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笔型可视采耳及耳部检查辅助装置
本技术属于耳道清洁及检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笔型可视采耳及耳部检查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耳道内存在有干型耳垢、湿型耳垢和屑状耳垢等形态各异的耳垢,需要定期清理。生活中耳垢的方法基本是通过人手采用工具清理,由于耳道狭窄,没有专用的可视设备,人们无法观察耳道内的具体情况,只是靠手感移动耳挖,耳挖的尖头有可能伤到耳道。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还会将耳垢推向深处,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耳时用力过度,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乘机倾入,形成外耳道炎。严重者,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目前医院、诊所、美容、休闲场所,包括一些消费者,采用可视化辅助检查装置帮助实时查看耳道内的细节,清除耳垢或耵聍,避免损伤耳道。但大多数可视化辅助检查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入耳的杆部由于采用3.5mm左右的摄像头,导致入耳杆部最粗部分超过4mm,而人类耳道是5mm左右,无法再放入其他工具,不方便同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清理,每次需取出可视化辅助装置再进行取垢,不能实现实时观察;2、有的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笔型可视采耳及耳部检查辅助装置,包括握持部(1)、处理腔(3)、入耳杆(9),/n所述握持部(1)为壳体,内部安装有电源(2),所述握持部(1)前端设置有处理腔(3),/n所述处理腔(3)内设置有镜头主板(6)、无线发射器(5)、光源(4),所述镜头主板(6)、无线发射器(5)互联且分别与电源(2)连接;/n所述镜头主板(6)为微型摄像头(10)供电且处理微型摄像头(10)拍摄的图像,并传输给所述无线发射器(5),所述无线发射器(5)接前端的入耳杆(9),将信号发送,将所述入耳杆(9)作为信号放大的天线;所述光源(4)与电源(2)连接,产生的照明光通过光纤(8)穿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笔型可视采耳及耳部检查辅助装置,包括握持部(1)、处理腔(3)、入耳杆(9),
所述握持部(1)为壳体,内部安装有电源(2),所述握持部(1)前端设置有处理腔(3),
所述处理腔(3)内设置有镜头主板(6)、无线发射器(5)、光源(4),所述镜头主板(6)、无线发射器(5)互联且分别与电源(2)连接;
所述镜头主板(6)为微型摄像头(10)供电且处理微型摄像头(10)拍摄的图像,并传输给所述无线发射器(5),所述无线发射器(5)接前端的入耳杆(9),将信号发送,将所述入耳杆(9)作为信号放大的天线;所述光源(4)与电源(2)连接,产生的照明光通过光纤(8)穿过入耳杆(9),所述光纤(8)在入耳杆(9)的头端结束;
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杆(9)为中空的空心杆,所述入耳杆(9)末端固连在所述处理腔(3)前端,接触部分设置有绝缘头(14),所述入耳杆(9)的头端的中心并列设置有光纤(8)末端和微型摄像头(10),所述微型摄像头(10)与镜头主板(6)通过穿过所述入耳杆(9)的导线(7)连接,
所述入耳杆(9)最大直径为1.7-2.7mm,微型摄像头(10)最大宽度为1-2.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笔型可视采耳及耳部检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摄像头(10)为方型,位于入耳杆(9)的中心,所述光纤(8)有8根,在微型摄像头(10)的四个侧面与所述入耳杆(9)的四个间隙之间各有2根,不连接显示器(12)时也可看清耳道细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笔型可视采耳及耳部检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1)形状为以下之一:柱状、方型、椭圆状,所述握持部(1)最大宽度为2-3CM,所述握持部(1)最大长度为12-14CM;所述处理腔(3)的外壁靠近所述入耳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少奇,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耳目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