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2845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包括矩形中套管、位于矩形中套管内的矩形内套管、套在矩形中套管外的矩形外套管、设置在矩形中套管两端的两块外端板、设置在矩形内套管两端的两块内端板、设置在内端板靠近矩形内套管一侧的滑轮,设置在矩形内套管内的第一组预拉杆和第二组预拉杆,连接矩形中套管底板和矩形外套管底板的摩擦耗能部件,设置在矩形中套管一端并与矩形中套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矩形中套管另一端并与矩形外套管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第一组预拉杆绕过与一端的内端板连接的滑轮后,第一组预拉杆的两端分别锚固于另一端外端板和另一端内端板;第二组预拉杆绕过与另一端的内端板连接的滑轮后,第二组预拉杆的两端分别锚固于一端外端板和一端内端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减小工程结构地震灾害的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
技术介绍
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传统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延性设计方法,即在地震作用下,通过结构部分构件的提前屈服和破坏,但整体不至于丧失功能,依靠构件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从而达到保证主体结构安全的目的。但构件的塑性变形会导致结构在震后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从而大幅提高结构的修复难度。为控制结构的残余变形,可将由预拉杆、套管、端板和耗能核心板组成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引入结构中。地震时,自定心支撑凭借施加在预拉杆中的预张力能有效克服耗能部件的塑性变形,从而显著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使其达到自定心的效果。由于预拉杆的屈服或断裂均会导致自定心支撑的预张力损失,进而影响结构残余变形的控制效果,因此在自定心支撑的工作过程中预拉杆应处于弹性阶段,这要求预拉杆需具备较大的弹性延伸率。在预应力结构工程领域应用较为成熟的钢绞线和钢丝绳均由于弹性延伸率较小而无法适用于自定心支撑。为满足结构的变形需求,通常选取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包括矩形中套管(1)、位于所述矩形中套管(1)内的矩形内套管(2)、套在矩形中套管(1)外的矩形外套管(3)、设置在矩形中套管(1)两端的两块外端板(4)、设置在矩形内套管(2)两端的两块内端板(5)、设置在内端板(5)靠近矩形内套管(2)一侧的滑轮(6),设置在矩形内套管(2)内的第一组预拉杆(7)和第二组预拉杆(8)、连接矩形中套管(1)底板和矩形外套管(2)底板的摩擦耗能部件(9)、设置在矩形中套管(1)一端并与矩形中套管(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0),设置在矩形中套管(1)另一端并与矩形外套管(3)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包括矩形中套管(1)、位于所述矩形中套管(1)内的矩形内套管(2)、套在矩形中套管(1)外的矩形外套管(3)、设置在矩形中套管(1)两端的两块外端板(4)、设置在矩形内套管(2)两端的两块内端板(5)、设置在内端板(5)靠近矩形内套管(2)一侧的滑轮(6),设置在矩形内套管(2)内的第一组预拉杆(7)和第二组预拉杆(8)、连接矩形中套管(1)底板和矩形外套管(2)底板的摩擦耗能部件(9)、设置在矩形中套管(1)一端并与矩形中套管(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0),设置在矩形中套管(1)另一端并与矩形外套管(3)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变形滑轮组自定心摩擦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第一组预拉杆(7)绕过与一端的内端板(5)连接的滑轮(6)后,第一组预拉杆(7)的两端分别锚固于另一端外端板(4)和另一端内端板(5),第二组预拉杆(8)绕过与另一端的内端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钦周臻周雨辰段莉孟少平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