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帆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4902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帆船,包括:船体、及与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的储能船帆结构,储能船帆结构包括:船帆基座、桅杆、连接固定组件及碳纤维储能帆布;碳纤维储能帆布包括:第一碳纤维表皮、第二碳纤维表皮,第一碳纤维表皮与第二碳纤维表皮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碳纤维帆布结构,及收容于碳纤维帆布结构内的碳纤维储能层;碳纤维帆布结构的一端与连接固定组件可拆卸连接,碳纤维帆布结构的另一端与桅杆支撑部固定连接,以组成轻便的储能船帆结构。通过设置具有储能功能的碳纤维储能帆布,并将碳纤维储能帆布应用于船帆结构中,释放传统蓄电池的空间及重量,使得包含储能结构的帆船比较轻便,提高船帆的续航能力及航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帆船
本技术涉及帆船的
,尤其涉及一种无人帆船。
技术介绍
在航海领域,航行交通工具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用于海洋监测的船舶运输工具。在自动监测工具中,无人帆船是以海洋环境能源为驱动的海洋机器人典型代表,该无人帆船主要利用风能完全自主航行,可以完成海洋表面数据采集、灾难预警、减少人工驾驶等任务。现有技术中,帆船通常是采用电能和风能作为航行动力,其在结构上通常包括:蓄电池及船帆;但是,由于受到蓄电池本身重量及电能容量的限制,将影响无人帆船的续航里程和航行安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无人帆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帆船,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帆船上的蓄电池重量大及电池容量小,影响帆船的续航及航行安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帆船,包括:船体、及与所述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的储能船帆结构,所述船帆结构包括:船帆基座、桅杆、连接固定组件及碳纤维储能帆布;所述船帆基座与所述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桅杆包括:桅杆固定端及与所述桅杆固定端相连接的桅杆支撑部,所述桅杆通过所述桅杆固定端垂直固定于所述船帆基座上,所述桅杆固定端与所述船帆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固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桅杆支撑部靠近所述桅杆固定端的侧面机械连接;所述碳纤维储能帆布包括:第一碳纤维表皮、与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相对设置的第二碳纤维表皮,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与所述第二碳纤维表皮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碳纤维帆布结构,及收容于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内的碳纤维储能层;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固定组件的侧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桅杆支撑部远离所述桅杆固定端的一端固定连接,以组成轻便的所述储能船帆结构。可选的,所述碳纤维储能层包括:隔膜、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第一碳纤维电极层,第二碳纤维电极层,所述碳纤维储能层的结构依照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层、所述隔膜、所述第二碳纤维电极层、所述第二集流体的顺序依次叠加形成,所述第一集流体靠近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的一面与所述碳纤维表皮相连接,所述第二集流体靠近所述第二碳纤维表皮的一面与所述碳纤维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层及所述隔膜组成所述碳纤维储能层的正极,所述隔膜、所述第二碳纤维电极层及所述第二集流体组成所述碳纤维储能层的负极。可选的,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层包含:第一碳纤维电极、涂覆于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的表面的活性材料层及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存储在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层上,并浸润于所述活性材料层表面。可选的,所述电解液还附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靠近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的一侧面。可选的,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包括:多个的碳纤维电极片及高分子纤维绳,多个所述碳纤维电极片与所述高分子纤维绳编织层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可选的,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包括:多股高分子纤维绳,多股所述高分子纤维绳编辑形成具有多孔的碳纤维电极。可选的,所述船帆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帆骨,所述帆骨为条状的杆体,所述帆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桅杆支撑部的侧面,所述帆骨与部分所述碳纤维储能船帆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桅杆支撑部的侧面设有销轴,所述碳纤维帆布靠近所述桅杆支撑部的侧边与所述销轴相连接。可选的,所述碳纤维储能帆布的最小厚度为1mm。可选的,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及所述第二碳纤维表皮的材质为超薄碳纤维预浸材料,其厚度为0.012mm。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帆船,包括:船体、及与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的储能船帆结构,船帆结构包括:船帆基座、桅杆、连接固定组件及碳纤维储能帆布;船帆基座与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桅杆包括:桅杆固定端及与桅杆固定端相连接的桅杆支撑部,桅杆通过桅杆固定端垂直固定于船帆基座上,桅杆固定端与船帆基座可拆卸连接;连接固定组件的一端与桅杆支撑部靠近桅杆固定端的侧面机械连接;碳纤维储能帆布包括:第一碳纤维表皮、与第一碳纤维表皮相对设置的第二碳纤维表皮,第一碳纤维表皮与第二碳纤维表皮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碳纤维帆布结构,及收容于碳纤维帆布结构内的碳纤维储能层;碳纤维帆布结构的一端与连接固定组件的侧面可拆卸连接,碳纤维帆布结构的另一端与桅杆支撑部远离桅杆固定端的一端固定连接,以组成轻便的储能船帆结构。