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880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集流管,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换热管为多个,换热管连接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端盖设在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第一配管连接第一集流管和第一压板,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第一集流管的内腔,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组件。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为便于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的输入和输出,通常通过进出口压板与输入管和输出管相连,然而,相关的换热器存在结构复杂不紧凑的问题。因此,存在改进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的换热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组件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一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组件,通过将第一配管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且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设在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第一端盖延伸,由此,可以使得第一配管紧凑地位于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而且,第一配管可以将第一集流管与第一压板可靠地连通,降低换热组件的制造难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盖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端盖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盖的第二槽,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所述第一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槽贴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槽相对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槽具有朝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开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开口的表面贴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盖朝向所述第一配管的一端设有底块,所述底块设有贯穿所述底块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槽配合形成供所述第一配管穿过的通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盖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端盖设有第三槽,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三槽内;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外侧;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二压板,所述第二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压板延伸,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压板的内腔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组件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外侧,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分配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分配管容纳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端盖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三槽连通,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经所述第三槽从所述第二孔穿出;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配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分配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配管的内腔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盖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三槽和所述第二孔设于所述本体,所述延伸部上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的第四槽,所述第二配管穿过所述第四槽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所述第二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四槽贴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端盖相连;所述第二支架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端盖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集流管的管壁,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盖延伸且与第一压板相连,充分地利用了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周围空间,减小了换热组件的体积,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底块与第一端盖的配合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底块与第一端盖的配合后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一端盖及底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底块及第一端盖下部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第一支架、底块配合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配管嵌入到第二槽及凹槽内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与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与第一支架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端盖与第一支架的剖视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换热组件中第一集流管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换热组件中第二集流管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端盖的剖视示意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集流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换热组件100,第一集流管1,第一孔111,第一端盖12,第一槽121,第二槽122,第一支架13,底块14,凹槽141,第一压板15,第一配管16,第三端盖17,第三支架18,第二集流管2,第二端盖21,第三槽211,第二孔212,本体213,延伸部214,第四槽215,分配管22,第二支架23,第二压板24,第二配管25,第四端盖26,第四支架27,换热管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包括:集流管、换热管3、第一端盖12、第一压板15和第一配管16。其中,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如图15所示,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111。换热管3为多个,多个换热管3彼此间隔开,每个换热管3连接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第一端盖1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的端部。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集流管1上的第一孔111位于多个换热管3外侧,即最外侧换热管3外侧,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n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n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n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n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一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管壁设有贯通该管壁的第一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
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
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侧;
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一配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压板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一配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的端部配合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端盖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盖的第二槽,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压板相连,所述第一配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槽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相对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具有朝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开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开口的表面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朝向所述第一配管的一端设有底块,所述底块设有贯穿所述底块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槽配合形成供所述第一配管穿过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学彬董军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