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振宁专利>正文

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3587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属于红外光谱分析、密码学、信息编解码、条码、物品种类鉴别和物品真假鉴别及其应用等领域的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鉴别者能够方便地使用该装置通过物品反射的红外光谱鉴别物品种类和物品真假,而不需要事先在物品外包装上标注防伪编码、防伪标识或者防伪标签,以及在物品容器上增加防伪装置。需要时,生产者可以事先采集物品的红外光谱并标注在物品外包装;当且仅当,物品反射的红外光谱与该装置预存的物品红外光谱或者与物品所标识的红外光谱互为映射时其鉴别结果为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红外光谱分析、密码学、信息编解码、条码、物品种类鉴别和物品真假鉴别及其应用等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作用于物品种类、物品鉴别和物品保护的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鉴别以及物品真假鉴别装置。
技术介绍
在商品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里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商品保护。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冒商品的根源在于未经生产许可的非法商品生产或虽经生产许可但生产不合格商品。虽然,商品生产厂家为了保护商品不被非法侵害采取了各种商品保护措施,例如,从早期的在商品外包装粘贴“激光防伪标识”,到目前的在商品外包装喷注“数码防伪标识”,以及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可动态采集与跟踪数据的“电子标签”(RFID)。但是,由于上述商品保护措施主要依靠标签本身的复制复杂特征、商品惟一性编码或记录商品物流过程等试图达到商品防伪和商品防复制的目的;换句话说,上述标识或标签与商品物质本身结合是松散的、与被保护商品的物质是无关的。例如,原本应该标识名酒“泸州老窖1573”的防伪标识被故意标识到外包装仍然是名酒“泸州老窖1573”但瓶内却灌装的是“泸州老窖特曲”酒时,商品真假验证结果却仍然是“您所购买的是名酒泸州老窖1573”。因此,尽管许多商品生产厂家采用各种防伪措施保护商品,但是,商品被假冒的状况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不论“激光防伪标识”、“数码防伪标识”,还是“电子标签”,其本质是试图通过赋予商品唯一性标识来达到商品保护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与传统的“商品条码”在商品种类的标识方面没有质的差别,差别仅在于传统的“商品条码”只能标识生产厂家和商品分类信息而不能唯一性标识该分类下商品个体信息,因此,商品条码本身不具备防伪特征。虽然,激光防伪标识、数码防伪编码和电子标签具备防伪特征,但其防伪特征是通过增加标识伪造复杂度实现的而与被保护商品的品质或物质无关。全世界对于人命关天的药品的检验和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由于缺乏简便、低廉、有效的药品检测手段,虽然全国各地均设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于不能在药品流通之前进行有效的检测,因此,往往是在假药对人体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之后才能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5月15日通报了查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的最新进展情况齐二药违反有关规定,将“二甘醇”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导致多人肾功能急性衰竭。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张冀湘介绍,齐二药购入的药用辅料“丙二醇”实际为“二甘醇”。虽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药品上市前的检测是非常严格的,并且采用GMP规范药品生产企业,但是,由于药品生产过程复杂性,生产投料的原料、中间体料和辅料是动态投入的,涉及采购、检验、库存、投料和中间体等多环节,因此,影响药品成品质量的因素很多。由于药品成品的化学成分复杂,化学分析所有批次的成品药将会导致药品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不少药品生产企业甚至减少或不进行原料和辅料的检验,从而直接导致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不合格的药品。由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物理化学及组成等多项指标,需要动用多种分析仪器及设备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大量时间,不能及时引导生产,因此这种导致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分析手段,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的要求,同样也不能适用于商品真假的动态检测。