,因此两者间之间隙就变成为必需的,再者其轴23为单边支撑,所以会有晃动的问题,如果多组叶轮20或叶轮20的动态平衡不佳,则间隙需要扩大,否则硬碰硬必使泵浦损坏。请参阅图3所示,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80205627号「离心式喷射泵浦之构造」专利案剖示图,其泵浦30内部设马达转轴31组接叶片32,而其容器本体33则组接导水盖34,导水盖34是静止而叶片32是活动的,其问题点在于叶片32靠近导水盖34的位置没有间隙,组装就不好组装,另一方面叶片32会卡死或转不动,而且其马达转轴31也是单边支撑,所以晃动又没间隙,一方面有可能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可实施也极易损坏。因一动一静之间必须分隔,且叶片32或动态平衡的问题、震动的问题,多组叶片32时其情形更为严重。请参阅图4所示,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04204364号「用于离心泵浦的外形拘束式自动调心止漏装置」专利案剖示图,其为了改善动态叶轮40与静态导水器盖41、叶轮盒42间间隙过大问题,乃设置了外周八角形的止漏环43,再以一个盖设板44将止漏环43固定,但是其八角形的止漏环43及圆形的盖设板44其相对位置的静态导水器盖41、叶轮盒42表面上,就要做出相同的八角形槽411、421接一圆形槽412、422,其中八角形的止漏环20还好加工,只是制程比较繁琐,但八角形槽411、421就不易加工,组装过程中由于需对应相对位置,因此造成人力成本增加及工序繁琐、拖长完工时间、彰显效率不彰等问题,加上八角形的止漏环43需使用硬质材料制作,轴心旋转时也可能也可能造成碰触毁损。是以,针对上述现有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也系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有鉴于此,技术设计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主要于阻水盖座、导水盖座第一、二开孔端面制作一环形凹沟,该环形凹沟得以套设多用途弹性O形环,可以最简单的方式达最节省人力的组装,加上利用其弹性O形环具有吸震缓冲效果,可使离心泵浦旋转作动时可自动对心,及因抽水时产生负压作用而可适时阻止回流,有效提升扬程同时节省耗电,获得最大性能提升。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其包括:一离心泵浦,前述离心泵浦内设有数个导水轮,前述离心泵浦入水口与第一个前述导水轮间设有一个阻水盖座,而两两前述导水轮间设有一导水盖座,进而使得前述阻水盖座与前述导水盖座间形成一密闭空间,前述导水轮为双层轴盘结构,包括外轴盘与内轴盘,外轴盘与内轴盘之间设有通道及叶片,前述入水口水流由前述通道经前述叶片推动往前述密闭空间流动,前述导水盖座也为双层结构,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及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之间的流道,能够将前述密闭空间水流导引至下一前述导水轮的前述通道处;其特征在于:前述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周面对应的前述阻水盖座一第一开孔端面及前述导水盖座一第二开孔端面制作有第一环形凹沟、第二环形凹沟,数个第一弹性O形环、第二弹性O形环分别套组至前述第一环形凹沟、第二环形凹沟,前述第一弹性O形环、第二弹性O形环的最小外径大于前述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径。其中:前述导水轮内轴盘的内轴外周面对应的前述导水盖座一第三开孔端面制作有第三环形凹沟,一第三弹性O形环套组至前述第三环形凹沟,前述第三弹性O形环的最小外径大于前述导水轮内轴盘的内轴外径。其中:前述导水轮内、外轴盘表面组设有数个耐磨片。据此,可以最简单的方式达最节省人力的组装,加上利用其弹性O形环具有吸震缓冲效果,可使离心泵浦旋转作动时可自动对心,及因抽水时产生负压作用而可适时阻止回流,有效提升扬程同时节省耗电,获得最大性能提升。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04204364号专利案揭示的现有技术剖示图。图2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03217282号专利案揭示的现有技术剖示图。图3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80205627号专利案剖示图。图4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04204364号专利案剖示图。图5是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左侧视方向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平面剖示图。图7是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右侧视方向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水流方向示意剖面图。图10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剖示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10-叶轮;11-壳体;12-吸入水口;13-轴;20-叶轮;21-叶轮盒;22-泵浦壳体;23-轴;30-泵浦;31-马达转轴;32-叶片;33-容器本体;34-导水盖;40-叶轮;41-导水器盖;411-八角形槽;412-圆形槽;42-叶轮盒;421-八角形槽;422-圆形槽;43-止漏环;44-盖设板;〔本技术〕50-离心泵浦;51-入水口;52-入水空间;53-出水口;54-出水空间;60-导水轮;61-外轴盘;62-内轴盘;63-通道;64-叶片;65-耐磨片;70-阻水盖座;71-第一开孔;711-第一环形凹沟;80-导水盖座;81-第一盘体;8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其包括:/n一离心泵浦,前述离心泵浦内设有数个导水轮,前述离心泵浦入水口与第一个前述导水轮间设有一个阻水盖座,而两两前述导水轮间设有一导水盖座,进而使得前述阻水盖座与前述导水盖座间形成一密闭空间,前述导水轮为双层轴盘结构,包括外轴盘与内轴盘,外轴盘与内轴盘之间设有通道及叶片,前述入水口水流由前述通道经前述叶片推动往前述密闭空间流动,前述导水盖座也为双层结构,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及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之间的流道,能够将前述密闭空间水流导引至下一前述导水轮的前述通道处;其特征在于:/n前述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周面对应的前述阻水盖座一第一开孔端面及前述导水盖座一第二开孔端面制作有第一环形凹沟、第二环形凹沟,数个第一弹性O形环、第二弹性O形环分别套组至前述第一环形凹沟、第二环形凹沟,前述第一弹性O形环、第二弹性O形环的最小外径大于前述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泵浦自动校心缓冲装置,其包括:
一离心泵浦,前述离心泵浦内设有数个导水轮,前述离心泵浦入水口与第一个前述导水轮间设有一个阻水盖座,而两两前述导水轮间设有一导水盖座,进而使得前述阻水盖座与前述导水盖座间形成一密闭空间,前述导水轮为双层轴盘结构,包括外轴盘与内轴盘,外轴盘与内轴盘之间设有通道及叶片,前述入水口水流由前述通道经前述叶片推动往前述密闭空间流动,前述导水盖座也为双层结构,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及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之间的流道,能够将前述密闭空间水流导引至下一前述导水轮的前述通道处;其特征在于:
前述导水轮外轴盘的轴外周面对应的前述阻水盖座一第一开孔端面及前述导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庭林家伟
申请(专利权)人:刘光庭林家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