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星达专利>正文

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8439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17
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即极易堆积、滞留沙石,单元体易损,其寿命极短,更换不仅麻烦,费工、费时、费力,且浪费原材料,无法彻底达到防尘和降尘的最终目的,环保效果差。其特征在于: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为六边形,单元体1上均连接有止回挡片20和挂耳21。接料斗2置于传送带11输出端的下方。其优点是:防尘效果极好,自动升降,自动化程度高。连接处不堆积、滞留沙石。解决了关键易损件寿命短,更换不仅麻烦,费工费时费力,且浪费原材料的不足。上下均装有可同时向上、向下喷淋的喷淋装置,彻底达到了防尘和降尘的最终目的,具有极好的环保效果。有效工作时间长,经济效益显著。供砂石矿石加工场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沙石、矿石加工场使用的、将已加工出的沙、石自输送机上传送带的一端接落在地面上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沙石、矿石加工场使用的防尘罩装置,亦称落沙柱,其目的是将已加工出的沙、石自输送机上传送带的一端接落在地面上。其结构是:中空、垂直的方形及圆形管式或直筒立柱的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的上端置于输送机上传送带一端的下方。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内,有如老式电视机或半导体收音机上的拉杆天线,组成防尘罩的相邻的两个单元体之间由法兰盘连接;中空、垂直的方形及圆形管式或直筒立柱的上端连接的接料斗内,没有内胆;另外该种结构的防尘罩内无水雾化喷淋装置。钢丝绳的一端与卷扬机械相连,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最底下的单元体外壁上的环。使用时,依沙石堆所堆积的沙石的多少和高低,由卷扬机械带动钢丝绳升或降,使最下面的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与沙石堆贴合,即将灰尘罩于其中。目前,该结构的防尘罩虽已少量应用于沙、石加工场,但其不足之处是多年来却一直未能解决如下的问题:1.组成防尘罩的相邻单元体之间由法兰盘连接,其连接处和单元体的外表面极易堆积、滞留沙石,仅使用较短的时间即严重影响单元体的收拢;2.中空、垂直的方形及圆形管式或直筒立柱的上端连接的接料斗内没有内胆,下落的沙石直接撞击防尘罩的单元体,造成单元体易损,其寿命极短,更换不仅麻烦,费工、费时、费力,且浪费原材料;3.大量下落的沙石在下落的过程中产生并裹带大量的灰尘,这是产生灰尘的主要根源,而防尘罩内无水雾化喷淋装置,则无法彻底达到防尘和降尘的最终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1内,其特征在于: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为六边形,且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1内;组成防尘罩的接料斗2置于输送机上传送带11输出端的下方;接料斗2的侧面开有溢料门4,溢料门4的下方连接有倾斜的溢料导板5,漏沙筒27的上端连接有挡环28;接料斗2下端的落料孔3与六方形的内筒26的上端对接;漏沙筒27的上端又与内筒26的下端对接;内筒26的外缘为筒壁29。除最后一级单元体1以外,每个单元体1的上端均连接一个倾斜的挡圈22;除最后一级单元体1以外,每个单元体1上均连接有止回挡片20和挂耳21。在第一级单元体1和底罩9内设置有带有环形喷淋管7的水雾化喷淋装置,高压供水管分别通过喷淋水接口15与水雾化喷淋装置连接,上喷高压喷嘴16和下喷高压喷嘴19分别与环形喷淋管7连接。底罩9与最后一级单元体1连接。上升感应片6和下降感应片8分别与底罩9的末端连接,上升行程开关13和下降行程开关14亦分别连接于底罩9的末端、上升感应片6和下降感应片8的近旁,上升行程开关13和下降行程开关14又分别与控制传感器连接。使用说明:初始使用前,本专利技术是收拢、叠加在一起的。初始使用时,因下落的沙石尚不多,故无需将本专利技术舒展开。随着下落的沙石充满收拢、叠加在一起的单元体和底罩9内,沙石会自行将溢料门4推挤开并溢出;随着溢出沙石量的增多,此时即可开启手动或自动,逐步提升本专利技术,直至将单元体完全舒展开、再收拢、再移位、再定位、再选位置、再工作。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防尘效果极好,自动升降,自动化程度高。取消了组成防尘罩的相邻单元体之间由法兰盘连接的结构,连接处不堆积、滞留沙石。解决了关键易损件寿命短,更换不仅麻烦,费工、费时、费力,且浪费原材料的不足。故本专利技术的有效工作时间长,经济效益显著。上下均加装有可同时向上、向下喷淋的水雾化喷淋装置,彻底达到了防尘和降尘的最终目的,具有极好的环保效果。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图面说明如下:图1为本专利技术舒展开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整体结构主视示意图,其中的1为单元体,2为接料斗。图2为本专利技术收拢后且处于初始工作状态时的整体结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接料斗2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接料斗2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的3为落料孔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接料斗2的整体结构侧视示意图,其中的4为溢料门的开和关两种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连同传输带11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的6为上升感应片,7为环形喷淋管,8为下降感应片,9为底罩。