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88073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5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通过调整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使触控电极线搭接的第二源漏极层部分表面趋于平坦,在提升触控电极线与第二源漏极层搭接面积的基础上,降低弯折时触控电极线断线的风险,进而提升触控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指以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为主的显示面板技术,相比与传统的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面板),AMOLED具有响应速度更快,对比度更高,视角较广,功耗低等特点。目前,市场上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触控显示产品,其中FMLOC(FlexibleMultipleLayerOnCell,柔性多层表面式触控)产品就是通过将触控功能直接集成在显示面板上,有利于整机更薄化。为了实现产品窄边框化,将显示面板的焊盘区设置在显示区背面,通过弯折的走线进行连接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技术,而在此类产品上集成FMLOC时,触控电极线需要通过外围区的源漏极层进行跳跃搭接,基于现有的显示面板结构在走线弯折时易造成触控电极线断线,严重影响触控显示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屏幕弯折区域易造成第二金属层断裂,影响触控显示产品良率的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外围区和焊盘区,所述外围区环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焊盘区位于所述外围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显示区上设有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与触控电极线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外围区并通过所述外围区的第二源漏极层与所述焊盘区连接;所述外围区的背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源漏极层、钝化层、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以及介质层,所述触控电极线通过设置在所述介质层上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的一面透过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为平整表面。进一步,所述钝化层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源漏极层透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搭接;所述介质层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所述介质层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侧壁,并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一侧的表面接触。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介质层和所述背板之间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三通孔,其中,所述平坦层延伸至所述第三通孔侧壁,并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一侧的表面接触;所述触控电极线透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背板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之间的第一平整层和第二平整层,其中,所述第一平整层和所述第二平整层距离所述背板的垂直距离相同;所述第一源漏极层在所述第一平整层和所述第二平整层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钝化层上设置有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使所述第一凸起贯穿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凸起贯穿所述第五通孔,并且所述钝化层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平整层距离所述背板的垂直距离相同;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接触。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介质层和所述背板之间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对应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二金属层透过所述第六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在背板上制作显示区、外围区和焊盘区,其中,所述外围区环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焊盘区位于所述外围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外围区的背板上依次制作第一源漏极层、钝化层、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以及介质层,并在所述介质层上刻蚀第一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的一面透过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为平整表面;在所述显示区上制作触控电极和触控电极线,其中,所述触控电极与触控电极线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外围区并通过所述外围区的第二源漏极层与所述焊盘区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进一步,在制作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之前,还包括:在所述钝化层上刻蚀第二通孔。进一步,在制作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之前,还包括:在所述背板上制作第一平整层和第二平整层,其中,所述第一平整层和所述第二平整层距离所述背板的垂直距离相同;在制作所述钝化层时,在所述钝化层上刻蚀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使所述第一凸起贯穿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凸起贯穿所述第五通孔,并且所述钝化层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平整层距离所述背板的垂直距离相同。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整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使触控电极线搭接的第二源漏极层部分表面趋于平坦,在提升触控电极线与第二源漏极层搭接面积的基础上,降低弯折时触控电极线断线的风险,进而提升触控产品的良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布线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延AB的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A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层级结构截面图;图5示出了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层级结构截面图;图6示出了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层级结构截面图;图7示出了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四种层级结构截面图;图8示出了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五种层级结构截面图;图9示出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图10示出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步骤S31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步骤S32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步骤S33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步骤S34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步骤S34执行之前制作平坦层后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了本公开第五实施例中步骤S41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本公开第五实施例中步骤S42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了本公开第五实施例中步骤S43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本公开第五实施例中步骤S44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图19示出了本公开第五实施例中步骤S45执行后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触控电极2-第二触控电极3-触控电极线10-背板20-第一源漏极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显示区、外围区和焊盘区,所述外围区环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焊盘区位于所述外围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n所述显示区上设有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与触控电极线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外围区并通过所述外围区的第二源漏极层与所述焊盘区连接;/n所述外围区的背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源漏极层、钝化层、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以及介质层,所述触控电极线通过设置在所述介质层上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的一面透过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为平整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区、外围区和焊盘区,所述外围区环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焊盘区位于所述外围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所述显示区上设有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与触控电极线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外围区并通过所述外围区的第二源漏极层与所述焊盘区连接;
所述外围区的背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源漏极层、钝化层、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以及介质层,所述触控电极线通过设置在所述介质层上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的一面透过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为平整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源漏极层透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搭接;所述介质层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侧壁,并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一侧的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介质层和所述背板之间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三通孔,其中,所述平坦层延伸至所述第三通孔侧壁,并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远离所述钝化层一侧的表面接触;
所述触控电极线透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背板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之间的第一平整层和第二平整层,其中,所述第一平整层和所述第二平整层距离所述背板的垂直距离相同;
所述第一源漏极层在所述第一平整层和所述第二平整层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
所述钝化层上设置有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使所述第一凸起贯穿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凸起贯穿所述第五通孔,并且所述钝化层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羊振中何祥飞杨波李传勇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