通过设置具有储能功能的碳纤维储能帆布,并将碳纤维储能帆布应用于船帆结构中,释放传统蓄电池的空间及重量,使得包含储能结构的帆船比较轻便,提高船帆的续航能力及航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人帆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碳纤维储能帆布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现有技术中由于船帆结构比较笨重,影响帆船的续航及航行安全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帆船,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人帆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碳纤维储能帆布的结构示意图;该无人帆船包括:船体11、及与船体11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的储能船帆结构,储能船帆结构包括:船帆基座12、桅杆13、连接固定组件14及碳纤维储能帆布15;船帆基座12与船体11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桅杆13包括:桅杆13固定端及与桅杆13固定端相连接的桅杆13支撑部,桅杆13通过桅杆13固定端垂直固定于船帆基座12上,桅杆13固定端与船帆基座12可拆卸连接;连接固定组件14的一端与桅杆13支撑部靠近桅杆13固定端的侧面机械连接;碳纤维储能帆布15包括:第一碳纤维表皮151、与第一碳纤维表皮151相对设置的第二碳纤维表皮152,第一碳纤维表皮151与第二碳纤维表皮152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碳纤维帆布结构,及收容于碳纤维帆布结构内的碳纤维储能层;碳纤维帆布结构的一端与连接固定组件14的侧面可拆卸连接,碳纤维帆布结构的另一端与桅杆13支撑部远离桅杆13固定端的一端固定连接,以组成轻便的储能船帆结构。在本技术中,该无人帆船是一种利用电能及风能进行自足航行的智能无人帆船,适用于海洋或江河的数据采集、灾难预警、自动捕捞等作业,降低了人工驾驶的依赖性,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无人帆船的船帆结构,将储能结构及帆布形成一体的碳纤维储能帆布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帆船,包括:船体、及与所述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的储能船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船帆结构包括:船帆基座、桅杆、连接固定组件及碳纤维储能帆布;/n所述船帆基座与所述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n所述桅杆包括:桅杆固定端及与所述桅杆固定端相连接的桅杆支撑部,所述桅杆通过所述桅杆固定端垂直固定于所述船帆基座上,所述桅杆固定端与所述船帆基座可拆卸连接;/n所述连接固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桅杆支撑部靠近所述桅杆固定端的侧面机械连接;/n所述碳纤维储能帆布包括:第一碳纤维表皮、与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相对设置的第二碳纤维表皮,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与所述第二碳纤维表皮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碳纤维帆布结构,及收容于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内的碳纤维储能层;/n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固定组件的侧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桅杆支撑部远离所述桅杆固定端的一端固定连接,以组成轻便的所述储能船帆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帆船,包括:船体、及与所述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的储能船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船帆结构包括:船帆基座、桅杆、连接固定组件及碳纤维储能帆布;
所述船帆基座与所述船体的甲板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桅杆包括:桅杆固定端及与所述桅杆固定端相连接的桅杆支撑部,所述桅杆通过所述桅杆固定端垂直固定于所述船帆基座上,所述桅杆固定端与所述船帆基座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固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桅杆支撑部靠近所述桅杆固定端的侧面机械连接;
所述碳纤维储能帆布包括:第一碳纤维表皮、与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相对设置的第二碳纤维表皮,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与所述第二碳纤维表皮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碳纤维帆布结构,及收容于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内的碳纤维储能层;
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固定组件的侧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碳纤维帆布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桅杆支撑部远离所述桅杆固定端的一端固定连接,以组成轻便的所述储能船帆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帆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储能层包括:隔膜、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第一碳纤维电极层,第二碳纤维电极层,所述碳纤维储能层的结构依照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层、所述隔膜、所述第二碳纤维电极层、所述第二集流体的顺序依次叠加形成,所述第一集流体靠近所述第一碳纤维表皮的一面与所述碳纤维表皮相连接,所述第二集流体靠近所述第二碳纤维表皮的一面与所述碳纤维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碳纤维电极层及所述隔膜组成所述碳纤维储能层的正极,所述隔膜、所述第二碳纤维电极层及所述第二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宏郭子月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仿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