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筒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453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辊筒组合结构,包括机架、第一压光辊、第二压光辊、回火定型辊、至少两个小校正辊、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和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自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处于第二压光辊与所述回火定型辊之间;各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各个小校正辊均安装在相应的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上,各个小校正辊均与相应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最上方小校正辊处于所述第二压光辊的下方。这种辊筒组合结构的冷却效果好,使得片材内外表面冷却均匀,成型后片材厚薄更加均匀,并且加工简便,降低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辊筒组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辊筒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辊筒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现在的人工成本和场地费用越来越贵,要求单条生产线的产能越来越高,产能加大后要求辊筒的冷却能力高,按常规做法就是将辊筒的直径做得更大。辊筒做大到一定程度存在很多技术瓶颈,比如辊筒的加工、热处理、电镀、抛光等等,成本呈几何增加,辊筒做大后模头出片处距离会很长,对制品很大影响。常规辊筒组合都是三条辊筒组成,总的包辊冷却弧长比较短,当产能加大后,当片材经过辊筒组合后只是片材表皮冷却,片材芯部没有完全冷却,没有充分释放片材芯部的应力,当片材存放一段时间释放应力后,容易导致成型后片材翘曲度较高,不够平整,厚薄均匀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辊筒组合结构,这种辊筒组合结构的冷却效果好,使得片材内外表面冷却均匀,成型后片材厚薄更加均匀,并且加工简便,降低加工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辊筒组合结构,包括机架、第一压光辊、第二压光辊和回火定型辊,第一压光辊可移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第二压光辊、回火定型辊均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第二压光辊与第一压光辊上下并排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组合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小校正辊、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和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小校正辊、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自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处于第二压光辊与所述回火定型辊之间;各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各个小校正辊均安装在相应的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上,各个小校正辊均与相应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最上方小校正辊处于所述第二压光辊的下方。上述第二压光辊与第一压光辊一般设置在片材挤出机的挤出模头的下方。上述各个小校正辊的直径一般小于第二压光辊的直径。上述回火定型辊用于引导片材使其定型,并使其输送均匀平稳。上述小校正辊都是由独立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来驱动的,既可以单独调速度,也可以统一总调速度。通常,上述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一般为小校正辊驱动电机,小校正辊一端与小校正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利用小校正辊驱动电机来驱动小校正辊转动。上述各个小校正辊都是由独立的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来调节小校正辊与小校正辊之间、最上方小校正辊与第二压光辊之间的距离,实现小校正辊与小校正辊之间的间隙可调,以及最上方小校正辊与第二压光辊之间的间隙可调,灵活控制小校正辊与小校正辊之间、最上方小校正辊与第二压光辊之间的压合和分离。通常,小校正辊的直径为传统大辊筒的直径的二分之一,将传统大辊筒替换成多个并排设置的小校正辊,通过增加小校正辊的数量,来适当获得更多的冷却弧长,在片材的输送过程中片材能够从外向内逐步进行冷却,使得片材内外冷却透彻,在冷却弧长足够长的各个小校正辊上完全释放片材上的应力,使得片材在存放一段时间后,仍能够保持片材平整、厚薄均匀。如果要提高片材的产量,能够通过提高各个小校正辊的转速,来提高片材的输送速度,以此达到片材所需的产量。由于小校正辊的直径较小,使得小校正辊的加工简便,减少加工成本,提高成品率。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小校正辊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小校正辊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数量为五个。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各个小校正辊中均设有控温通道。通过向各个小校正辊的控温通道通入不同温度的水或油,对各个小校正辊表面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得片材能够在成型过程中在不同温区的控制下逐渐冷却至较为合适的温度,保证片材的成型温度适当,不易起皱。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丝杆、螺母、手轮和导向杆,丝杆、导向杆均竖直安装在机架上并相互平行,调节支架通过导向套安装在导向杆上并能够沿着导向杆移动,螺母套接在丝杆外面并与调节支架连接,手轮安装在丝杆的一端;所述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小校正辊均安装在调节支架上。通过手动转动手轮对丝杆在竖直方向进行微调,来调节小校正辊与小校正辊之间、最上方小校正辊与第二压光辊之间的距离。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丝杆、螺母、手轮、导向杆和滚珠轴承,导向杆均竖直安装在所述机架上,调节支架通过导向套安装在导向杆上并能够沿着导向杆移动,螺母套接在丝杆外面并与机架连接,并且丝杆与导向杆相互平行,滚珠轴承的外圈固定安装在调节支架上,丝杆的一端与滚珠轴承的内圈连接,手轮安装在丝杆的另一端;所述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小校正辊均安装在调节支架上。通过手动转动手轮对丝杆在竖直方向进行微调,来调节小校正辊与小校正辊之间、最上方小校正辊与第二压光辊之间的距离。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压光辊的转轴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液压缸,两液压缸的缸体均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两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分别与第一压光辊的转轴两端连接。利用两个液压缸驱动第一压光辊与第二压光辊压合,完成对挤出模头挤出的片材原料进行压光成型。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这种辊筒组合结构的成型片材机的冷却效果好,使得片材内外表面冷却均匀,成型后片材厚薄更加均匀,并且加工简便,降低加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辊筒组合结构,包括机架1、第一压光辊3、第二压光辊4、回火定型辊5、五个小校正辊6、五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7和五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8,第一压光辊3可移动地安装在机架1上,第二压光辊4、回火定型辊5均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第二压光辊4与第一压光辊3上下并排设置;小校正辊6、小校正辊驱动装置7与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8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8自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机架1上,并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8处于第二压光辊4与回火定型辊5之间;各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7与各个小校正辊6均安装在相应的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8上,各个小校正辊6均与相应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7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最上方小校正辊6处于第二压光辊4的下方。上述第二压光辊4与第一压光辊3一般设置在片材挤出机的挤出模头2的下方。上述各个小校正辊6的直径一般小于第二压光辊4的直径。上述回火定型辊5用于引导片材使其定型,并使其输送均匀平稳。上述小校正辊6都是由独立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7来驱动的,既可以单独调速度,也可以统一总调速度。通常,上述小校正辊驱动装置7一般为小校正辊驱动电机,小校正辊6一端与小校正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利用小校正辊驱动电机来驱动小校正辊6转动。各个小校正辊6中均设有控温通道。通过向各个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筒组合结构,包括机架、第一压光辊、第二压光辊和回火定型辊,第一压光辊可移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第二压光辊、回火定型辊均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第二压光辊与第一压光辊上下并排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组合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小校正辊、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和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小校正辊、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自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处于第二压光辊与所述回火定型辊之间;各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各个小校正辊均安装在相应的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上,各个小校正辊均与相应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最上方小校正辊处于所述第二压光辊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筒组合结构,包括机架、第一压光辊、第二压光辊和回火定型辊,第一压光辊可移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第二压光辊、回火定型辊均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第二压光辊与第一压光辊上下并排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组合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小校正辊、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和至少两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小校正辊、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自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且各个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处于第二压光辊与所述回火定型辊之间;各个小校正辊驱动装置与各个小校正辊均安装在相应的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上,各个小校正辊均与相应的小校正辊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最上方小校正辊处于所述第二压光辊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校正辊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小校正辊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小校正辊间隙调节装置的数量为五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小校正辊中均设有控温通道。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庆青李意明郑旭山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达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达诚环保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