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627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气体控制装置适于为一气体填充装置进行充气和放气,其包括:一按压盆和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被设置于所述按压盆内,所述按压盆具有一按压腔,所述控制阀控制地连通所述按压腔、所述气体填充装置的填充腔以及外部空间,当所述按压盆被按压时,所述按压腔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向所气体填充装置充气,当所述控制阀被按压时,所述气体填充装置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被释放至外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
本技术涉及颈枕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
技术介绍
充气阀或者放气阀是气体填充装置中的一个重要部件,通过充气阀或者放气阀来控制向气体填充装置的腔体内填充气体。在基本的充放气控制方式即单口塞式充放气,比如在充气口设置一塞子,当需要充气时,打开塞子充入气体并且塞上塞子,当需要放气时,拔掉塞子,气体从充气口排出。对于目前的充放气装置,有不同类型的充气和放气方式,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方式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对于目前的充气枕,有不同类型的充气和放气方式,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方式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首先,现有的充气或者放气装置中,控制充气和控制放气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部件,即充气和放气各自分离。这两个部分各自需要占用一些安装位置,因此占用的安装空间较大。其次,由于充气和放气相互分离,因此操作不太方便。第三,在一些充气装置中,其需要借助单独的工具进行充气,比如气泵或者打气孔之类的工具,这使得充气相对繁琐。第四,在一些充气装置中,其需要通过嘴吹的方式进行充气,使用不太卫生。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技术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气体控制装置的充气部分和放气部分相互融合一体,使得所述气体控制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小,占据的安装空间和安装面积减小。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气体控制装置包括一按压盆和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被设置于所述按压盆内,不需要独立的设置位置。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按压盆和所述控制阀直接气体连通,缩短气体传播路径,提高按压效率。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上盖具有一安装孔,所述控制阀上端被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以使得在所述上盖表面即可以直接按压所述上盖充气,也可以操作所述控制阀放气,也就是说,充气和放气操作在同一平面,可灵活切换。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下盆体包括一控制阀安装区和一按压区,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和所述按压区之间具有一间隔道,使得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和所述按压区相互融合地独立。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控制阀被安装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气体可控制地连通于所述充气枕体。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下盆体的所述按压区和所述上盖配合,对向按压向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压缩气体,由所述控制阀进入所述充气枕体。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控制阀安装区直接地气体连通所述下按压区,不需要额外的连通通道。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和所述下按压区由所述下盆体的盆壁分别部分地延伸形成,也就是说,所述安装区融合后分离,即具有共用部分,也具有相互独立的部分,由此相互融合地独立。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结合形成硬质部分,所述下按压区可弹性按压形成软质部分,通过所述间隔道的设置,使得硬质部分和软质部分相互独立,不会相互影响。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按压区形成一个月牙形部分地包围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由此相互补偿新形成一个整体的盆体。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阀,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和所述按压区内外嵌套地设置,使得所述控制阀安装区被整体包围于所述按压区内部。为了实现以上至少一技术目的,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气体控制装置,所述气体控制装置适于为一气体填充装置进行充气和放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按压盆和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被设置于所述按压盆内,所述按压盆具有一按压腔,所述控制阀控制地连通所述按压腔、所述气体填充装置的填充腔以及外部空间,当所述按压盆被按压时,所述按压腔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向所气体填充装置充气,当所述控制阀被按压时,所述气体填充装置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被释放至外部空间。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按压盆包括一上盖和一下盆体,所述上盖连接于所述下盆体形成所述按压腔,所述上盖具有一开孔,所述控制阀上端被容纳于所述开孔内。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盆体具有一下按压腔,提供所述下盆体向内按压活动的空间,所述下盆体包括一控制阀安装区和一下按压区,所述控制阀安装区连通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填充腔,所述控制阀下端被安装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当所述下按压区被按压时,通过所述控制阀向所述填充腔充气。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形状相互补偿形成整体的所述下盆体。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外部之间形成一间隔道,所述下按压区部分地环绕所述控制阀安装区。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形成一月牙形状,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形成一圆柱体,所述下按压区的月牙缺口环绕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的圆周外侧部分。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控制阀安装区之间形成一间隔道,所述下按压区完全环绕所述控制阀安装区。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盆体包括一下安装边和一盆壁,所述下安装边转向地连接于所述盆壁,以便于所述上安装边与所述上盖对接连接。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下盆体自所述盆壁向下延伸预定距离后部分地各自延伸收缩封闭形成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下盆体。