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氧化布风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793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氧化布风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氧化布风管,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氧化风的布风管氧化效率低和无法兼顾循环池底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循环池、氧化风主管和布风管,所述布风管由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组成,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位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设计巧妙,不仅使得氧化风实现了对循环池内部的全方位覆盖,同时避免了“鼓泡”式的运行状态,保证了氧化风与循环液的充分接触,使得氧化效率提高,又对整个脱硫系统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起到了有益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氧化布风管
本技术涉及氧化布风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氧化布风管。
技术介绍
目前湿法脱硫系统中,脱硫剂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的都是亚硫酸盐,会造成脱硫水质COD升高,不能直接排放,一般采用氧化风机向循环池中鼓入空气对亚硫酸盐进行氧化,在经过长时间的池内鼓风后,可以保证大部分亚硫酸盐氧化成硫酸盐,然后才可以将脱硫废水收集排放。现有氧化风的布风管以网格满铺来保证氧化风的覆盖率,出风口一般为光管,为了避免出风口被浆液堵塞,出风口管口朝下,因此整个布风管必须离循环池底部一定距离,并用支撑件固定于池底。此种布风管有以下缺点:1、由于出风口为简单开口,鼓风进来时为一股股空气,在浆液中存在时依然是保持空气团的状态上升,因此与浆液的接触面积有限,氧化效率并不高;另外,这种“鼓泡”的运行状态使得循环水上下翻腾十分剧烈,而循环水又是温热水,加速了循环水的蒸发,对周围钢构也会造成腐蚀等不利影响;2、由于出风口距离池底必须保持一段距离,而池底阻力又较大,因此出风口最初向下的鼓风无法兼顾池底的亚硫酸盐,循环池底部是此种布风管型式覆盖面的“空白”。为此,本方案提出了新型氧化布风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氧化布风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氧化风的布风管氧化效率低和无法兼顾循环池底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氧化布风管,包括循环池、氧化风主管和布风管,所述布风管由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和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组成,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位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氧化风支管与第二氧化风支管相连通,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均位于循环池的内部,所述氧化风主管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氧化风支管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的底侧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的底侧均固定有多个出风管,多个出风管的底部均与循环池的底部接触,出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口。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氧化风支管的底侧的第一个出风管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的底侧的多个出风管均等距分布。优选的,所述出风管与第一氧化风支管和第二氧化风支管之间通过焊接固定。优选的,所述出风管侧壁上的多个出风口等均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出风管和出风管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出风管排出的氧化风横向出风,自然碎裂后分布更加均匀,与循环浆液接触面积更加充分,因此氧化效率更高,能够兼顾循环池底空间,氧化风覆盖面更广,保证了整个循环池浆液的充分氧化,避免循环液的剧烈翻腾,缓解循环水的过度蒸发,避免水汽对周边设备的不利影响。2、通过第一氧化风支管和第二氧化风支管,使得氧化风管在循环池内成网格状铺满在循环池的内部,保证了对循环池内部的全方位覆盖。本技术结构合理,设计巧妙,不仅使得氧化风实现了对循环池内部的全方位覆盖,同时避免了“鼓泡”式的运行状态,保证了氧化风与循环液的充分接触,使得氧化效率提高,又对整个脱硫系统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起到了有益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氧化风支管和第二氧化风支管的结构示意。图中标号:1循环池、2氧化风主管、3出风管、4第一氧化风支管、5出风口、6第二氧化风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新型氧化布风管,包括循环池1、氧化风主管2和布风管,布风管由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组成,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位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之间,且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氧化风支管4与第二氧化风支管6相连通,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组成网格形结构铺满在循环池1的内部,保证了对循环池1内部的全方位覆盖.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均位于循环池1的内部,氧化风主管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底侧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底侧均固定有多个出风管3,出风管3与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第二氧化风支管6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多个出风管3的底部均与循环池1的底部接触,出风管3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口4,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底侧的第一个出风管3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底侧的多个出风管3均等距分布,出风管3侧壁上的多个出风口4等均分布,出风口4为横向出风型式,因此出风管3的底部直接固定于循环池底部,脱硫系统运行时,氧化风系统出口是所有出风口4均向四周鼓风,在循环池底组成了一层氧化风层,氧化风层整体慢慢上升,自然碎裂,因此不会形成大型空气团,并且保证了与循环液的充分接触。工作原理:氧化风机鼓风从氧化风主管2进入循环池1内布风管,布风管在池内依然保持网格状满铺型式,由于出风口4为横向出风型式,因此出风管3的底部直接固定于循环池底部,脱硫系统运行时,氧化风系统出口是所有出风口4均向四周鼓风,在循环池底组成了一层氧化风层,氧化风层整体慢慢上升,自然碎裂,因此不会形成大型空气团,并且保证了与循环液的充分接触,且由于其气流更加细碎,分布更充分,因此小团鼓风不会造成循环浆液的剧烈翻腾,保证了脱硫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氧化布风管,包括循环池(1)、氧化风主管(2)和布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风管由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组成,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6)位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氧化风支管(4)与第二氧化风支管(6)相连通,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均位于循环池(1)的内部,所述氧化风主管(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底侧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底侧均固定有多个出风管(3),多个出风管(3)的底部均与循环池(1)的底部接触,出风管(3)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口(5)。/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氧化布风管,包括循环池(1)、氧化风主管(2)和布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风管由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组成,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6)位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氧化风支管(4)与第二氧化风支管(6)相连通,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均位于循环池(1)的内部,所述氧化风主管(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氧化风支管(4)的底侧和多个第二氧化风支管(6)的底侧均固定有多个出风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沈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弘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