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孔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属于纳米
技术介绍
生物的原生质体膜上存在着天然的蛋白质孔洞,可以进行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离子交换,用膜片钳能够检测离子流动情况,用α溶血素侵染双脂膜形成一种两侧不对称的蛋白质纳米孔,也可用于离子流的检测,但更多的是用于核酸和单链脱氧核酸(统称核酸)穿孔的动力学研究,检测核酸分子片段的大小,还有测定它们碱基序列的潜力,但由于这种纳米孔是蛋白质在双脂膜上形成的孔,容易老化、不能耐受较高的电压、通透性受pH和盐浓度影响较大、还可能存在与核酸互作用位点,在有效的电场强度下,核酸通过纳米孔的速度太快,超出了当前膜片钳的分辨率,虽然通过调节电泳液组分等已将核酸的穿孔速度降至3nt/微秒,但仍超出了仪器分辨率3个数量级,这些都使纳米孔测序变得复杂化。为了克服蛋白孔存在的天然缺陷,人们用离子束、电子束刻蚀或溅射、重离子穿孔后再进行化学蚀刻、聚合物薄膜扎孔以及低密度商业膜内镀等方法制备固体膜,但纳米孔的三维尺度不可控,很不规则,所以如何制作尺度可控的纳米孔,成了提高检测带电分子电信号准确性的关键。但在以往采用固体纳米孔对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粒子束刻蚀薄膜的单纳米孔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为:将固体绝缘薄膜置于带有粒子检测装置的一个可水平旋转的载体上,用单粒子束刻蚀固体绝缘薄膜,单粒子束入射角大于等于9.6°、小于等于90°,并且单粒子束在该薄膜底部、顶部、或二者之间与固体绝缘薄膜旋转轴交叉,待单粒子束完全穿透该薄膜后,固体绝缘薄膜底部的粒子监测器反馈使载体旋转一次,使固体绝缘薄膜被穿透处与单粒子束相对移动1*,再刻蚀,如此反复,直至固体绝缘薄膜旋转一周,获得单纳米孔。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