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1104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低污水处理结构、引种结构以及草型清水结构,低污染水处理结构包括对来水进行驯化,通过交替布置的漂浮植物、人工浮岛或浮床实现,来水是外来的低污染水或者原位的湖泊水;引种结构包括用于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构建的浮叶植物、本土耐污沉水植物及喜清水沉水植物;草型清水结构包括引种结构内投放的底栖动物类群以及土著鱼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水体透明度及外界自然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逐步人工引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植被,通过植物吸纳水体及污染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削减污染物,逐步改善水质;通过植被修复方式,逐步构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会造成其他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环境治理
,更具体地说是指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周边的湖泊多成为城市地表径流以及周围生活污水的受纳体,水体中富含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形成一定量的积累。此类湖体多为封闭缓流水体,一般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雨季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湖体,导致湖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同时这些湖泊中底泥量较大且有机质、氮和磷含量较高,底泥中的污染物会消耗水体溶解氧,进而进一步影响水质,加剧了污染。目前针对城市生活污水有成熟污水处理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根据水质状况和处理后水的去向确定污水处理工艺和处理程度;而针对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尚无一套既能改善水质,又不会造成其他环境问题且可持续稳定的运行处理技术和水污染治理系统。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湖泊污染修复系统,实现既能改善水质,又不会造成其他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低污水处理结构、植物引种结构以及清水结构,所述低污染水处理结构包括对来水进行驯化且交替布置的漂浮植物、人工浮岛或浮床,所述来水为外来的低污染水或者原位的湖泊水;所述引种结构包括用于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构建的浮叶植物、本土耐污沉水植物以及喜清水沉水植物;所述清水稳态结构包括引种结构内投放的底栖动物类群以及土著鱼类。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在水体透明度及外界自然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逐步人工引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植被,通过植物吸纳水体及污染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削减污染物,逐步改善水质;通过本方式可逐步构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既能改善水质,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会造成其他环境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框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系统,具体实施区域是在滇池草海南部大泊口水域,也可以运用于其他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生态治理,通过引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方式,逐步构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既能改善水质,又不会造成其他环境问题。图1中的三个结构不区分为具体的区域,即三个结构可以位于同一区域内。“大泊口”水域是滇池的一部分,位于滇池外海与草海之间,其与外海间仅有由堤埂衍生的海埂相隔,北部透水堤岸与草海相通,水位与草海基本保持一致,属半封闭的水域。“大泊口”水域面积为780亩,周长2792m,平均水深约2m,水位达草海正常控制水位1886.80m时,该区域水体容积约100万m3。大泊口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整体水质为劣Ⅴ类,每年夏秋季节时常发生蓝藻富集的状况,且水体水环境较差,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低污水处理结构1、引种结构2以及草型清水结构3,所述低污染水处理结构1位于水域西南角,包括对来水进行驯化且交替布置漂浮植物(圈养)、人工浮岛或浮床,,来水可以为外来的低污染水或者原位的湖泊水,本实施案例中的来水主要为滇池龙门藻水分离站的尾水,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同时也包括大泊口水域内的原位水体;所述引种结构包括用于草型生态系统构建的引种浮叶植物、本土耐污沉水植物以及喜清水沉水植物;所述清水稳态结构包括位于引种结构内的用于清水稳态维持的底栖动物类群(如土著螺类、瓣鳃类)以及土著鱼类(如金线鲃等),必要时还布设了水动力改善设备(如水泵、推流机、涌浪机等)。上述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低污染水处理结构1主要用于驯化进入治理水域内的来水,包括外来低污染水以及原位的水体。本实例中,低污染水处理结构设置于水域的西南部,低污染水来水为滇池龙门藻水分离站出水。上述来水有较高的透明度,但水体中依然有一定的污染物和悬浮物,因此需要设置低污染水处理结构,对来水通过植物驯化处理,以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并为后续引种结构及清水稳态结构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设置低污染水处理结构还可以保证来水不会直接冲击水体,进而减少因底泥的扰动而加速底泥释放营养物质。另外低污染水处理结构主要为圈养的漂浮植物及生态浮床。漂浮植物为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或大薸(Pistiastratiotes),通过圈养,避免漂浮植物无序生长,达到漂浮植物生长范围可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生态浮床上设置植物主要为李氏禾(LeersiahexandraSwartz)及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L.)。同时需及时观测漂浮植物,及时合理的对漂浮植物的生物量进行控制。上述生态修复系统引种结构2主要用于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的沉水植被的恢复。所述引种结构包括合理布置浮叶植物、本土耐污沉水植物以及喜清水沉水植物。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步骤是沉水植物的恢复,也是最难的步骤。本实例中采取分步、分区渐进的方式实施引种沉水植物,并依据现场水环境状况人工扩繁沉水植物。与此同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引导沉水植物的演替过程,用以促进系统向草型稳态转化。水体透明度与水深的比例关系是沉水植物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当水体透明度很低,水下光场条件无法满足水生植物生长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将受阻而导致无法成活。因此,需要对水域的水体透明度进行判断,并结合水深条件,以获取植被存活的基础条件,才能开展沉水植被恢复工作。当水深/透明度为大于5时,只能引种浮叶植物,建议引种的植物为荇菜(Nymphoidespeltatum(Gmel.)O.Kuntze)及野菱(Trapaincisavar.sieb.);不建议引种睡莲(Nymphaeatetragona),主要是由于睡莲易于成活且扩繁速度快,生物量极大并且难以清理,容易侵占后续沉水植物恢复的空间。当水深/透明度为小于5时,可以引种耐污的沉水植物,物种主要为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pectinatusL.)及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当水深/透明度为小于3.5时,可以引种的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和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冬季可以引种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当水深/透明度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修复水深不超过2.5米的浅水型湖泊,包括了低污染水处理结构、植物引种结构以及清水稳态结构,所述低污染水处理结构包括对来水进行驯化且交替布置的漂浮植物、人工浮岛或浮床,所述来水为外来的低污染水或者原位的湖泊水;所述引种结构包括用于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构建的引种浮叶植物、本土耐污沉水植物以及喜清水沉水植物;所述清水稳态结构包括引种结构内投放的底栖动物类群以及土著鱼类。/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浅水型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修复水深不超过2.5米的浅水型湖泊,包括了低污染水处理结构、植物引种结构以及清水稳态结构,所述低污染水处理结构包括对来水进行驯化且交替布置的漂浮植物、人工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黄育红潘珉杜劲松宋任彬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