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并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带来了又一次重大的分析技术革命。与传统化学分析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在几分钟内,仅通过对被测样品完成一次近红外光谱的采集测量,就可以同时完成其多项性能指标的测定(最多可达几十项指标)。但是,传统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往往需要借助于大型计算机、庞大的近红外光谱集库和昂贵的近红外光谱仪实现,因此,难以满足现场鉴别物品种类或物品真假等移动式、手持式的动态采集测量,也很难在商品超市、药店和物流配送等流通环节得到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适用于物品种类鉴别和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物品真假鉴别装置。它与现有的商品防伪标识或电子标签相比较,是不仅能够实现商品识别,更重要在于能够鉴别物品种类和物品本身物质的真假,从而达到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它与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相比较,是能够满足现场鉴别物品种类或物品真假等移动式、手持式的动态采集测量。当商品超市、药店和物流配送等流通环节配备该装置后,能够更准确地把好商品进货关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通用逻辑流程图。图2是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应用逻辑流程图。图3是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的功能框图。为了达到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通用逻辑流程图,如图1所示。一个由固态或液态物质组成的物品①在红外光源器(11)的照射下产生物品红外光谱②;当红外光传感器(12)接收到来自物品①的物品红外光谱②后,将其提交给红外光谱比对器(13);红外光谱比对器(13)将实时采集的物品红外光谱②与预存于物品红外光谱集③之中的子集进行比对,如果物品红外光谱②属于物品红外光谱集③之中的一个子集的映射,则确定物品①的物品种类鉴别与物品真假鉴别④结果为真并导出,反之亦然。本专利技术通过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应用逻辑流程2进一步说明。一个包含物品条码(11)和物品红外光谱(12)的标识装置⑩;一个包含识读物品条码(11)的物品条码识别器和采集物品红外光谱图(12)的物品红外光谱采集器的采集装置;一个提供给生产者①和鉴别者②的包含红外光源器、红外光传感器和红外光谱比对器的红外光装置;一个由生产者①提供的包含物品条码集和物品红外光谱集的码图装置;一个向鉴别者②提供鉴别结果的包含物品种类鉴别信息和物品真假鉴别信息的信息装置。当生产者①抽样采集某批次物品的物品条码(11)及对应的物品红外光谱(12)并将其预存于物品红外光谱集之中;需要时,生产者①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标注该物品的物品红外光谱(12)。物品真假鉴别时,鉴别者②首先扫描识读物品条码(11),然后使用红外光源器照射物品后,红外光传感器将自动采集物品红外光谱(12)并提交给红外光谱比对器。红外光谱比对器将所采集的物品红外光谱(12)与物品外包装标注的物品红外光谱(12)进行比对,或者与预存于码图装置之中的物品红外光谱集进行比对。物品外包装的物品条码(11)和预存于码图装置之中的物品条码(11)一一对应于物品红外光谱(12),可以加快红外光谱比对器的比对速度和提高比对的容错性。当且仅当,实时采集的物品红外光谱(12)与物品外包装标注的物品红外光谱(12)或预存于码图装置之中的物品红外光谱集属子互为映射时物品为真,反之为假。物品种类鉴别时,鉴别者②直接使用红外光源器照射物品,此时红外光传感器将自动采集物品红外光谱(12)并提交给红外光谱比对器,红外光谱比对器将分析物品红外光谱(12),并给出该物品为固体或液体的种类鉴别信息以及该物品所包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本专利技术将通过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的功能框3并结合应用过程更进一步说明。一个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的装置⑩包含了发射红外线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物品种类及其真假鉴别装置,使用者通过物品反射红外光谱鉴别物品种类和通过比对物品红外光谱鉴别物品真假,该装置包含:一个输入装置,用于接收、存储和传送物品条码和物品红外光谱编码;一个发射红外光的装置,用于向物品发射红外光;一个接收红外光的装置,用于接收物品反射红外光谱;一个红外光谱编码装置,将物品红外光谱映射成物品红外光谱编码;一个红外光谱解码装置,将物品红外光谱编码逆映射成物品红外光谱;一个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参数、物品条码、物品红外光谱和物品种类红外光谱;一个红外光傅里叶变换装置,根据预置的参数控制红外光谱映射成物品红外光谱过程;一个产生映射的装置,根据选择参数产生一个映射集之中的一个映射,把红外光谱映射成物品红外光谱;一个比对装置,根据选择参数判断物品红外光谱A与物品红外光谱B是否互为映射;一个输出装置,用于输出物品红外光谱编码、物品种类信息和物品真假信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宁
申请(专利权)人:杨振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