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仪表板后面板、副仪表板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768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后面板、副仪表板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包括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1)的板体(2),所述板体(2)上设有能够伸入设置在所述副仪表板本体(1)上的安装口(3)的安装件(4),所述安装件(4)上设有沿安装件(4)向外延伸以能够与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的止挡部(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仪表板后面板能够在副仪表板受到挤压碰撞的过程中,在后面板的前后方向上与副仪表板本体形成止挡,防止后面板向后弹开,同时,由于止挡部结构简单轻便,因此能够在3ms值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后面板与副仪表板本体之间形成自锁机构,有效防止后面板的脱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仪表板后面板、副仪表板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副仪表板后面板、副仪表板及车辆。
技术介绍
副仪表板的头碰要求是国家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传统车型在装配过程中,副仪表板后面板采用插接的方式安装在副仪表板本体上,当副仪表板顶部受到碰撞或挤压的过程中,将导致后面板在高度方向上被挤压而出现弹开的问题,难以满足头碰要求。目前市场上很多车型是通过动态豁免的方法来满足副仪表板头碰要求,但这会提高约束系统的性能要求和开发难度。而采用常规静态头碰的试验方法无需对约束系统提出特殊要求,可以节约开发成本,但试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后盖板脱开、出现尖锐边等失效问题,无法满足法规对内饰产品尖锐边的要求。现有优化方法通常是增加螺钉结构对后面板和副仪表板本体间进行固定,但是由于布置空间受限,且增加螺钉将进一步增加安装难度和成本。另一种优化方法是通过提高副仪表板的整体刚度以减小溃缩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这又容易造成3ms值超过80g,不满足法规对3ms值的要求,因此在满足3ms值超过80g的前提下,如何使得后面板不脱开是副仪表板头碰问题中的矛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在副仪表板头碰过程中防止弹开的副仪表板后面板以及设置上述副仪表板后面板的副仪表板和车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副仪表板后面板,包括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能够伸入设置在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上的安装口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设有沿所述安装件向外延伸以能够与所述安装口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的止挡部。可选地,所述安装件的顶部和/或侧部设有所述止挡部。可选地,所述安装件包括板状结构,所述止挡部设置在所述安装件的顶部且设置为沿所述板状结构所在平面向上延伸。可选地,所述止挡部具有能够与所述安装口所在内壁面相抵接的止挡边以及连接所述止挡边和所述安装件的弧形边。可选地,所述安装件上套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具有能够与所述安装口所在外壁面相抵接的卡接部。可选地,所述卡扣包括U型件,所述U型件的两端部向外延伸以形成所述卡接部,所述U型件的中部形成容纳所述安装件的安装槽。可选地,所述U型件为弹性件,所述U型件的两侧部设置为外凸形状以与所述安装口所在内壁面形成止挡。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包括副仪表板本体和上述任意方案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所述副仪表板后面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可选地,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侧壁设有向内凸出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所述安装口,所述安装件能够伸入所述安装口以使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安装口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副仪表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后面板通过设置止挡部,进而在安装过程中与副仪表板本体间形成抵接,从而当副仪表板受到挤压碰撞的过程中,在后面板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止挡,防止后面板向后弹开,本技术不需要通过增加结构刚度和降低溃缩量来实现后面板的固定安装,同时,由于止挡部结构简单轻便,因此能够在3ms值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后面板与副仪表板本体之间形成自锁机构,有效防止后面板的脱开。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副仪表板本体与后面板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后面板与副仪表板本体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后面板安装有卡扣状态下与副仪表板本体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副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副仪表板本体、2—板体、3—安装口、4—安装件、5—止挡部、6—止挡边、7—弧形边、8—卡扣、9—安装槽、10—侧部、11—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图1,传统的副仪表板后面板通过安装件4简单插接到副仪表板本体1的方式实现安装,此种配合结构存在安装不牢靠的问题,当副仪表板受到头碰时,副仪表板后面板将受到挤压,从而使安装件4脱离副仪表板本体1,造成副仪表板后面板的弹开。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图2-图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后面板,包括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1的板体2,所述板体2上设有能够伸入设置在所述副仪表板本体1上的安装口3的安装件4,所述安装件4上设有沿所述安装件4向外延伸以能够与所述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的止挡部5。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口3为设置在副仪表板本体1上的一个通孔,该通孔所在的内壁面为背离所述板体2的一面,而所在外壁面则为朝向所述板体2的一面。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后面板通过设置止挡部,进而在安装过程中与副仪表板本体间形成抵接,从而当副仪表板受到挤压碰撞的过程中,在后面板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止挡,防止后面板向后弹开,其中,前后方向指的是图3中的左右方向。本技术不需要通过增加结构刚度和降低溃缩量来实现后面板的固定安装,同时,由于止挡部结构简单轻便,工艺可行性高,能够在满足3ms值要求的前提下,使后面板与副仪表板本体之间形成自锁机构,有效防止后面板的脱开。另外,止挡部的设置还能够节省螺钉等标准件的布置及其占用空间,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当然,为实现止挡效果,止挡部5可以从安装件4任意方向向外延伸,只要能够与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即可。具体而言,所述安装件4的顶部和/或侧部设有所述止挡部5。随着止挡部5设置数量的增加,将进一步提升副仪表板后面板安装过程中的稳固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后面板装配到副仪表板本体1的过程中,需先将板体2倾斜设置,让止挡部5和安装件4依次穿过安装口3后,来实现装配。由于副仪表板后面板上通常成对设置安装件4,考虑到拆装便利的目的,止挡部5优选设置在安装件4的同侧,例如,同时设置在安装件4的顶部,或同时设置在安装件4的左侧部或者右侧部,以保证止挡部5穿过安装口3过程中板件2倾斜的一致性,从而同时实现多个安装件4的同步安装。当然,安装件4可以设置为任意适宜的结构形式,同样地,止挡部5的形状也不作特殊限定,只要能够沿安装件4向外延伸,以与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即可。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安装件4包括板状结构,所述止挡部5设置在所述安装件4的顶部且设置为沿所述板状结构所在平面向上延伸,采用板状结构设计能够在实现固定安装的基础上,节省材料,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仪表板后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副仪表板本体(1)的板体(2),所述板体(2)上设有能够伸入设置在所述副仪表板本体(1)上的安装口(3)的安装件(4),所述安装件(4)上设有沿所述安装件(4)向外延伸以能够与所述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的止挡部(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仪表板后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副仪表板本体(1)的板体(2),所述板体(2)上设有能够伸入设置在所述副仪表板本体(1)上的安装口(3)的安装件(4),所述安装件(4)上设有沿所述安装件(4)向外延伸以能够与所述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形成抵接的止挡部(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4)的顶部和/或侧部设有所述止挡部(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4)包括板状结构,所述止挡部(5)设置在所述安装件(4)的顶部且设置为沿所述板状结构所在平面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5)具有能够与所述安装口(3)所在内壁面相抵接的止挡边(6)以及连接所述止挡边(6)和所述安装件(4)的弧形边(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4)上套设有卡扣(8),所述卡扣(8)具有能够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高君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