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880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感应装置包括缓冲层、第一金属层、钝化层、第二金属层以及平坦层。所述触控感应装置还设有通孔,在环绕所述通孔的位置还包括第一补偿电极和第二补偿电极;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环绕前置摄像头开孔区即所述通孔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和所述第二补偿电极,能够有效解决前置摄像头开孔区的触摸触控信号量较弱而导致触控无法检测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前置摄像头开孔区处的触摸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其高耐久性,长寿命,并且支持多点触控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交互场景设备中。电容式触摸屏,通过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处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手指触摸的具体位置。因此,当触摸时引起的电容变化量较小时,传统的电容式触摸屏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到是否有触摸输入。由于触摸屏的结构设计方案是检测电容改变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开发出一种能够检测较小电容改变量的触摸屏设计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针对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显示屏,其触控电极图案通常需要直接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上表面,而且触控电极通常为镂空的金属网格(MetalMesh),其导电面积相对传统的整面透明氧化铟锡材质的触控电极,其实际有效导电电极面积较小,因此触控电极的驱动电极TX与感应电极RX之间的互容感应量非常小,导致手指触摸时,引起的电容变化量更小,不容易被触控芯片(TouchIC)检测到。随着智能手机朝着全面屏的方向快速发展,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出现如iPhoneX的刘海屏(Notch)设计方案,仅仅在手机的“前额”预留空间给前置摄像头,其余地方均为显示区域。为了实现更大的屏占比,出现了屏内摄像头方案,即AMOLED柔性屏采用圆形开孔设计,在对应下方前置摄像头的位置处的屏幕开个圆形孔,从而使智能手机的“前额”进一步变窄,比刘海屏更接近全面屏;由于圆形开孔位置处的触控电极被切除,因此在圆孔位置处的触控电极图案不完整,使得本来镂空的触控电极面积进一步减小,导致手指触摸时,引起的电容变化量进一步减小,因此往往导致圆孔边缘触控无法感应甚至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能够有效解决前置摄像头开孔区的触控电极被切除导致的触摸触控信号量较弱而导致触控无法检测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前置摄像头开孔区处的触摸灵敏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包括缓冲层、第一金属层、钝化层、第二金属层以及平坦层。具体地讲,所述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所述钝化层设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所述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钝化层上;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其中一层包括多个电极跨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中的另一层包括多排沿横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和多排沿纵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同一排的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电极跨桥依次电连接,同一排的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电极连线依次电连接,所述电极连线由所述第二金属层图样化形成;所述平坦层设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上;其中,所述触控感应装置还设有通孔,在环绕所述通孔的位置还包括第一补偿电极和第二补偿电极;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圆心设于上下左右相邻的4个所述电极跨桥围成的区域内。进一步地,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一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呈负相关;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呈负相关。进一步地,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面积呈正相关;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面积呈正相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的边缘位置设有均匀排布的多个呈凸字形的第一边缘电极,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边缘电极之间设有第一间隔区,所述第二电极的边缘位置设有均匀排布的多个呈凸字形的第二边缘电极,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边缘电极之间设有第二间隔区,所述第一边缘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所述第二边缘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隔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之间存在绝缘介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圆弧所在圆、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圆弧所在圆与所述通孔所在圆的圆心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不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宽度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包括第一补偿驱动电极和第一补偿感应电极;所述第一补偿驱动电极,与位于所述通孔一侧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补偿感应电极与位于所述通孔另一侧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进一步地,位于不同排的所述第一补偿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一补偿感应电极之间存在绝缘介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包括第二补偿驱动电极和第二补偿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补偿驱动电极与位于所述通孔一侧的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补偿感应电极与位于所述通孔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进一步地,位于不同排的所述第二补偿电极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之间存在绝缘介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前文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在环绕前置摄像头开孔区即所述通孔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和所述第二补偿电极,能够有效解决前置摄像头开孔区的触控电极被切除导致的触摸触控信号量较弱而导致触控无法检测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前置摄像头开孔区处的触摸灵敏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第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感应装置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感应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感应装置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补偿电极连接关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连接关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补偿电极连接关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连接关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部分标识如下:1、第一电极,11第一补偿电极,12、第一边缘电极,13、第一间隔区,2、第二电极,21、第二补偿电极,22、第二边缘电极,23、第二间隔区,111、第一补偿驱动电极,112、第一补偿感应电极,211、第二补偿驱动电极,212、第二补偿感应电极;101、电极跨桥,201、电极连线,501、通孔;10、基板,20、薄膜晶体管层,30、发光层,40、薄膜封装层,50、触控感应装置,60、玻璃盖板;51、缓冲层,52、第一金属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缓冲层;/n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n钝化层,设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n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钝化层上;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其中一层包括多个电极跨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中的另一层包括多排沿横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和多排沿纵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同一排的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电极跨桥依次电连接,同一排的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电极连线依次电连接,所述电极连线由所述第二金属层图样化形成;以及/n平坦层,设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上;/n其中,所述触控感应装置还设有通孔,在环绕所述通孔的位置还包括:/n第一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以及/n第二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缓冲层;
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
钝化层,设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
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钝化层上;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其中一层包括多个电极跨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中的另一层包括多排沿横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和多排沿纵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同一排的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电极跨桥依次电连接,同一排的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电极连线依次电连接,所述电极连线由所述第二金属层图样化形成;以及
平坦层,设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上;
其中,所述触控感应装置还设有通孔,在环绕所述通孔的位置还包括:
第一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以及
第二补偿电极,呈圆弧形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圆心设于上下左右相邻的4个所述电极跨桥围成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一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呈负相关;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呈负相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面积呈正相关;与所述通孔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中位点至所述通孔的圆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面积呈正相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边缘位置设有均匀排布的多个呈凸字形的第一边缘电极,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边缘电极之间设有第一间隔区,所述第二电极的边缘位置设有均匀排布的多个呈凸字形的第二边缘电极,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