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单电极激励模式电阻层析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750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析成像及信号处理技术。单电极激励模式电阻层析成像系统主要由电极阵列传感器、电极选通逻辑、信号发生、信号预处理、数据采集、逻辑控制、计算机等模块组成。电极阵列传感器模块由1~16层电极组成,每层放置16或32个电极,每层电极模块具有不同的逻辑地址使能,由电极选通逻辑模块对每层电极模块进行选择,同时对每一层电极模块中16或32个电极的激励、检测和外接电阻进行选择。信号发生模块产生双极性方波电压信号,经过压控恒流源转换成双极性方波电流信号。信号预处理模块对检测到的外接电阻上的电压值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信号送到数据采集模块中,最后由计算机模块通过查询方式将数据进行处理或图像重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层析成像及信号处理技术。
技术介绍
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的物理基础是不同媒质具有不同的电导率,判断出敏感场的电导率分布便可知物场的媒质分布。目前采用的主要工作方式为单层16电极相邻激励、相邻检测方式。其中激励信号为正弦波交流电流信号,检测信号为相邻电极对上的边界电压信号。当物场内电导率分布变化时,电流场的分布将会随之变化,导致场内电势分布变化,从而场域边界上的测量电压也要发生变化。测量边界上的电压并通过相应的成像算法,可以重建场内电导率分布,实现可视化测量。相邻模式在传统电阻层析成像系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该方式已开始用于某些领域的在线运行。但在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发展过程中,该方式主要暴露出3个问题①由于未检测激励源及邻近的三对电极,因此得到的边界电压数据信息不充分。根据互易原理,单层16个电极循环检测一周测量的有效数据为104个。②激励电流主要流经激励电极附近的区域,导致电流分布不均匀,激励源附近区域非常敏感,因而造成非均匀媒质的加权系数不易给定。③检测电极端缺少接地点,使检测的数据易受干扰影响。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性能。虽然研究人员在加快数据采集速度、提高系统性能方面提出了很多改进和优化措施,如采用并行测量、改进滤波器的滤波时间、优化系统电极、改进成像算法等,但由于其设计原理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数据采集速度和精度的提升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传统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系统采用了单电极激励的工作模式,基于单电极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增加了系统独立测量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传统电阻层析成像系统数据采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的实时性和电路复杂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单电极激励的数据采集模式,并根据此模式进行硬件系统的设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参照附图1~5)单电极激励模式系统主要由电极阵列传感器模块1、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信号发生模块3、信号预处理模块4、数据采集模块5、逻辑控制模块6、计算机模块7和外接电阻8组成(如图1)。其中电极阵列传感器模块1由1~16层电极组成,每层放置16或32个电极(如图2所示)。每层电极模块具有不同的逻辑地址使能,由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对每层电极模块进行选择。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如图3)可以选通单层电极模块也可以多层电极模块同时选通。同时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对每一层电极模块中16或32个电极的激励、检测和外接电阻进行选择。信号发生模块3产生双极性方波电压信号,经过信号发生模块3中的压控恒流源转换成双极性方波电流信号。由信号预处理模块4对检测到的外接电阻8上的电压值进行预处理并送至数据采集模块5(如图4所示)。信号预处理模块4输出的信号输入到A/D转换器16中,转换数据在定时/计数器18的控制下存贮到数据存储器17。然后由计算机7通过查询方式将数据存储器17中的数据读入,进行数据分析或图像重建,计算机7给出的控制信号通过逻辑控制模块6送到各个模块进行控制。信号预处理模块4与数据采集模块5通过数据线进行连接,数据采集模块5与逻辑控制模块6通过控制线进行连接。