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盆体的顶面向内凸出延伸形成一管体,所述管体即所述控制阀安装区,所述控制阀的下端被安装于所述管体内。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上盖的开孔周边向内凸出延伸形成一延伸管,所述控制阀的上端被安装于所述延伸管内。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盆体热压连接。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阀包括一支架组件和一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被安装于所述支架组件内,以便于移动地控制气体的连通,所述支架组件被安装于上盖和所述下盆体。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移动组件和所述支架组形成一第一通道和一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按压腔和外部,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按压腔和所述填充腔,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阀膜和一第二阀膜,所述第一阀膜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控制所述按压腔和外部的气体连通,所述第二阀膜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控制所述按压腔所述填充腔的气体连通。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当所述按压盆被按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气体控制装置,所述气体控制装置适于为一气体填充装置进行充气和放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按压盆和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被设置于所述按压盆内,所述按压盆具有一按压腔,所述控制阀控制地连通所述按压腔、所述气体填充装置的填充腔以及外部空间,当所述按压盆被按压时,所述按压腔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向所气体填充装置充气,当所述控制阀被按压时,所述气体填充装置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被释放至外部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气体控制装置,所述气体控制装置适于为一气体填充装置进行充气和放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按压盆和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被设置于所述按压盆内,所述按压盆具有一按压腔,所述控制阀控制地连通所述按压腔、所述气体填充装置的填充腔以及外部空间,当所述按压盆被按压时,所述按压腔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向所气体填充装置充气,当所述控制阀被按压时,所述气体填充装置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控制阀被释放至外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按压盆包括一上盖和一下盆体,所述上盖连接于所述下盆体形成所述按压腔,所述上盖具有一开孔,所述控制阀上端被容纳于所述开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盆体具有一下按压腔,提供所述下盆体向内按压活动的空间,所述下盆体包括一控制阀安装区和一下按压区,所述控制阀安装区连通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填充腔,所述控制阀下端被安装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当所述下按压区被按压时,通过所述控制阀向所述填充腔充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形状相互补偿形成整体的所述下盆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外部之间形成一间隔道,所述下按压区部分地环绕所述控制阀安装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形成一月牙形状,所述控制阀安装区形成一圆柱体,所述下按压区的月牙缺口环绕于所述控制阀安装区的圆周外侧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控制阀安装区之间形成一间隔道,所述下按压区完全环绕所述控制阀安装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盆体包括一下安装边和一盆壁,所述下安装边转向地连接于所述盆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下盆体自所述盆壁向下延伸预定距离后部分地各自延伸收缩封闭形成所述下按压区和所述下盆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下盆体的顶面向内凸出延伸形成一管体,所述管体即所述控制阀安装区,所述控制阀的下端被安装于所述管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上盖的开孔周边向内凸出延伸形成一延伸管,所述控制阀的上端被安装于所述延伸管内。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盆体热压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阀包括一支架组件和一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被安装于所述支架组件内,以便于移动地控制气体的连通,所述支架组件被安装于上盖和所述下盆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移动组件和所述支架组形成一第一通道和一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按压腔和外部,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按压腔和所述填充腔,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阀膜和一第二阀膜,所述第一阀膜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控制所述按压腔和外部的气体连通,所述第二阀膜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控制所述按压腔和所述填充腔的气体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当所述按压盆被按压时,所述第二阀膜被打开,所述按压腔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进入所述填充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当所述移动组件被按压时,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被打开,所述按压腔和所述填充腔与外部空间气体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体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一第一支架体和一第二支架体,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移动部件和一第二移动部件,所述第一支架被安装于所述上盖,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被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体,所述第二支架体被安装于所述下盆体,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被可移动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俐伶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卓艺家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