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93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包括地基、地下室以及楼层组成的高楼,所述地下室内侧底部设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楼层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可分为上层楼面与下层楼面,所述地基内侧的底部设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数量为若干个,每两个所述阻尼器之间设有锚杆,所述锚杆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地基和所述承重柱并延伸至所述承重柱的内部。本实用提供的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阻尼器对震动耗减运动能量,刚性支撑,配合锚杆与承重柱连接,将地基与楼层进行固定,由于弹簧是在一种能够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的中介物,无论地基如何晃动,大楼本身都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隔震构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减震隔震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预制隔震构件。
技术介绍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一般在抗震的时候,通常都采用隔震技术对房屋进行抗震。基础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这间采用柔性连接,设置足够安全的隔震系统,由于隔震层的"隔震"、"吸震"作用,地震时上部结构作近似平动,结构反应急仅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2-1/16),从而"隔离"了地震,但通常的隔震技术还不够完善,在抗震时隔震系统没有装置进行辅助隔震。地震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家园造成极大的伤害,目前的建筑抗震结构,抗震的强度不佳,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的底部开始晃动,对建筑的内部造成损伤,使建筑内的楼层之间的支撑柱断裂,致使建筑倒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因此基于上述,需要对现有的隔震技术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隔震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包括地基、地下室以及楼层组成的高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内侧底部设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楼层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可分为上层楼面与下层楼面,所述地基内侧的底部设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数量为若干个,每两个所述阻尼器之间设有锚杆,所述锚杆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地基和所述承重柱并延伸至所述承重柱的内部,所述下层楼面的顶部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数量为若干个,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对称设有粘滞阻尼墙,所述下层楼面的顶部设有钢板,所述钢板位于两个所述粘滞阻尼墙之间,所述钢板顶部的凹槽内设有内层钢板,所述内层钢板的顶部焊接有上层钢板,所述上层钢板的顶部与所述上层楼面的底部相连接。作为优选,若干所述阻尼器包括:下连接钢板,所述下连接钢板顶部的中轴处固定安装有下封板;连接柱,所述下封板顶部的中轴处固定安装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封板,所述上封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层钢板,所述顶层钢板与所述高楼的底部相连接,所述下封板的顶部中轴处固定焊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套接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所述弹簧的外壁处设有钢板层,所述钢板层一侧的外壁固定安装有保护层橡胶。作为优选,钢板一侧的凹槽内浇筑有粘滞材料。作为优选,所述钢板与所述内层钢板之间的间隙内设有保护套。作为优选,高楼与地基之间设有不锈钢滚珠。作为优选,所述锚杆位于所述承重柱内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柱由浇筑混凝土一体成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技术,通过阻尼器、锚杆以及承重柱相配合,使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阻尼器对震动耗减运动能量,刚性支撑,配合锚杆与承重柱连接,将地基与楼层进行固定,由于弹簧是在一种能够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的中介物,无论地基如何晃动,大楼本身都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从而实现抗震,实验证明经过6-7级的地震经过弹簧抵消后,其震动都会降低到原来的1/10。2、该技术,通过粘滞阻尼墙、支撑柱、钢板、内层钢板以及上层钢板相配合,加固了上层楼面和下层楼面的稳定性,且钢板、内层钢板以及上层钢板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内层钢板在钢板内摩擦时,粘滞材料产生阻力,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使各楼层中的上层楼面与下层楼面在发生地震时,上层楼面和下层楼面不会因为震动使上层楼面和下层楼面崩坏,从而倒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3、该技术,通过锚杆与顶层钢板之间的空隙处安装的不锈钢滚珠,使建筑在发生地震时,高楼晃动的时候,由滚珠轻微地前后滑动,吸收水平面晃动的能量,使地震的破坏力大大减弱。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公开。本申请文件提供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高楼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钢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钢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1、高楼;2、地基;3、地下室;4、楼层;5、阻尼器;6、不锈钢滚珠;7、上层楼面;8、下层楼面;201、锚杆;301、承重柱;401、钢板;402、内层钢板;403、上层钢板;404、粘滞阻尼墙;405、支撑柱;406、粘滞材料;407、保护套;501、下连接钢板;502、下封板;503、弹簧;504、连接柱;505、保护层橡胶;506、钢板层;507、顶层钢板;508、上封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6,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包括地基2、地下室3以及楼层4组成的高楼1相配合使用,用来解决目前的建筑抗震结构,抗震的强度不佳,在发生地震时,建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包括地基(2)、地下室(3)以及楼层(4)组成的高楼(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3)内侧底部设有承重柱(301),所述承重柱(301)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楼层(4)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可分为上层楼面(7)与下层楼面(8),所述地基(2)内侧的底部设有阻尼器(5),所述阻尼器(5)的数量为若干个,每两个所述阻尼器(5)之间设有锚杆(201),所述锚杆(201)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地基(2)和所述承重柱(301)并延伸至所述承重柱(301)的内部,所述下层楼面(8)的顶部设有支撑柱(405),所述支撑柱(405)的数量为若干个,两个所述支撑柱(405)之间对称设有粘滞阻尼墙(404),所述下层楼面(8)的顶部设有钢板(401),所述钢板(401)位于两个所述粘滞阻尼墙(404)之间,所述钢板(401)顶部的凹槽内设有内层钢板(402),所述内层钢板(402)的顶部焊接有上层钢板(403),所述上层钢板(403)的顶部与所述上层楼面(7)的底部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包括地基(2)、地下室(3)以及楼层(4)组成的高楼(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3)内侧底部设有承重柱(301),所述承重柱(301)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楼层(4)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可分为上层楼面(7)与下层楼面(8),所述地基(2)内侧的底部设有阻尼器(5),所述阻尼器(5)的数量为若干个,每两个所述阻尼器(5)之间设有锚杆(201),所述锚杆(201)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地基(2)和所述承重柱(301)并延伸至所述承重柱(301)的内部,所述下层楼面(8)的顶部设有支撑柱(405),所述支撑柱(405)的数量为若干个,两个所述支撑柱(405)之间对称设有粘滞阻尼墙(404),所述下层楼面(8)的顶部设有钢板(401),所述钢板(401)位于两个所述粘滞阻尼墙(404)之间,所述钢板(401)顶部的凹槽内设有内层钢板(402),所述内层钢板(402)的顶部焊接有上层钢板(403),所述上层钢板(403)的顶部与所述上层楼面(7)的底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隔震构件,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阻尼器(5)包括:
下连接钢板(501),所述下连接钢板(501)顶部的中轴处固定安装有下封板(5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兵何伟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名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