本专利技术产生的积极效果在于(1)采用的数据采集模式对每层16或32个电极系统激励一周可以得到240或992个测量数据,跟据互易定理独立数据为120或496个,比目前单层16电极系统的104个独立数据增加了16个,比单层32电极系统的464个独立数据增加了32个。(2)采用的数据测量模式对于单层16电极的圆形管道,在系统工作时16个电极均有电流通过,其中一个电极通过的是激励电流,其余通过的为检测电流,所有检测电流之和等于激励电流。由于每个电极都有电流通过,这就使检测到的电流变得均匀,且对敏感场的灵敏度分布有所改善。(3)本专利技术的激励方式为单电极,其余为检测电极,因此检测到的电极范围变大,不存在激励电极邻近的电极不被检测的现象。(4)单电极激励系统采用双极性方波电流激励信号设计,检测到的信号也为双极性方波信号。双极性方波信号解决了电极极化的问题,同时在方波的每半个周期内,相当于一个直流信号,这样易于处理。因此系统的硬件结构得到了简化,同时直流信号不需要解调和低通滤波环节,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结构图。附图2为电极模块结构图。附图3电极选通逻辑模块结构图。附图4数据采集模块结构图。附图5逻辑控制模块结构图。附图6为单电极激励模式空场数据。附图7为气泡位于不同位置的比较数据。附图8为气泡位于物场中间的测量数据。其中1-传感器模块;2-电极选通逻辑模块;3-信号发生模块;4-信号预处理模块;5-数据采集模块;6-逻辑控制模块;7-计算机;8-外接电阻;9-锁存器;10-译码器;11-A/D转换器;12-数据存储器;13-定时/计数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按附图1将各组件通过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等连接构成了单电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本实施方案中只用到了2层电极模块,每层16个电极,外接电阻8设定为80Ω,激励电流设定为10mA。方波信号发生器由一片MAX系列的信号发生芯片组成;信号发生模块3中压控恒流源由两片仪表放大器组成;过零检测由一片运算放大器组成;电极选通逻辑模块由五片8进8出锁存器、一片8选1、四片16选1和二片16选15译码器组成;信号预处理模块由两片PGA放大器组成;数据采集模块由一片A/D转换器、一片数据存储器、一片定时/计数器组成。逻辑控制模块由2片8进8出锁存器和一片16选1译码器组成。首先计算机7通过地址线选择双极性方波信号发生器的幅值和频率,产生双极性方波电压信号,电压信号一路通过压控恒流源转变为双极性方波电流信号,另一路经过运算放大器通过数据线送给计算机做同步信号。电极选通逻辑模块由计算机发出地址信号对激励、检测、外接电阻的导通进行选择。检测到的信号通过数据线送到信号预处理模块,由计算机通过地址线对信号预处理模块的放大倍数进行选择,预处理后的信号通过数据线送到数据采集模块,由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转换数据在定时/计数器的控制下存储到数据存储器中,最后传送给计算机进行成像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逻辑控制模块由计算机通过地址线对芯片的逻辑使能进行控制。。以下从空场实验数据和有气泡实验数据两种情况进行验证。实验例1、利用本专利技术对空场实验数据分析场内介质电导率为9.865ms/cm。图6为单电极激励模式系统所采集到的空场数据,该组数据的特点在于首先从图上可以看出,数据采集受到的干扰很小,数据分布对称性好,说明方波激励信号在单电极激励系统中能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次是此组数据的最大差值不超过2.5倍,且数据均不接近于零,这就说明单电极激励模式采集到的数据均匀性很好。因此从空场数据上可以肯定,基于单电极激励模式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性能可靠。实验例2、气泡靠近电极与位于管道中心的实验数据比较以15mm的气泡位于管道靠近各个电极的实验为例,当气泡分别靠近各个电极时,所得比较数据如图7所示。由于单电极激励系统数据的对称性,这里只给出了气泡位于1~7电极处的数据分布,从图中很显然可以看出气泡的位置信息。气泡紧贴电极时,由于其对敏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单电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主要由电极阵列传感器模块(1)、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信号发生模块(3)、信号预处理模块(4)、数据采集模块(5)、逻辑控制模块(6)、计算机模块(7)和外接电阻(8)组成,其特征是电极阵列传感器模块(1)由1~16层电极组成,每层放置16或32个电极,每层电极模块具有不同的逻辑地址,由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对每层电极模块进行选择;同时所述电极选通逻辑模块(2)对每一层电极模块中16或32个电极的激励、检测和外接电阻进行选择;信号发生模块(3)产生双极性方波电压信号,经过信号发生模块(3)中的压控恒流源转换成双极性方波电流信号;由信号预处理模块(4)对外接电阻(8)的电压值进行预处理送至数据采集模块(5),由计算机模块(7)通过查询方式将数据进行处理或图像重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峰贾秀权刘军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