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8中的A区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另一主视示意图。其中的10为卷扬机,11为传输带,12为提升钢索,13为上升行程开关,14为下降行程开关,15为喷淋水接口。图9为本专利技术收拢后的整体结构主视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图8中的C区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图9中的B区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除去传输带的俯视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底罩9的主视示意图,其中的15为喷淋水接口。图14为本专利技术底罩9的透视示意图,其中的14为下降行程开关,16为上喷高压喷嘴,18为上升行程开关,19为下喷高压喷嘴。图15为本专利技术图12的侧视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底罩9的俯视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相邻两个单元体1拉开时的主视示意图,其中的20为挡片,21为挂耳。图18为本专利技术图20中的C-C剖视示意图,其中的22为挡圈。图19为本专利技术图17中的相邻两个单元体1舒展、拉开时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图17中的A-A剖视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图18中的B区放大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图18中的A区放大示意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图24中的仰视示意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六方玻璃内筒26和漏沙筒27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图24中的A-A剖视示意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图24中的A区放大示意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底罩9上上升、下降开关挡板和上升、下降行程开关及落沙挤推示意图。图28为控制本专利技术上升和下降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述:实施例1: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1内,有如老式电视机或半导体收音机上的拉杆天线,其特征在于: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为六边形,且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1内;组成防尘罩的接料斗2置于输送机上传送带11输出端的下方;接料斗2的侧面开有溢料门4,溢料门4的下方连接有倾斜的溢料导板5,漏沙筒27的上端连接有挡环28;接料斗2下端的落料孔3与六方形的内筒26的上端对接;接料斗2的另一作用是充分利用防尘罩的空间。为增加耐磨性,进而延长使用寿命,内筒26的内表面应为耐磨材质,例如玻璃,再例如废旧橡胶输送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漏沙筒27的上端又与内筒26的下端对接;内筒26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1)内,其特征在于: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为六边形;组成防尘罩的接料斗2置于输送机上传送带11输出端的下方;除最后一级单元体(1)以外,每个单元体(1)上均连接有止回挡片(20)和挂耳(21);除最后一级单元体(1)以外,每个单元体(1)的上端均连接一个倾斜的挡圈(22);底罩(9)与最后一级单元体(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由小到大、由上至下依次落入相邻的防尘罩的单元体(1)内,其特征在于:组成防尘罩的单元体(1)为六边形;组成防尘罩的接料斗2置于输送机上传送带11输出端的下方;除最后一级单元体(1)以外,每个单元体(1)上均连接有止回挡片(20)和挂耳(21);除最后一级单元体(1)以外,每个单元体(1)的上端均连接一个倾斜的挡圈(22);底罩(9)与最后一级单元体(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接料斗(2)的侧面开有溢料门(4),溢料门(4)的下方连接有倾斜的溢料导板(5),漏沙筒(27)的上端连接有挡环(28);接料斗(2)下端的落料孔(3)与六方形的内筒(26)的上端对接;漏沙筒(27)的上端又与内筒(26)的下端对接;内筒(26)的外缘为筒壁(29)。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六边形全自动升降式防尘罩,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级单元体(1)和底罩(9)内设置有带有环形喷淋管(7)的水雾化喷淋装置,高压供水管分别通过喷淋水接口(15)与水雾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星达
申请(专利权)人:余星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