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家殳专利>正文

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672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骨科手术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撑开杆、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4)以及用于调节任意两个所述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任一所述牵引弓(4)均包括本体(41)、开设于所述本体(41)上的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以及第一斯氏针(43)和第二斯式针(42),所述第一斯氏针(43)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44),所述第二斯式针(42)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4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每一个牵引弓(4)上设置相垂直的两根斯氏针,使得在手术时能同时对骨折处进行冠状位与矢状位的复原,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生产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
本技术涉及骨科手术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
技术介绍
骨折牵引复位器是骨折复原手术中常见的一种器具,其工作原理是将钢针打入骨折两边的骨头内,并通过撑开杆的作用,向两侧将错位的骨折拉开,在肌肉的作用下使得骨折处复原。目前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均为采用一根撑开杆,并在撑开杆上设置两个钢针的形式,这种方式普遍应用与此类手术中。但是这种方式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只能针对一个方向的骨折复原,即冠状位或矢状位,对于一些需要对两个方向的复原时,此器具无法做到一次性复原成功,给手术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同时实现冠状位与矢状位骨折复原的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撑开杆、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以及用于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牵引弓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所述牵引弓包括本体、第一斯氏针和第二斯式针,所述第一斯氏针沿垂直于冠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斯式针沿垂直于矢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斯氏针的自身轴向与第二斯式针的自身轴向不在同一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圆弧部以及沿所述圆弧部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与竖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撑开杆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斯氏针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开设于所述水平部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斯氏针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竖直部的外壁连接有圆柱部,所述第二螺纹孔开设于所述圆柱部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开杆包括前杆与后杆,所述前杆与后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牵引弓,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前杆与后杆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螺母,所述前杆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配合的螺纹,所述后杆与所述螺母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与所述螺母内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螺母的内部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所述前杆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后杆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与所述螺母转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摒弃了传统采用一根针固定骨头的方式,本技术中采用独特设计的牵引弓以及在牵引弓上设置相垂直的两根针,使得在骨折复原手术中能对骨折处同时实现冠状位与矢状位的复原,并且两根针对于冠状位与矢状位的限位是同步进行的,所以使得其复原更加精确。同时本技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易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撑开杆撑开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牵引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牵引弓取出第一斯氏针与第二斯式针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前杆;2、后杆;3、螺母;4、牵引弓;41、本体;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隔板;42、第二斯式针;43、第一斯氏针;44、第一螺纹孔;45、圆柱部;46、第二螺纹孔;411、圆弧部;412、水平部;413、竖直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至图5,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撑开杆、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4以及用于调节任意两个所述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本技术中,对于牵引弓4的数量不需做限定,本实施例中以两个牵引弓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同理,其他数量下的牵引弓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进行等同的设计。任一所述牵引弓4均包括本体41、开设于所述本体41上的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孔44和第二螺纹孔46相配合的第一斯氏针43和第二斯式针42。这里的配合是指,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式针42带有螺纹,在使用时,将第一斯氏针42与第二斯式针42分别通过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钻入骨头内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斯氏针43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44,所述第二斯式针42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46。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得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式针42为垂直状态,使得其能同时作用于冠状位与矢状位。由于在进行此类手术时,还需要打入阻挡钉,因此为了避免对阻挡的打入造成影响,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式针42不在同一平面,即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不再同一平面。具体的,所述本体41包括圆弧部411以及沿所述圆弧部411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412与竖直部413,所述水平部412与所述撑开杆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44沿竖直方向开设于所述水平部412上。所述竖直部413的外壁连接有圆柱部45,所述第二螺纹孔46沿水平方向开设于所述圆柱部45上。这里的圆柱部45的作用在于,使得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的轴线不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撑开杆包括前杆1与后杆2,所述前杆1与后杆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牵引弓4,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前杆1与后杆2之间。为了实现对两个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在牵引弓4之间设置调节装置。同理,假设有多个牵引弓4,则每两个相邻的牵引弓4之间应当至少设置一个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螺母3,所述前杆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3配合的螺纹,所述后杆2与所述螺母3的一端转动连接。后杆2与螺母3的转动连接是指螺母3在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不会带动后杆2的转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与所述螺母3内的隔板33,所述隔板33与所述螺母3的内部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31与第二腔体32,参照图2,隔板33将螺母3分为左右两个腔体,第一腔体31的内壁带有螺纹,用于与前杆1的配合。第二腔体32用于放置伸入的后杆2。后杆2通过孔深入空腔内,在后杆2的深入端设置直径大于孔的挡板,当螺母3转动时后杆2不会转动,并且空腔的内壁会推动后杆2的平动。即可实现前杆1与螺母3的螺纹配合,使得螺母3在转动时能带动前杆1的平动。所述前杆1伸入所述第一腔体31内与所述螺母3配合,所述后杆伸入所述第二腔体32内与所述螺母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调节装置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可在打入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式针42之前,可以进行两个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调节,使得斯氏针能在合适的部位打入;二是在斯氏针打入后,在转动螺母3也可以将两个牵引弓4撑开,实现对骨折处的复原。本实施例通过对斯氏针载体即牵引弓4的重新设计,使得每个牵引弓4上具有两个相垂直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斯氏针,实现了在骨折手术中对骨折处同时进行冠状位用于矢状位的复位;同时,采用螺母与螺杆的配合方式,使得能随时的对牵引弓4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并且在手术中也能起到撑开两个牵引弓之间间距的作用,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杆、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4)以及用于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n所述牵引弓(4)包括本体(41)、第一斯氏针(43)和第二斯氏针(42),所述第一斯氏针(43)沿垂直于冠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41)上,所述第二斯氏针(42)沿垂直于矢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4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杆、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4)以及用于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
所述牵引弓(4)包括本体(41)、第一斯氏针(43)和第二斯氏针(42),所述第一斯氏针(43)沿垂直于冠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41)上,所述第二斯氏针(42)沿垂直于矢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4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斯氏针(43)的自身轴向与第二斯氏针(42)的自身轴向不在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41)包括圆弧部(411)以及沿所述圆弧部(411)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412)与竖直部(413),所述水平部(412)与所述撑开杆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平面骨折牵引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4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斯氏针(43)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44),所述第一螺纹孔(44)开设于所述水平部(412)上。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家殳
申请(专利权)人:赵家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