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失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7929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失谐装置,所述失谐装置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和失谐电路,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电感形成至少一个谐振频率;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包括感应元件B,所述感应元件B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感应元件B的另一端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感应元件B在低频显示纯感应行为,在高频情况下由欧姆行为叠加,因此第一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会受电感特性的影响而失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失谐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失谐装置。
技术介绍
二极管工作时会存在结电容,二极管的结电容与电路中的电感会形成一个谐振电路,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谐振频率,该谐振频率通常被认为是干扰频率。为了减少干扰频率的影响,串联一个电容器和一个与二极管平行的欧姆电阻器,使电路总电容越大,谐振频率越低,干扰越小,但是,通过附加电容和欧姆电阻串联,第一谐振电路的失谐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是有利的,欧姆电阻必须选择得很低,以便电容器和欧姆电阻串联的阻抗值限制为几欧姆范围内,此外,电容器的电容不能选择太高,因为电容必须通过二极管处电压的周期性切换来重新加载,电容过高会导致短路启动电流过高,因此,通过附加电容和欧姆电阻串联来减少干扰频率的影响,对元件参数选择要求较严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二极管结电容与电路中电感形成干扰频率的问题,提供一种失谐装置,减少干扰频率对电路的影响。一种失谐装置,包括: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电感形成至少一个谐振频率;失谐电路,所述失谐电路包括感应元件B,所述感应元件B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感应元件B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还包括开关调节器A、电阻R1和电容C1,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入端经电阻R1连接电压输入端,同时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三输入端接地,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还包括电容C3,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失谐装置还包括限位电路,所述限位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电阻器R3,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器R3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3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地,所述失谐装置还包括电阻R2,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容C1串联。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元件B为铁氧体材料。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元件B为铁氧体磁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二极管D1后串联感应元件B,感应元件B对于低频显示纯感应行为,在高频情况下由欧姆行为叠加,第一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受电感特性的影响而失谐,解决了采用附加电容和欧姆电阻串联需要考虑元件参数的选择,本技术在减小干扰频率对电路影响的同时,简化了电路设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失谐装置的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失谐装置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失谐装置,该失谐装置用于减小第一谐振电路的干扰频率对电路的影响,该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电感形成至少一个谐振频率,这种谐振频率即为干扰频率。具体地,该第一谐振电路还包括开关调节器A、电阻R1和电容C1,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入端经电阻R1连接电压输入端,同时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三输入端接地,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本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调节器A会导致电路中的电感增加,电路中的电感与二极管D1工作时的电容形成的第一谐振电路具有一个或多个谐振频率,即干扰频率。为了减少干扰频率的影响,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失谐装置,如图1所示,该失谐装置包括感应元件B,所述感应元件B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感应元件B的另一端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增加感应元件B,感应元件B在低频显示纯感应行为,在高频情况下由欧姆行为叠加,因此第一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会受电感特性的影响而失谐;由于感应元件B的欧姆特性,第一谐振电路的质量被强烈降低,从而使第一谐振电路强烈衰减,使其不能在100mhz和100mhz之间以更高的频率摆动;在复频率级中,没有失谐电路的第一谐振电路的传递函数的原始共轭复数零点通过失谐电路的欧姆行为移动到真实轴,因此,第一谐振电路可以以这种方式衰减,以致于不再摆动。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元件B为铁氧体材料。具体地,所述感应元件B为铁氧体磁珠。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为了支持内部充电泵,开关调节器A还包括电容C3,电容C3的一端连接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出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出端。为了限制由感应元件B引起的感应电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限制电路,该限位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电阻器R3,二极管D2和电阻器R3串联,该限位电路平行于二极管D1和感应元件B布置。具体地,二极管D2是低容性小信号二极管。具体地,电阻器R3的阻值根据以下公式得出:R3=(Umax-UD)/i,其中,Umax为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出端的最大允许负电压,UD是二极管D2的流动电压,i为流经二极管D2的电流。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失谐装置还包括电阻R2,该电阻R2串联于第一谐振电路中的电容C1。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二极管D2将电感元件B引起的感应电压被剪裁,二极管D2的电容和电感元件B的电感形成第二谐振电路,第二谐振电路通过电阻R2衰减。如果二极管D2的流动电压小于二极管D1的流动电压,则电阻器R3同时保护二极管D1不受损坏;如果电感元件B显示纯电感行为,则电阻R2在低频情况下用于进一步降低质量Q。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失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电感形成至少一个谐振频率;/n失谐电路,所述失谐电路包括感应元件B,所述感应元件B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感应元件B的另一端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失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电感形成至少一个谐振频率;
失谐电路,所述失谐电路包括感应元件B,所述感应元件B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感应元件B的另一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还包括开关调节器A、电阻R1和电容C1,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入端经电阻R1连接电压输入端,同时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三输入端接地,所述开关调节器A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失谐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凯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