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电路、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79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电电路,其包括: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用于对母线电容放电,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在所述母线电容的两端;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执行放电,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可控制放电电流大小,放电速度快,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所述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中均包括有所述放电电路,通过所述放电电路对母线电容执行放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放电电路、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电电路、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
技术介绍
电动化汽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发展电动汽车被世界主要生产国普遍确立为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和转型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是电动汽车的重要部件,当整车停止工作时,由于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或者车载DC/DC等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电容较大,电容上存在残留电荷,使得母线处于带电状态,若此时进行拆机检修,则较高的母线电压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生命风险。因此,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或者车载DC/DC设备需要配有主动或者被动放电电路,保证在停机时能够短时间把电容电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目前,对于被动放电,一般是直接在母线电容上并联放电电阻实现,考虑到电阻损耗,阻值一般不会太小,导致该放电速度慢,时间较长。而对于主动放电,现有的方案一般是由继电器串联放电电阻实现,当需要放电时,闭合继电器,通过放电电阻实现放电,但由于使用继电器,该方案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继电器可能粘连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电电路、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设备以及车载DC/DC设备,旨在解决母线电容上残留电荷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电电路,其包括: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在母线电容的两端,用于对所述母线电容放电;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执行放电。进一步地,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包括第一N型MOS管、NPN型三极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漏极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电阻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N型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稳压管,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漏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稳压管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主动控制子单元,用于提供控制信号以主动执行放电,所述主动控制子单元与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栅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主动控制子单元包括控制芯片和二极管,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在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电阻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控制芯片的GPIO接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阻由多个电阻串联组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其包括: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为上述所述的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母线电容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设备,其包括: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为上述所述的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车载充电设备的母线电容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载DC/DC设备,其包括: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为上述所述的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车载DC/DC设备的母线电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母线电容的两端设置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并利用控制单元来控制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执行对母线电容放电,可控制放电电流大小,放电速度快,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放电电路的示意框图;以及图2为本技术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参照图1,其展示了本技术提供的放电电路100的一实施例。本技术应用在与电动汽车高压电池侧连接的充放电设备中,采用本技术提出的放电电路100可对该类充放电设备的母线电容C1实现快速放电。所述放电电路100包括: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以及控制单元20,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用于对母线电容C1放电,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连接在所述母线电容C1的两端;所述控制单元20用于控制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执行放电,所述控制单元20与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连接。通过上述设计,采用控制单元20控制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对母线电容C1进行放电,保证了整车停止工作时能够短时间内将母线电容C1的电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保护了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在一实施例中,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10包括第一N型MOS管Q1、NPN型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N型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母线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Q1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母线电容C1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N型MOS管Q1的源极和所述第一电阻R1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在母线电容的两端,用于对所述母线电容放电;/n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执行放电;/n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包括第一N型MOS管、NPN型三极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漏极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电阻之间;/n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N型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稳压管,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漏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稳压管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在母线电容的两端,用于对所述母线电容放电;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执行放电;
所述负反馈恒流放电单元包括第一N型MOS管、NPN型三极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漏极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N型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电阻之间;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N型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稳压管,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漏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稳压管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志铭刘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威腾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